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亚洲文化嘉年华:展现多元文明之美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上,观众在参观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本报记者王远方/摄)
观众在参观“亚洲非遗大展”。(光明网记者张倩/摄)
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本报记者闫汇芳/摄)
5月16日,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亚洲文明巡游活动拉开帷幕。新华社发
5月15日,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协办的“亚洲文化嘉年华”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亮相,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奏响了盛大序曲。流光溢彩的声光电效果、激情澎湃的舞台表演、匠心独运的节目编排,让观众体会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中华文明的精深底蕴,以及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1.中国之声,向世界人民发出热情的邀请
从经典唱段《对花枪》《定军山》《贵妃醉酒》到京歌《说唱脸谱》,京剧节目《盛世梨园》引得观众齐声叫好;在翠林修竹、墨韵飞白之间,伴随着古琴与竹笛之声,成龙携中国功夫奉献了一出气势雄浑、刚柔相济的节目《墨之韵》……正所谓,秉华夏之礼,迎八方宾客,结四海好友。在亚洲文化嘉年华总导演杨东升看来,京剧和功夫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的名片,也是东道主热情招待来宾的“大戏”。“这些节目不仅向世人呈现了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积极贡献,更传递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通过对话交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的决心”。
广西民族大学缅甸留学生李彬彬最喜欢《墨之韵》这个节目。她告诉记者:“我看了电影《功夫熊猫3》后喜欢上了中国功夫,后来又看了《霍元甲》《一代宗师》,对中国功夫的了解更深了。”同样是现场观众的北京麦宝乐园教师宫婉则对演出中其他具有中国元素的细节赞不绝口:“比如《我们的亚细亚》中演员一身点缀着牡丹花朵的服饰,节目《火之激情》中的藏族舞蹈《飞弦踏春》等,中国元素贯穿始终,尽显创作者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吉祥吉祥》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两个节目。一个深沉隽永,一个热情奔放,虽然风格迥异,却共同道出了我们作为东道主的好客、真诚。”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深有同感。他指出,这台嘉年华正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生动体现。它受到各国观众好评,充分证实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经典论断。在全球直播中,用京剧、书法、功夫等兼具神秘感和典型性的文化符号营造出最具东方气质的时空情境,把富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哲思呈现出来,可以消弭文化隔膜,传递出全人类共通的人文情怀。
2.美美与共,与亚洲各国人民共谱发展新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5日晚的“鸟巢”,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交融互动,展现出亚洲大家庭的多元文化之美。“美丽亚细亚,光荣亚细亚……”随着开场节目《我们的亚细亚》的歌声节奏,指挥家汤沐海转身面对观众,现场一万多名观众挥舞着荧光棒齐声跟唱起来。他们手中的荧光棒或红或绿或蓝或紫,汇成一片灯海,宛如亚洲文明灿烂的星河。唱到最后,北方工业大学会计学大一学生李康瑞和其他现场观众一起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觉得自己就是晚会的一部分,成了一个表演者,与自己的偶像在同一个舞台演出”。
嘉年华活动不仅有演员和观众的融合,更体现了亚洲文化和艺术的融合。印度宝莱坞舞蹈艺术家身上赤色镶金的纱丽热情如火,土耳其肚皮舞者的墨色裙摆充满神秘深邃的魅力,马来西亚民歌《欢乐歌》以及柬埔寨传统名曲《阿拉比亚》等或是热情奔放、或是韵味悠长,来自日本、韩国的艺术家和中国鼓手一起擂响活力四射的亚洲之鼓,手姿舞蹈演员以整齐划一又错落有致的集体动作营造出层出不穷的视觉效果,再现古丝绸之路上的人文风貌,还有意大利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深情演绎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借鉴东方传说及中国民歌《茉莉花》创作的著名歌剧《图兰朵》选段《今夜无人入睡》,歌声高亢嘹亮……来自巴西的记者赫利奥·德·门登卡·罗查告诉记者,美丽的亚细亚文明在曼妙舞姿、动听歌声之中展现着万种风情,彰显出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理解和彼此接纳,生动诠释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意义。
据杨东升介绍,本次嘉年华不是一般的文艺演出,而是一场联欢活动。“我们有意识地通过视听手段调动观众的热情,比如分发到现场观众和互动演员手中的荧光棒和发光球,可以在统一数控编程之下,根据节目发出不同节奏的光束,再加上人浪和掌声的配合,烘托出热闹欢快的氛围。”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薛晋文评价:“嘉年华中很多节目都是由来自亚洲多国的演员和观众互动完成的,将被动欣赏提升为主动参与,能有效释放看与被看之间的活力,激发现场观众的积极性,增强现场的感染力和爆发力,获得‘1+1>N’的效果。这样的创意不是形式上的随意叠加组合,而是节目思想内容和审美韵味的协同演绎,既具有实际价值,又具有象征意义,不仅凸显了‘青春嘉年华,共圆亚洲梦’的活动主题,而且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想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演绎。”
3.震撼视听,充分彰显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统一
“青春”“科技”同样是嘉年华不可忽略的思想表达。活动现场,折扇形屏风在灯光的辉映下,或如银杏、或如松柏、或似枫叶、或似梅花,绽放在斑斓绚丽的“历史长河”舞台之上。亚洲各国的青年演员们高唱“青春的姿态,去探索未来”。场下表演矩阵的演员们身穿荧光“手机服”,随节奏律动一起舞出“YOUNGASIA”的图案和青春亚洲的节拍。网友“惊丫”在评论中写道:“嘉年华的舞美效果营造出了科技感、未来感,节目编排又体现出青春感、活力感,昭示着亚洲文化以勃勃生机向世界宣告其飞扬的青春活力。”
90分钟主体节目精彩纷呈、魅力四射的背后,却是演职人员、工程人员历时45天的辛勤付出。借由一组数字,让我们走近亚洲文化嘉年华的台前幕后——多媒体互动舞台面积接近15000平方米;来自近50个国家或地区的约8000名演职人员;上万套演出服装,15000件道具,2500多支灯光设备。亚洲文化嘉年华总制作沙晓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实践,我国重大演艺活动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使我们用高科技将艺术家的想法充分展现在舞台之上成为可能。”比如,嘉年华首次运用LED点矩阵立体视频成像系统。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不用戴眼镜就看到3D效果。
高科技营造出的视听效果,给第一次在现场观看国际盛会的观众吴元东带来了巨大震撼。他说:“舞台上的五彩花朵、洁白雪花、奔腾河流等造型那么真实,给了我一种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感觉。”薛晋文也对嘉年华活动将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整台活动的灯光舞美设计、服化道创意堪称卓越,为艺术的完美呈现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技术支持,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