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植根巴山蜀水 书写时代华章 ——四川文学70年回顾
自古以来,巴蜀文化就以其深厚的传统积淀、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极富个性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学史上造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四川作家植根于巴山蜀水沃土,和着时代的节拍,创造出了一大批无愧于伟大祖国的优秀作品,成为新中国文学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进入新的时代,承载新的使命和担当,四川文学事业亮点纷呈,硕果喜人,揭开了四川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感应时代潮流抒写时代画卷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一大批老作家的创作热情,郭沫若、巴金、何其芳、沙汀、李劼人、艾芜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或者描写新中国建设的壮丽画卷,或者把握时代脉搏,描写历史之必然。
艾芜的《百炼成钢》是“十七年”时期为数不多的反映工厂生活的长篇小说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李劼人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以“大河三部曲”享誉文坛。第三部《大波》最初出版于1937年,作者从1957年开始进行改写,作品篇幅有很大扩展,故事内容也与原作有很大不同,成为“十七年”颇具影响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是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同时期的散文创作较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巴金、曾克等人的散文。巴金的《友谊集》《新声集》《创造奇迹的时代》《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散文集中,都可看到巴金与时代一同歌唱、为人民写作的创作追求。曾克1951年至1963年创作的《因为我们是幸福的》《写在国庆节来临的时候》《革命战士永远无畏》等散文,富有激情与光彩。郭沫若于1961年写出《读随园诗话札记》,1962年写出缠绵悱恻的《访沈园》。艾芜在1950年代出版《初春时节》和《欧行记》。这一时期,沙汀的《随军散记》和《卢家秀》、艾芜的《访问张大富的母亲》《一个普通工人的伟大创造》等报告文学影响较大。
1957年1月1日,《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与北京的《诗刊》一起并列为新中国创刊最早的“专门的诗刊”,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四川当代诗歌,乃至中国当代新诗开拓了新空间。
扎根巴山蜀水反映人民心声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四川作家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空间。他们植根于巴山蜀水,对人民群众的渴望、追求,有着深切的体会与感受,这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在“文革”后艰难的文学复苏期和发展期,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并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还有高缨的《云崖初暖》、化石的《潘家堡子》、星城的《立体交叉战争》、黄济人的《崩溃》、崔桦的《火剑》、简嘉的《兵家常事》、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等作品。
中短篇小说方面,除了沙汀、艾芜、马识途等几位川军宿将创作了大批名篇佳作,新一代四川作家也创作出一大批力作。火笛的短篇小说《淬了火的人》、高缨的短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元工的《鼓师》都极具影响力。童恩正的《珊珊岛上的死光》、包川的《办婚事的年轻人》、周克芹的《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王群生的《彩色的夜》、简嘉的《女炊事班长》、雁宁的《牛贩子山道》、魏继新的《燕儿窝之夜》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中篇、短篇小说奖。
1980年10月,《星星》诗刊复刊,为四川当代诗歌的成长灌注了强劲动力。1986年12月,《星星》诗刊举办“中国星星诗歌节”,选出了舒婷、傅天琳、杨牧等10位“我最喜欢的当代中青年诗人”;举行了《星星》诗刊创刊3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流沙河的《流沙河诗集》、傅天琳的《绿色的音符》、杨牧的《复活的海》、李纲的《白玫瑰》、叶延滨的《二重奏》、吉狄马加的《初恋的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新诗奖,张新泉的《鸟落民间》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艾芜于1979年写出批判“文革”的《回忆周立波同志》,巴金从1978年开始到1986年完成的《随想录》,是四川70年散文创作的重大收获。特别是《随想录》,放在整个中国当代散文史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此时,马识途的散文集《景行集》和《西游散记》用平易的笔触、开放的心态、自然的感情,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望,也是这一时期四川散文的重要收获。
报告文学方面,李笑影的《赤子之心》,杨世运、孙兴盛、史祥鸾的《从青工到副教授》,向义光、张飚的《她心中有个明亮的太阳》,岳非丘、邹越滨的《长河精英》,林亚光的《玛丽·若瑟的选择》,杨景民的《黎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报告文学作家当属李鸣生。他的作品获得过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为四川报告文学赢得了荣誉。邓贤的“知青系列”和《大国之魂》《流浪金三角》《黄河殇》等报告文学作品均引发热烈反响。
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兴盛,四川少数民族作家先后有25人次获得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高扬鲜明旗帜开启文学新征程
新世纪以来,四川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呈现“井喷”趋势,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最为兴盛的时期。阿来、麦家、柳建伟等作家创作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
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此后,阿来又创作出版了《空山》《格萨尔王》《云中记》等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其中篇小说《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军旅作家柳建伟的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麦家曾在四川工作过很长的时间,他在军事题材领域有丰富的开拓,相继推出了《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其中,《暗算》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为后起之秀的罗伟章,善于书写乡村题材、打工题材,他的《饥饿百年》等作品引起较好反响。这个时期,还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家。他们是目前四川小说创作的实力派和活跃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四川的散文创作迈出了坚实步伐。文人随笔、杂文创作,忆旧散文、乡土叙述、都市走笔,以及穿行于历史与现实时空的文化书写……各种体裁、各种题材汇聚成丰富的散文创作景观。其中,裘山山的《遥远的天堂》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在报告文学领域,四川作家大多秉承以采访、调查等为主要的“田野调查”方式再现现实事件和人物。他们行走于巴蜀大地,着眼社会变化,放眼国家发展,紧紧追踪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热点,将具有四川地域或全国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再现出来,以写实的姿态,勾勒出四川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历经70年“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转折,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川报告文学作家身入其间、以笔为旗的笃定,及其对报告文学作为“时代文体”本质的准确把握。
世纪之交的四川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优秀诗人涌现,在全国诗歌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中,周啸天的《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儿童文学创作日趋活跃,继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邱易东的《到你的远山去》先后获得第一届、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之后,杨红樱的《漂亮老师与坏小子》、邱易东的《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麦子的《大熊的女儿》和王林柏的《拯救天才》又先后获得第六届、第八届和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新世纪以来,四川少数民族作家极为活跃,先后有10位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四川网络文学从巴蜀大地整装出发,以新的姿态开创新局面,以新的作为塑造新形象。玄幻类作品量多质优,言情类作品呈灼灼其华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实题材创作的不断加强。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学。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成为当今四川广大作家的追求和担当。尤其是2017年初,四川省作协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了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脱贫攻坚,是彻底改变中国农村面貌、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伟大战役,也是实现中国梦最基本的前提。四川一大批优秀作家积极响应,热情相拥,以不同形式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写出了一大批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涉及领域之广,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四川作家,携手同心,努力迈向四川文学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