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走四方,舞出中国舞蹈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在京举办
古老的宣歌梦回阿里,悠扬的长调情系草原,激昂的铜鼓心牵壮乡……12月1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承办的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民族剧院亮相,或粗犷豪放、肃穆高亢,或温婉灵动、细腻柔美,荟萃了藏族、蒙古族、壮族等民族特色的12个舞蹈作品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舞出天域舞风、马背精神和壮乡情怀,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及白淑湘、冯双白、罗斌等中国舞协负责人,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负责人观看了演出。演出同时在中国舞协微信服务号“舞蹈plus”、中国舞协官方网站进行了网络直播。
去经历磅礴的河流山川,去触碰鲜活的民间生活,去亲近泥土芬芳的大地,去聆听温情的百姓声音……自2014年11月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号召文艺工作者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来,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组织动员广大舞蹈编导工作者,先后赴河北、海南、湖北、西藏、甘肃、江西、安徽、内蒙古、广西、青海等地采风创作。这其中,有舞者与人民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有专家与创作者一轮轮毫不保留的探讨,有创作者之间一场场热烈真诚的讨论,有编导与演员一点点精益求精的打磨,有创意的灵光一现,有构思的百转千回,有困难的迎刃而解……5年的“深扎”创作,是执着前行的舞蹈人铿锵坚实的舞步,也让大众在2017年、2018年举办的相关展演上看到了他们的收获。
深入西藏生活获得灵感创作的《转山》《梦宣》《阿嘎人》《青稞》,走进内蒙古草原感悟牧民生活而得的《希格希日-独树》《老雁》《国家的孩子》《我们看到了鸿雁》,以及今年走进广西体味壮乡生活创作的《洞天》《大树底下好乘凉》《头巾》《欢乐颂》《藤缠树》,此次展演荟萃了“深扎”创作5年来的优秀作品,集结了来自北京、内蒙古、吉林等地多家高校、院团等单位,聚集了王玫、王舸、田露、谢飞、姚磊、刘小荷、吕梓民、杨畅、从帅帅、武宁、格林朗杰、格日南加、李飞、洛松丁增等活跃于当今舞坛的编导,把他们创作的题材丰富、手法多样的原创舞蹈作品,附以“深扎”创作的部分影像记录,向人民汇报,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伴着轻快紧促的节奏,桌台前后,或围颈绕系,或结花挽扣,或随意搭挂,一条丝巾在四个时尚摩登的女人手上千变万化,像极了一场魔术,而这一表演不啻为以舞蹈语汇,演绎出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从来都是“美丽的魔法师”这个不争的事实;而在作品结尾,借用大屏幕,脸上写满岁月旅痕的壮族阿婆也用自己稔熟的方式将手中的头巾包在头上,那头巾和那包系的方式,又何尝不是她质朴勤劳的一生的写照?由青年舞蹈家刘小荷、吕梓民编导的群舞《头巾》以现代而时尚的气质,用舞蹈为观众打开了昨天与今天、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真与美等多维思考空间。
刘小荷介绍,作品创意来自于她跟随中国舞协组织的“深扎”采风活动的广西之旅,“当我们走进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扁牙村时,并没有看到舞蹈,却听到了壮族山歌。我看到每个女人头上都包一个自己织的粗麻布头巾,头巾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让阿婆帮我演示一下包头的方法,她马上揭下头巾又迅速包好,这个他们长期劳作带遮阳功能的标志性头巾能否融入创作?能否与都市当代女性关联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作品。”吕梓民说,“就像我妈妈的衣服永远会占用了我家衣柜的2/3或4/5,永远有‘数不清’的围巾一样,我们就是想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都市女性追求美的生活,与我们采风看到的壮族阿婆那样朴素淡然的生活两种极致的状态表现两个极端,完成一种现实的观照。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舞蹈需要流量,需要IP,完成该舞蹈表演的达娃拉姆、袁媛、苏娅菲、刘小荷四位演员,皆为参与‘深扎’采风活动的中青年舞蹈编导及教师,也是自带流量的IP”。
从2018年“深扎”创作并于此次再现、表现牧民奉献大爱养育自然灾害受困孤儿的《国家的孩子》,到此次创作《头巾》,吕梓民感恩“深扎”给予他的莫大收获。“‘深扎’给了我们编创者一个明确的指向性,就是必须要深入生活和人民中去,必须要编出生活中的人和事。其实两次‘深扎’创作演出时都很疲惫,每天排练到凌晨两三点,我常会开玩笑说我真的是‘扎’到了骨髓里了,特别是这次有我的两个作品参演,感觉已经‘扎疼’了,但是不‘扎疼’的话,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就不会这么‘撕开’自己让作品去呈现,而且我们还要肩负使命,要让作品留下来,并且通过作品把创作态度摆出来,让别人看到和感受到,创作要去观照生活、来源于真实、来源于心灵感受,这是‘深扎’给予创作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就像‘深扎’内蒙古的创作像是获得了内蒙古人民给我的一个大大的拥抱,‘深扎’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改变了我的创作态度,开启了我观照现实、并在现实中回望过去的视角,这将让我受益终生。”吕梓民说。
用泥巴在肚皮上描绘出人的眉眼唇舌,将带着福字的竹箩套在头上,以肚皮为面部、以头上竹箩为帽子,流传于广西西南边陲靖西近三千年历史的“矮人舞”形象活化于舞台之上,却又很不同。此次展演的总导演、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编导的群舞《欢乐颂》,让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壮乡人民天然质朴的情感。“‘深扎’走进壮乡,让我深深感受到那里的人民拥有我们都市人没有的那种单纯的快乐,那么简单、那么淳朴、那么美好,让人特别感动!我想将这种最本真的东西呈现给大家。”王玫感叹,“深扎”是要持续做下去的事,其更深层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时间来慢慢沉淀,“这其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我们怎么去看传统和现代,以现代反观传统,因为从舞蹈史感知的传统,和你真的下去看到的原生态可能完全不同。舞蹈教师杨志晓说得好:“‘深扎’的目的就是两个——‘艺术家向基层学习,同时反哺基层。’我们的‘深扎’也应该有这种理念、追求与贡献。”
“身随大地,我们舞出天空的湛蓝;心予白云,我们律动山河的交响;体悟四方,我们管窥宇宙洪荒;神游四海,我们感应舞韵绵长。”展演总策划、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这样阐释“走四方”的寓意。“必须要有‘深扎’精神,才有可能完成对当下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建设,否则可能还会停留在已经习惯的艺术创作的套路或规则中,不会有今天的感悟,这其实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里路是来验证万卷书的,这个验证过程中,其实更多的是你自己从中找到自己道路的时候,通过‘深扎’行动不断掘进认知,不停砥砺向前。”罗斌说。他表示,“深扎”五年来,舞蹈界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体会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文艺创作必须要遵循的根本。几年来持续“深扎”主题创作及展演正是延续“深扎”的思路,让这种创作方式在业界形成一个范式,体现真正的艺术创作状态,坚持通过作品和艺术家的旨趣体现艺术高度和深度,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引领舞蹈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宽广的未来!
12月16日,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第二场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