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丽娃河畔,永远留着“大学语文之父”的身影
徐中玉,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1915年2月生,江苏江阴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曾历任中山、山东、同济、复旦、沪江诸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七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五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1952年起,徐中玉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
2014年12月,徐中玉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仁者寿!一位105岁高龄的老人,昨天和这个世界作别。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昨天凌晨3时3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徐中玉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大学语文之父”。1981年,由他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30多年来,这套教材累计发行量逾3000万册,惠及几代莘莘学子。
徐中玉一生笔耕砚田,著作等身,以追求真理为职志。他不仅学识渊博,留下一系列堪称经典的学术著作,在百年悠悠岁月里,他敢于担当,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潜心学问,把自己熔铸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也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推进当代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竭尽全力。
熟悉徐中玉的人说,他既是温润的君子,也有耿直仗义的气节;他学识广博,但绝非皓首穷经的书斋型学者,他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心怀天下;更让人难忘的是,在百岁诞辰之时,徐中玉捐出自己的百万元积蓄,激励后学……
现在,我们要和这位先生道别。从此以后,我们对徐中玉先生的敬佩,将化为脑海中的记忆和心里的怀念。
他是华东师大永远的“中文系主任”
自昨天清晨开始,随着徐中玉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开,国内文学教育和理论界陷入一片哀思。一份份唁电从各大知名学府、研究机构及知名学者那里,发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丽娃河畔,学人悲痛不已。
徐中玉是1952年随着院系调整来到华东师大的,并在这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诸多学界同行看来,徐中玉不仅是一位在学问上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还是人文学者中“少有的行政能力和行动能力都很强的学者”。
早在1978年至1984年,徐中玉在担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期间,就强势推行了几项改革——直到今天看来,这些改革仍不落伍。
据徐中玉的弟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介绍,当时徐先生倡导三项举措:其一是推出免修考试,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免修的课程申请考试,通过后就能免修,腾出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其他课程;其二是推行学分制,学生修满一年学分可提前升级;其三,在当时尚未设立研究生制度之时,推出了专业定向培养制度。
“先生通过这样的改革,为华东师大中文系开启了‘高光时刻’。”包括毛时安在内,这些年来,学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徐中玉在任中文系主任时宣布的一条规定:在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受益于这样的评价指挥棒改革,中文系冒出了全国知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等一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在文坛崭露头角。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当时在学校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冬》,大约10万字。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他写的一本诗集。”孙颙向记者回忆着,一件记忆中的温馨小事随之浮上心头:在考入华东师大的第二年,喜欢创作的他刚写完小说《冬》的初稿,投稿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不仅回复认可,还邀请他参加1979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长篇小说创作会议。起初,系里不同意让孙颙请假去北京参会,希望年轻人在校园安心读书。大约一周后,系里的态度完全转变,鼓励孙颙赴京参加座谈会。
“这次会议对我个人后来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时隔多年,孙颙才听说,当年之所以成行,是因为两位老先生“说了话”,其中一位就是徐中玉。“先生一直倡导要给年轻人宽松的环境,鼓励创造,给年轻人冒出来的机会。”
他是难以被超越的“大学语文之父”
说到徐中玉,一定绕不过由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1980年,徐中玉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徐中玉看来,当时“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恢复大学语文课程,就是希望改变当时的这一现状。
“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教材,适用于所有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徐中玉的弟子、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谭帆介绍,在语文教育上,徐中玉的基本主张是倡导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简言之,语文知识的传授以及读写等训练,不仅有工具性的意义,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徐中玉希望引导年轻人多阅读名家名作,提升人文素养。
今年,《大学语文》教材已修订至第11版。在徐中玉之后接棒担任主编的,有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齐森华,以及最新加入的谭帆。“我们三个人,年龄各自相差二十来岁,也算形成了一个梯队吧。”谭帆说。
时至今日,《大学语文》这套已经发行3000万册、供国内2000多所高校使用的教材堪称经典,难以被超越。在华东师大三代学人之间的前后接力下,必将历久而弥新。
徐中玉不仅是一位高产的学者,谭帆说,先生的学术影响力还表现在,他凭一人之力创立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三个国家级学会。此外,他还创办了《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自学指导》等三本重量级学术刊物。
他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
和徐中玉先生打过交道的多位后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一点:先生不仅学问渊博,人品更为高洁贵重,令人敬仰。
“徐中玉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的思绪也回到了30多年前。1982年,他从厦门大学考到上海,幸运地投在徐中玉门下。从图书馆找到徐中玉的多本著作一一阅读后,他逐渐熟悉了先生的文字风格:耿直硬朗,直陈要义,不遮掩,不迂回,摒除各种理论术语的多余装饰。南帆说:“文艺必须有益于世道人心,我时常觉得,这种文字象征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硬骨头。”
“徐中玉先生对年轻人的爱护藏得很深。”毛时安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入读华东师大中文系,当时写了一篇文艺理论文章,徐中玉先生看后觉得不错,让他在校庆报告会上宣读。结果开会前一天,徐中玉办公室的门缝里塞进了一张匿名举报纸条,称毛时安的文章存在抄袭。徐中玉当即就让系里老师去查实,发现文章没有问题后,他关照系里的老师:“不要让年轻人为这些不实指责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要因此影响年轻人对学术纯净的追求。如果开会时有人提出异议,当面直接回复。”
毛时安说:“这件事情直到我毕业几十年后,系里的老师才告诉我。这种对年轻人学术之心的呵护,至今想起都令人泪目。而先生对那些不实指责直接回应的态度,更是他求真、求实的一贯体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和徐中玉有着特殊的渊源:陈引驰的父母是徐先生曾经的学生、同事。晚年的徐中玉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称,自己长寿的秘诀之一是豁达。而陈引驰说,徐先生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硬朗的人,豁达其实是他性格硬朗而遭逢时世挫折之下的一种选择。身处逆境时沉潜,可以作为时奋发,这可说是先生的写照。
徐中玉早年就曾在《论勇敢的表现》中写道:“发真的声音,说真心的话,忘掉了个人利害,推开了一切阻碍进步的因袭俗滥的规矩习惯老调,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表现……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文学将成为‘世界的势力’,岂止干干净净去了陈言而已!”
在徐中玉的床头,挂着“道德文章”几个大字。他曾说过:“道德文章,先道德后文章,写文章要一丝不苟,真实,真诚,有感而发,吐露心声!”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