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汇聚成奔腾向前的磅礴力量——各民族文化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大繁荣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江伟 时间:2019年10月08日 字体:

中华文化,灿如星河。

从刀耕火种到游牧文明,从经史子集到英雄史诗,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篇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每个民族文化既是鲜活的文化个体,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连接着广阔而深邃的文明领域,承续着厚重而悠长的人文历史。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与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属;在历史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叮嘱:“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万紫千红,春色满园。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织、融合,璀璨绽放。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1000多年前,当纳西族先民在荛花纸上描绘五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时,谁会想到这些灵动、多变的字符会流传千年。

东巴文,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文字学家视为探索人类文字文明发展进程的典范。2003年,“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从图画文字尔苏沙巴文到表意文字古彝文,从音节文字哥巴文到处于文字萌芽状态的婆芽歌书,少数民族创制30多种古文字,同汉字一道记录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华文明因多民族文化而更加绚烂多姿。

中国有没有史诗,长久以来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150余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断言“中国没有史诗”,定格了那时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印象;70余年前,美学家朱光潜叹息:“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竟没有留下一部史诗作品,成为很多学者的遗憾。

30余年前的机缘巧合,让世界史诗版图发生改变。1985年,我国学者参加世界史诗学术研讨会。一段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说唱录像,震惊四座。《格 萨尔》,这部由雪域高原创作的英雄史诗,内容篇幅超过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古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五部 史诗的总和,堪称世界史诗之冠。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哈萨克族的《阿勒帕米斯》……从远古走来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划破星空,闪耀苍穹。

百花齐放春满园。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到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再到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装扮了中国,璀璨了世界。

据统计,哈尼梯田、花山岩画等14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历史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回族花儿等15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3。

《另一半中国史》作者高洪雷曾仔细考察过中华多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他在书中感慨:“只有系统完整地反映各少数民族从洪荒落后到繁盛文明的发展历 程,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发展进程的曲折与凝重,进而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 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疆域辽阔,文化多元;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浮废兴,却始终一脉相承、从未间断。

中华文明延续的密码是什么?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仔细比较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他发现,“与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落 侵入中国,甚至有些王朝还取而代之,但是中国人没有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而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地中国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在碰撞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大江南北。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

自古以来,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就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唐代回鹘诗人坎曼尔有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 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散落在山西大同的古画碑刻,见证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壮阔场景。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日渐强盛的北魏在统一北方过程中,领略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决心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大刀阔斧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使游牧民族融入中原农耕文明中来。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考察云冈石窟,从古画碑刻中洞察北魏的历史风云:“北魏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髓,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他情不自禁写下一行字,“中国从此走向大唐”。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每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曾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

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发表演讲“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实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从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造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18世纪下半叶,流落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落历时8个月,行程万余里,以巨大的牺牲回到中国。而回归的牵引力就是“投中国兴黄教之地”的文化认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血与火、灵与肉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尽管文化渊源各不相同、文化理念千差万别,各民族文化都在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栖身之地。

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2019年8月,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仔细了解莫高窟的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情况,询问《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和 “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他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殷殷之心,拳拳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夯实“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2013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迎来10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校学生的信中指出,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网、新华网都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吗?”“各个自治区的官方网站都有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吗?”……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互联网扶持力度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一连提出几个问题。

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他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文化的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致力于传承发展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绚丽多彩、繁花似锦的景象。

2016年8月18日,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即将上演。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各民族演职人员代表,同他们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从1980年至2016年的36年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举办五届。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文艺工作者从悠远的历史中,挖掘民族艺术的“珍珠”,在延续中华血脉的同时,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了生动的注脚。

《〈格萨尔王传〉大全》发布,1.3亿字,300卷精装本,接受着来自全世界读者的惊叹和敬意;《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铿锵有力……

成就源自精准施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出一系列举措: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等。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蹄疾而步稳。在国务院公布的5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收录古籍12274部,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039部,占总数的8.5%;自2011年至2016年底,文化部先后颁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中少数民族有28家……

9月9日,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启幕。56个民族同胞,手捧家乡水,共同浇灌由数块LED屏组成的石榴树。是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意义早已超出运动会时空的限制。白山黑水的秋千,雪域高原的押加,辽阔草原的马术……多姿多彩的体育项目交流展示,连接着各族儿女的家国记忆,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头顶群星闪耀的文化星空,脚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我们逐梦的步伐无比的自信、无比的从容。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