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
11月30日下午,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莫伸、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杨争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方英文、《延河》副主编弋舟、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同来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出版社、《美文》杂志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等科研机构、高校及期刊编辑部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在开幕式上致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主持开幕式。
司晓宏在致辞中表示,陕西自古是文学重镇,不仅有着优良的文学传统,也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作品。陕西作家的作品是从陕西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中国故事,显现着陕西经验,传达着陕西人的情感,表达着陕西人的瑰丽想象,彰显着陕西人的艺术形式之新创造,弥漫着陕西人之审美气度,它是雅俗共赏的,也是与中国其他地域遥相呼应的,是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的,也是能为世界贡献特殊声响和色彩的。今天我们齐聚西安,深入研讨当代陕西文艺,乃至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希望能从陕西故事里总结陕西经验,烛照中国精神,审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以及以后更多的形式,促进陕西省社科院与省内外各大高校、文联、作协等从事文学艺术研究与创作的团体和单位交流互鉴,为繁荣陕西省以及我国文艺事业而努力奋斗。
李国平表示,当代陕西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陕西文学所达到的高度就是中国文学的高度之一,有的作品为中国文学树立了目前还无法超越的标尺,有的则会在未来闪耀光辉,给中国当代文学提供经验。本次论坛的主题实际上对当代陕西文学的研究提出了新命题,“经验”就意味着一种范式,是更为系统化的理论提升,“总结规律”就意味着如何在规律之中将感性提升到理性。我们应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参照,警惕单一的思维、言论,解放思想,争取取得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统一。
主题报告阶段分三个单元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作家作品研究、陕西作家作品研究、当代文学中的“文学陕军”、当代文学中的百年乡村图景、陕西作家研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刚发表了《延安文艺与陕西当代文学》主题报告,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发表了《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主题报告,西北大学教授周燕芬发表了《1980年代文学潮流中的路遥和陈忠实》主题报告,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鸿发表了《陕西文学:从应运而生到自由创作》主题报告,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发表了《陈忠实“剥离”说的时代意义》主题报告,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杨争光发表了《写作的意义》主题报告,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方英文发表了《消费时代文学日见小众闲情》主题报告,《延河》副主编弋舟发表了《切近陕西的文学传统来平衡自己的写作》主题报告,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艳茜发表了《文学期刊与文学发展——从<陕西文艺>到<延河>的历史考察》主题报告。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作家莫伸进行会议总结发言。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科学的规律,同时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丁科民提出,文学创作跟理论批评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生态系统,缺一不可。高质量的学术理论和文艺批评能够及时梳理文学现象,总结文学经验,探索文学规律,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解读和不断丰富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文艺批评对文艺的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文艺作品自身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共同实现的关键。文学理论评论与创作是双向建构、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过程,陕西的文学创作成就了作家自身,也成就了陕西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反过来也一样,文学理论评论也促进了陕西文学的发展。
周燕芬表示,在当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当中,我们经常把路遥和陈忠实,一个放到20世纪80年代,一个放到20世纪90年代来讨论,看他们和这两个文学时代不同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思路,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其实是在一个共识性的文学环境中进行自己的长篇小说创作。周燕芬试图以《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的创作发生时间作为切口进行考察。1985年秋天,路遥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1985年秋天,陈忠实完成了他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然后到1988年开始长篇小说《白鹿原》写作。也就是说这两部作品的开始和萌动交际于1985年。1985年又是当代文学转折性的年头。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寻根问题,作为一体两面的文学浪潮,对于路遥和陈忠实这两位作家的冲击作用,发生在他们全然不同的自我确认和个性塑造当中。也就是说陈忠实是在寻根过程当中转化了创作思想,路遥是旧车运行,以反弹的力量制衡于文学思潮当中,与其说新潮对路遥没有起作用,不如说更大的反作用成就了路遥。
张艳茜研究员从《陕西文艺》创刊到《延河》复刊的历史考察出发,阐述了文学期刊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张艳茜认为,在文学史的整体视野中考察文学期刊的发展轨迹与文学史地位,就会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尤其是当代文学史,文学期刊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期刊的运作模式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刊载的内容必然反映社会主导的政治、思想理念,因此从1973年《陕西文艺》创刊,到1977年7月恢复《延河》,发表的作品内容正是社会变迁在文学领域的真实反映,从中体现的是文艺的变迁和文学环境的变化。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表示,当代陕西作家笔下的农民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是要将当代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到美和审美的层面,让我们来看待人的发展。百年来中国农民日常生活变迁是中国农耕社会裂变的表征,作家们对这些日常生活做审美化、艺术化的处理,不仅表现的是中国农民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也让我们看到人作为个体在时代发展潮流中,一方面不断完善,另外一方面不断异化。不管是趋于审美,还是异化,经过艺术的处理都可变为审美对象。当代陕西作家以扎实的文学创作完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西方文艺理论,或者说是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本次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承办,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系列重要学术活动之一。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