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导演贾樟柯得了个文学奖,《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颁出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高丹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字体:

《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颁奖现场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是曾创作了《橘子红了》《青灯有味似儿时》《桂花雨》等作品的作家琦君的故乡。为奖掖优秀散文作家,2016年10月,浙江温州瓯海区人民政府与十月杂志社联合设立“琦君散文奖”,举办三届以来,张炜、鲍尔吉·原野、周晓枫、李修文、苏沧桑等12位作家学者先后获奖。

贾樟柯

12月6日,第四届“琦君散文奖”颁奖典礼在瓯海区举办,诗人欧阳江河、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宁肯出席颁奖仪式,本届“琦君散文奖”设“作品奖”和“特别奖”2个奖项,分别评出“作品奖”3篇,“特别奖”1部,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2万元人民币。其中3篇“作品奖”获得者分别是贾樟柯、沈芸、彤子。1部“特别奖”由半夏摘得。

本次颁奖仪式中关注度较高的作品为导演贾樟柯的散文作品《穿越乡村的时间》,这篇一万余字的散文发表在《十月》杂志的2019年第三期,贾樟柯以2018年在山西吕梁举办的文学季为切入点,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岁月如自己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作了第一行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电影观,并谈及自己喜欢的如余华等的作家作品。

在《穿越乡村的时间》最后,贾樟柯提出:“文学和电影不一样,它是细节,它是真实的细节,它是个案,它是个体的经验。只有这些,才能够让我们理解,我们经历过什么。为什么我说,我们经历过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所谓的记忆,就是我们的根。一个没有记忆的,一个写不出我们心情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贾樟柯谈道这二十年间自己保持了写作的习惯,偶尔会拿起笔来把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笔写出来,他说:“我觉得这种写作是没有任何的为了想发表或者怎么样的目的,我觉得是一种生理的需要,不吐不快,因为我们拍电影周期太长了,这时候文学就变成抒发情感非常便捷的途径。我写作时思维会回到我出发的原点——家乡,我要从这个原点去接触世界的变化、体悟这种变化。”

在给贾樟柯的颁奖词中写道:“他把所有对世界的感受、理解和表达都定义为文学,他把乡村装进自己的精神行李,循着足底泥土的痕迹开出艺术之花。这是一位电影导演对家乡学子、也是对世界朴素而诚恳的告白:文学如何成为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共情方式和思维方法,成为每个人确认自我、发现真知、保存记忆的途径。你是谁,从何而来,去向何处,个体与时代经验催生的每一次性命攸关的表述里,文学与电影正同船共渡,驶入隐喻的暴风雪中。”

半夏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特别奖得主半夏的获奖作品是《与虫在野》,半夏,原名杨鸿雁,居昆明。1988年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副主席,致力于长篇小说以及自然随笔的写作。她的长篇小说《铅灰暗红》曾获云南文学奖。

《与虫在野》是半夏写作的一本“与虫书”,颁奖词中写道:“这是一次文学与科学的田野携手,一本饱含美与深情的博物学笔记。五年来,半夏俯身大地,用文学接驳自然情怀,用对虫类的友爱之心,生动阐述了所有生命物种的周期节律。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作者嫁接其生物学背景,在野阅微,当了一回荒野侦探。这是人类单眼与虫类复眼的对视时刻,是后工业时代人对自然的克己复礼,人类与另类物种这一命运共同体,有如复调音乐,声部各自独立却又和谐统一。”

半夏在现场谈道:“我用手机走到自然里拍虫子,拍了五年,写了五年,这五年的经历让我致敬小虫虫,虫子来到地球上已经有几亿岁,我觉得我在拍虫子的过程中就获得了救赎。自然对我们人讲很多话,很多信息给到我们,但是人只聆听了一点点。”

沈芸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得主沈芸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1年开始在《当代电影》杂志任编辑,为著名文学家夏衍的孙女。

她的获奖组品为《南竹竿胡同113号》,颁奖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和缩影。沈芸的文字,柔韧有力,从容沉静,用亲历者的身份回望往事,切入历史的微观层面,将反思隐匿于日常叙述和人物命运之中,于生活幽暗处展现民生智慧,于困厄中觉悟生命的乐观,用个体记忆镜照时代,并从父祖辈的尊严中感知自己的血脉流淌,以文观史,以史鉴心,引人正视且心怀悲悯。”

彤子

同样摘得《十月》琦君散文奖的彤子的获奖作品为《生活在高处——建筑工地上的女人们》,彤子本名蔡玉燕,广东三水人,从事建筑行十二年。上塔吊,钻脚手架,是她工作的日常。工作之余,她写下长篇小说《南方建筑词条》,她的长篇非虚构《生活在高处——建筑工地上的女人们》是她为多年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的女同事们所立的传。

彤子回忆道:我是2007年从安徽回到广东,然后从事建筑行业,我在这三年来逐渐发现工地上女工比例越来越多,差不多有27%左右,10个工人里面差不多3个是女工,因为我自己也是女人,在工地上面看到她们像男人一样匍匐在工地上面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给城市贡献了她们一生的青春。广东平常一个夏天40多度的工地上跟烤鱼一样,女工比男工更能熬,甚至比男人更强悍,所以我很想谈谈她们。

颁奖词为《生活在高处》写道:高处的劳作,低处的命运。《生活在高处》文字颤动伊始就注定了尘土飞扬。彤子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眼光来观照“高处”的生活,客观冷静地揭示剖析社会现实问题和建筑工地女工“低处”的命运,挖掘还原她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彷徨、不甘与麻木,食堂工佟四嫂、升降机工冯珠珠、钢筋工夏双甜、架子工程有银、杂工刀小妹……从个体到群体,众多建筑女工形象跃然纸上,组成众声喧哗、多元复杂的现实社会图景,带领读者在一场生命游走里体验不一样的坚硬人生。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