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三百余个戏曲剧种昆山集中展演 保护戏曲的大计划正在实施
阳澄湖畔,曲水流觞,诸腔雅韵齐集。7月21日晚,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江苏昆山启幕。扬剧经典剧目《百岁挂帅》献演开幕式,13名中国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毕业生作为主体担纲此次演出,他们优美飒爽的身段、干净利落的武打表演,赢得了戏剧界专家和戏迷们的阵阵喝彩。
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计划——从2018起,用3年时间,邀请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或折子戏在昆山集中展演。同时,收集各剧种捐赠的实物、图片等相关资料,为筹建戏曲百戏博物馆打好基础。为曾经的辉煌镌刻印记,为新的发展点亮火种,作为“戏母”昆曲的发源地,戏曲艺术的追光时隔3个世纪后再次聚焦昆山。作为国内首家拥有348个戏曲剧种资料的相关机构,戏曲博物馆的筹建将为我国的戏剧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新的重要基地。
保留“DNA”,梨园盛会绽放异彩
中国拥有丰富的戏曲剧种,各个戏曲剧种留存着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这些剧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转、交融、变迁、兴衰,生动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情感历程。对于戏剧院团来说,保持剧种独特性,避免艺术同质化,是让本剧种在中华戏曲大观园里绽放异彩的重要前提。
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组织全国20个省区市的112个剧种、118个经典剧目和折子戏参演,各剧团拿出的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浙江婺剧《白蛇传》、安徽黄梅戏《玉天仙》、湖北楚剧《寻儿记》、陕西秦腔《李十三》等14台大戏贯穿盛典,福建省大腔戏、河南省太康道情、湖南省常德花鼓戏、四川省安多藏戏等小剧种将组成21台折子戏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演出。
山西省临猗县文化馆组织参演的锣鼓杂戏《铜雀台》,通过比赛骑马射箭,曹操赐袍这一故事情节,展现锣鼓杂戏独特的表演艺术和剧种魅力。临猗县文化馆馆长张建军告诉记者,锣鼓杂戏紧密依附于山西南部农村的祀神活动,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且没有专业演员,此次《铜雀台》的20位演职人员都是临猗农民。
“天下第一团”柳腔艺术中心带来了折子戏《寻儿记(哺药)》。据青岛即墨柳腔艺术中心主任张成林介绍,这是柳腔的传统“看家作品”,是当地老百姓最喜欢的地方戏,主要讲述了战乱期间孙淑林与大儿子朱砂贯在道口与丈夫和小儿子失散后,带着病重的大儿子夜奔客栈,为儿煎药祈祷的故事。其中,大段的“儿病重,煎药忙”的唱段采用柳腔戏曲独有的“悲宫”音乐,形象地展现了动乱中的慈母之心。
“戏曲要有回归,如何保护剧种特色,有自己的‘DNA’特征,又赋予它新的美学观,这是当代戏曲人要努力的方向。”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三度获得戏剧“梅花奖”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告诉记者。她将在闭幕式上领衔献演新版川剧《江姐》,该剧沿用了1964年歌剧版《江姐》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设定,保留了《红梅赞》《绣红旗》等经典唱段,但川剧版本在配乐中加入了丝竹声和锣鼓点,唱腔里融入了巴渝地区独有的川腔川韵,让重庆的英雄说重庆方言,生动还原了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
活在当下,古老艺术的创新表达
无论是大剧种还是小剧种,始终要靠作品立身和传承,出人出戏,是戏曲这类舞台艺术永恒的主题。然而,如何让戏曲活在当下,让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艺术具备创新表达的能力,戏曲界一直在探索。
沈铁梅主演的新版川剧《江姐》,自2018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60多场,口碑相传,很多年轻人纷纷买票观看。“这部戏很新。”年轻人这么评价。一部50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怎么就变出了“新”意?
沈铁梅改变了以往川剧重演不重唱的传统,将美声唱法融入川剧表演中,实现了川剧声腔的重大突破,使川剧“既好看又好听”。因此,当舞台上江姐“红梅花儿开”的川腔清唱响彻剧场,观众无不陶醉。在舞美呈现上,新版川剧《江姐》把传统的梅花背景改为重庆版画,最后江姐就义前,又把舞台背景转化为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牺牲的勇士,观众纷纷落泪。“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需要创造新的表现语汇。”沈铁梅说,她将川剧带出国门,受到热烈欢迎,越演越自信。
青岛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得益于当地财政的大力支持,3年创作了《田横别齐》《即墨大夫》等3部大戏,《家风》《半个红绸包》等7个折子戏和小品,不仅弘扬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与时俱进反映了即墨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先进事迹和生动故事。这些精品创作不仅到全国展演,更在财政购买文化服务的支持下广泛送戏下乡,每年演出300多场次。
创新的关键是人,事实上,不少院团已经出现了行当不齐、年龄断层的状况。如何改善?各院团的普遍做法是,采取委培方式集中培养一批新人。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做法颇具成效。2007年,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时隔15年再次专门招收扬剧班,学员学费均由政府买单。2014年,13名青年演员成功报考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成为首批扬剧本科生。开幕式出演《百岁挂帅》中佘太君的扬剧研究所青年演员赵倩,就是13名扬剧本科生之一,她告诉记者,从中专时期的角色模仿为主到如今自己的角色诠释,有系统的理论打底,在艺术的道路上会走得更扎实。
成立3年的昆山当代昆剧院,也于2019年7月16日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和家长签订了40名昆曲委培生的三方协议,委培生来自昆山当地以及四川、安徽等地。招收委培生的现场远没有报考电影学院那么火爆,但是也有了一定的筛选淘汰比例,这足以说明戏曲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是一个很好的复苏信号。大批“好苗子”加盟,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增添了动力。
是艺术的盛会,也是百姓的节日
7月21日晚,开幕式现场座无虚席。据主办方统计,开幕式门票出票率达百分之百。截至开幕式前夕,百戏盛典出票12953张,占总数的60.4%,真正实现了百戏展演的初衷——“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
戏曲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昆山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在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全国120个剧种的156部经典剧目和折子戏集中演出78场,近5万人次现场观看,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和昆山当代昆剧院两个剧场共出售2.2万余张门票,完成总票量的93%,上座率83%,其中大戏越剧《梁祝》、沪剧《雷雨》等经典剧目一票难求;31场区镇惠民演出场场爆满;超过100万人次观看网络直播,相关微博阅读量超过1.1亿次,掀起了一股观看戏曲演出、探讨戏曲传承、关注戏曲发展的热潮。
能在昆山一口气看到这么多戏曲剧种,很多戏迷大呼过瘾。有不少去年观看展演的戏迷,今年又早早购买了此次展演14台大戏或21场折子戏演出的通票,准备每场“打卡”。“要将能看的戏都看一遍。”戏迷们表示。同时,还有不少全国各地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高校戏曲专业学生等组团前来观摩。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影响要持续下去,就必须积极实施文艺事业‘311’计划,创新文艺院团管理发展模式,优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推出更多把握时代脉搏、凝聚人心力量的优秀作品;还必须创新戏曲传播方式,发挥文旅融合优势。”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介绍。结合此次百戏盛典,昆山推出3条“游昆山看百戏”旅游线路,将戏曲文化与周庄、锦溪、千灯、巴城等水乡古镇游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山西临猗县正在尝试农文旅深度融合、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子。“临猗一个县有锣鼓杂戏等5个珍稀剧种,在全国少有。除了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我们尝试让锣鼓杂戏在更多的村子得到恢复,并让它走进旅游景区。市场化能够让更多年轻农民有兴趣接触这项非遗,改变传承人老化的现状,改善锣鼓杂戏的生态环境。”张建军告诉记者。
这场中国戏曲史上史无前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不仅对中国戏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戏曲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成功举办为新的起点,我国推动戏曲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之路愈加清晰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