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年内拟新出百种 网格本重出江湖,作家集体致敬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时间:2019年07月09日 字体:

著名文学翻译家文洁若(右二)等人参加了新版“网格本”揭幕仪式。

“致敬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新书首发式”昨天在京举行,翻译家、作家、读者齐聚,见证这一不同寻常的时刻。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的开场白很直白,“我知道大家都是为了网格本而来,因为这套书我们从1956年开始做,一直做到2001年,前前后后做了45年。因为它的封面是网格状的设计,所以被大家称为网格本。”他说,2001年以后不断有读者在找这套书,并且呼吁出版社能够重新出版。去年年底,人文社做了一个决定,要恢复网格本的出版。

关于网格本的“前世”已被爱书人铭记,当年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提出,为了学习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遗产,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需要编选一套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于是中宣部责成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这项工作,并将出版任务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张福生手上还保留着一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制定的5年出版规划草案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而最终确定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几乎囊括了东西方各民族自古代、中世纪至近现代的、思想艺术均臻完美的史诗、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的杰作,基本上集外国文学精华之大成,反映出世界文学发展演变以及日趋丰富多彩、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网格本重新出版,对于翻译家们无疑最具纪念意义。翻译家汝龙之子汝企和说,父亲汝龙除了翻译完成契诃夫的所有作品之外,还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以及其他俄罗斯作家的作品。“我父亲不但把从英语转译的契诃夫的作品重新译了一遍,后来又将俄语版本重新翻译了一遍。他自己要这样做,没有人要求他做,他觉得这样才能对得起广大读者。”翻译家余中先更难忘1978年的大学时光,每到周日他就会从北大来到海淀老街,看看又新出了哪些网格本。

对于作家们而言,网格本影响深远。没能亲自到场的著名作家王蒙、冯骥才、麦家、李兰妮都发来了视频贺语。王蒙说:“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让我想起了六十多年以前的阅读时光,那时我二十多岁,这个版本的出现,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学有它的永恒性、连续性,真正好作品的一大特点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新丛书的出版,让人感觉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普希金又都回来了,唤起了对文学的那种痴情。”

作家李洱最早看过的网格本是《格列佛游记》。“我到现在还经常看这本书,它对我影响很大。”他认为,网格本非常雅正,有一种宏大的气象。“这套书应该是西方或者欧美文学的正典,翻译的质量与书本身的质量相得益彰。”作家阿乙回忆,他最早买网格本是在潘家园,“我发现书商很精,会把网格本塑封,包一层膜,卖60元至80元一本,我从此知道了网格本的珍贵。”对阿乙而言,印象比较深的是《包法利夫人》和《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说,新版的网格本第一辑已出21种,今年年内要出到100种。编委会依然秉承一流作家、一流作品的原则选择作品。而且在工艺上有所提升,封面采用烫金的工艺,内文则采用瑞典进口的轻型纸。此外,AR技术的运用,也让网格本更富有时代气息。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