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9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作协报刊联盟年会在成都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黄尚恩 时间:2019年11月05日 字体:

年会现场

随着新的媒介、新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传统文学刊物如何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实现媒介融合,推出具有文学品质、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成为重要的课题。11月1日至3日,由四川作协主办,《四川文学》编辑部、四川作协报刊联盟秘书处承办的“2019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作协报刊联盟年会”在成都举行。四川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党组副书记张颖、副巡视员罗勇,《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刊物主编、副主编,四川作协报刊联盟成员单位和四川作协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80余人参加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上,侯志明说,四川作协报刊联盟是于2017年12月成立的。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全省文学报刊间资源共享、经验共享的有力平台已经基本搭建。报刊联盟积极面向作家、基层和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联系途径,延长了工作手臂,扩大了服务工作覆盖面。希望四川文学报刊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专业的精神推出更多优秀作家作品,不断壮大创作的队伍。同时,各家报刊要守正创新,适时而变,主动作为,加强交流。

会议期间,《钟山》主编贾梦玮、《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和《十月》副主编宗永平,围绕“如何提升编辑水平”的话题,分别与参加联盟年会的四川文学报刊编辑进行交流。同时,还举行了全国名刊专家论坛,13位编辑家就文学刊物的当下处境和出路进行座谈。

新媒体的涌现,对传统文学刊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和机遇,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李晓东认为,新媒体的冲击使传统文学刊物的读者在减少。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要把刊物办得更好。文学刊物要坚持正确的文学导向,坚守文学应有的精神气度,既要关注来自基层真实的文学声音,也要有面向世界的文学眼光,使文学真正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徐晨亮认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和文化产品参与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建构之中,而文学要进一步增强它的敏锐性,才能继续发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声音。文学期刊应该主动策划,推出与这个时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栏目和作品,挖掘更多值得讨论的文学议题。同时,应该打破固有的文体格局,拓宽关注的对象,把刊物办得活一些。

《雨花》副主编育邦谈到,在新媒介时代,文化产品、文学产品越来越丰富,在期刊文学之外还有其他众多文学存在。传统的文学期刊不能太封闭自我,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编给文学界人士看,而是要主动融入时代,跟时代发生良好的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说,在保持文学的基础上,我们的视野要更宽广,我们的文学观念更具包容性。

在很多办刊人看来,媒介只是传播的手段,关键是要编好刊物,保证刊物的品质。罗伟章谈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这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挑战。对于文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恒常的东西,比如人情、人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新技术就降低文学的标准,恰恰相反,传统纸质刊物要在新技术的语境里更加注重品质,否则就会丧失存在的价值。一份有担当的文学刊物,不管走得多么艰难,都须胸怀一种志向,那就是留存精神种子。

《文学报》主编陆梅认为,现在文学的环境、文学的边界、文学的链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期刊确实面临着一些新的境况。但我们要有信心,文学的内聚力量还在,好的文学期刊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此外,无论环境怎么变,编辑和作家之间应该继续保持那种命运般的友情,相互支持、相互激发。

在《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看来,文学期刊是为文学的发展做最基础的积淀工作。媒介的形式在发生变化,但人们会保持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好的内容永远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编辑,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从中找到一份成就感。在实际的工作中,无论是约稿退稿,还是栏目设置,都可能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耐心地去处理,推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一本刊物办成什么样,由诸多的因素决定,比如刊物历史地位、经费支持程度、编辑队伍的状况等。《天涯》副主编林森认为,文学刊物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刊物依托长期的品牌、较高的稿酬,可以约到较多的名家新作和好稿子;有的刊物则把整本杂志当做一个产品来打造,它可能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但策划意识很强,内容搭配很合理,能够推动某个思潮和议题的深入讨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编辑,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策划、约稿、编辑、装帧、印刷等方面用心,让作家感觉到,稿子发在这里,感觉很体面。

对于具体一家刊物来说,很多的因素是不可控的,但如何建立一支具有文学情怀和责任心的编辑队伍,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说,文学刊物要有自己的定位,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千刊一面”。刊发名家作品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挖掘有潜力的文学新人。《北京文学》要求每个编辑都要看自然来稿,有量的要求。从自然来稿中选出一篇好稿子,比约到名家稿子,评分的权重更高。选刊的编辑要广泛阅读原创期刊作品,对好的作品,要求写读书笔记,即使最终没被选用,也算上工作量。这样,年底的绩效工资会有一些差别,让那些辛勤付出的编辑得到应有的尊重。

宗永平谈到,在这个多媒介、多元化的时代,文学不可能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居于特别中心的位置。但文学依然保持着对人心、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润物细无声,持久地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因此,文学编辑要认识到文学事业的重要性,葆有文学的理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之中。《长城》主编李秀龙也谈到,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有很多痴迷的文学读者。文学编辑要进一步重视编辑的工作,坚守专业精神,付出自己的努力,为读者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青年作家》执行主编熊焱说,办刊思维的同质化,再加上写作的同质化,会导致“千刊一面”的现象。作为编辑,我们需要坚守初心,尽量设置出有特色的栏目,对稿件质量保持高要求,像作家对待创作一样精益求精,推出更多令人满意的作品。《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刘晓闽说,《中篇小说选刊》是一本下属于出版社的选刊,杂志编辑既要广泛阅读各种原创期刊上的作品,找出选刊要转载的小说,又要完成图书编辑出版的任务,这就需要保持责任心,不断激励自我,在编书和编杂志之间保持好平衡。

文学刊物是文学作品的发表平台,刊物质量怎样,最终取决于作品的质量。《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谈到,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时代、社会保持着或直接或隐秘的精神联系。“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中,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时代的生动文学记录。就新时期以来的散文而言,巴金、杨绛、季羡林等名家的散文,将个人经验与时代语境紧密结合起来。希望有更多的散文作家能够关注现实生活,写出更具活力的佳作。《湖南文学》主编黄斌说,作家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要有以文学干预生活的勇气,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精神高度的作品。作为编辑,也要有一种情怀,努力挖掘更多好作品,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建构贡献自己的力量。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