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与创作”主题座谈会在津举行
座谈会现场
11月18日,由鲁迅文学院和天津作家协会合办的“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与创作”主题座谈会在津举行。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五届国际写作计划的7位外国作家以及4位天津作家与会,大家围绕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与创作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座谈会由天津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王忠琪主持。
利弊共存的新媒体时代
天津作协副主席、天津文学院院长武歆率先发言。他说,新媒体时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作家要关注新媒体时代下“生活层面”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思考”。无论媒体时代如何改变形式,作家首先要面对、了解和思考的是生活层面的变化,作家的任务是拿“文化”这个指北针从民族性、历史性去分析和研究生活。
荷兰历史学家、小说家达安·赫尔玛·范·沃斯分享了自己阅读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不同感受。他认为纸质书籍更有质感、更实际,相反电子书籍缺乏质感、更虚假。“文学和社交媒体是两回事,文学阅读需要慢功夫。体验过文学之美的人会回到文学,那些没有体验过文学之美的人在阅读严肃文学时会感到困难。”
“新媒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乌克兰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哈林娜·克鲁克深有同感。她谈到,新的技术手段扩大了传统纸质文献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各式各样的文学生产,创建了混合类型和形式的网络文化。“新媒体不会取代纸质版的文本,它创造了另一个文本的虚拟现实,一个暂时的无形空间,文本就存在其中。”
俄罗斯诗人、翻译家古列维奇·塔蒂亚娜·亚历山大罗芙娜谈了自己对座谈主题的理解,她认为新媒体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社交媒体文本代替书籍、数字媒体催生大量陈词滥调的表达方式、联合文本的创建、剽窃现象和不准确引用。与此同时,她也觉得新媒体时代提供了一个创造辉煌文本的契机,这本身就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座谈会现场
网络文学话题引起热议
新媒体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阅读生态,中国有七、八亿人通过社交媒体阅读。天津作家宋安娜将在中国用新媒体写作的人形象地比喻为汪洋大海,中国作家只是其中几座小岛。听闻中国作家担心年轻人因为阅读太多网络文学而看不了严肃文学,荷兰汉学家、翻译家施露直言荷兰的情况更加严重:很多年轻人基本什么也不阅读。并且她认为,普通大众对严肃文学保持距离早已有之,并不是现在才有。
来自韩国的小说家金仁淑介绍说,网络小说在韩国受热捧的程度与中国差不多。不过她并不贬低网络小说,她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有意义、重要的文学领域。“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一样,也可对人的存在本身做出思考。好的网络小说不应该由形式来决定内容,而是应该先注重内容,其次才是形式。”
小说家张楚之前看过不少网络文学,有些好有些糟糕。他认为,网络文学的诞生是对新传媒时代阅读与创作变得功利化、浅俗化和娱乐化的最好佐证。他谈到,只有对公民进行有效、长期的美学素质教育和经典文学阅读指引,才能祛除阅读粗鄙化、纯娱乐化,让新传媒技术为文学的传播、阅读与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与会的外国作家
作家要“坐”得住
南开大学教授、俄语文学翻译家谷羽介绍了自己和俄罗斯汉学家合作译介中国诗的经历。他认为民族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个体实现,中国学者与俄罗斯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当代诗歌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中国学者在阅读和选择作品方面有优势,俄罗斯汉学家有语言优势,两相结合,能保证译作质量。
宋安娜同意谷羽说的新媒体给作家带来的便利,她用将近10年的时间寻找天津犹太人的历史足迹,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她的工作。她认为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爆炸滋长了社会的浮躁心态,这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是不利的。面对风云巨变的新媒体时代,作家要“坐”得住,要有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境界,看到文学关注的最根本所在:人的灵魂。
“我不担心新媒体发展对文学造成的影响,文学有命。”新加坡诗人、小说家吴耀宗以鲁迅《秋夜》中的名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是枣树”为例说明,文学化的表达可以让阅读缓慢下来,这是严肃文学的价值。他不担心文学的命运,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正如当初纸质书取代书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即便用手机阅读严肃文学,也能让阅读慢下来。
来自希腊的诗人、编辑、翻译家卡特琳娜·穆里基认为阅读与创作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了我们对读写能力的看法和我们教授读写能力的方式。基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她分享了四条途径来帮助数字时代的年轻人成为优秀读者和作家。她相信,书面语言将在所有国家的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