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堂好课》王蒙: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

文章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时间:2019年12月18日 字体:

1953年,一位19岁的青年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他在序诗当中写道:“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而今,已经85岁高龄的他依然笔耕不辍书写青春,书写爱情,书写关于人与人生的种种依恋。仅在今年,他就出版了五部不同题材的中短篇小说。这位青春文学的代言人,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

作为当代文坛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王蒙始终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在66年的笔墨生涯里不断记录着、开掘着每一个时代的青春表达。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12月1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出品的《一堂好课》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讲“青春文学课”。王蒙先生作为这节课的主讲人,生动结合个人的文学感 知,娓娓阐述了“文学挽留了青春,文学让我们永远不老”的核心主题。他说:“我认为青春给了文学活力、热力,还有奋斗的内驱力,我认为文学给了青春提高、 美化和兴味。我们要活得好,我们需要文学。”

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

《红楼梦》里的芦雪亭联诗就是“大观园的青春节”

很多人都说,青春是短暂的,易逝的。王蒙先生说:“怎么能够挽留住我们对青春的这种体会、这种心得、这种记忆呢?文学是个好东西,文学让你一下子就把很多美好的东西挽留下来了。”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王蒙先生百读不厌的一部。尽管这是公认的记载家族兴亡的悲凉之作,但在王蒙先生看来,《红楼梦》其实是青春的小说, 因为书里有那么多可爱的青年,尤其是少女,她们永远年轻,“描写芦雪亭联诗的那一段,那是大观园的青年联欢节,是大观园的文学节,是大观园的青春节,还是 大观园的烤肉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时候,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欢乐。”

王蒙先生眼中的青春,从来都是兴高采烈,从来都不淡漠。他在课堂上分享道,《青春万岁》序诗中所写的“眼泪、微笑、深思都是第一次”,其实是受到了屠格涅 夫的启发。屠格涅夫在小说《初恋》的结尾写道——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连忧愁也给你以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为什么屠格涅夫说‘青春什 么都不在乎’?因为前程远大,失败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这一点上,王蒙先生倒是觉得林黛玉不该那么年轻就想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是过于悲观了。对林黛玉我也感觉到非常遗憾,毕竟还在青春的年华,整天琢磨着他年有什么人来把你送葬,想的也忒早点了。”

青春飞逝,身上的一切也难免如日头下的蜡与雪一样,融化地干干净净。王蒙先生鼓励大家要乐观向前,“因为不会只有飞逝,不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因为有文学,有日子的编织,有幸福的缨络。文学挽留了时光,文学挽留了青春,文学让我们永远不老!”

从1953年创作《青春万岁》至今,王蒙先生依然坚持在作品里书写青春和爱情,他说:“尤其是到我七八十岁以后,我体会到更多的是我是世界的情人,因为我爱这个世界,我给这个世界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我现在的小说就是我现在写的情书。”

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命名

“爱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辞的话,能有爱情吗”

什么是文学?王蒙先生下了一个十分动人的定义:“文学的世界为现实的世界做了命名与修辞、虚构与畅想、涂染与激活。”

他在课堂上回想起自己八岁的时候所看的此生第一本书,“我看的是《小学生模范作文选》,它的第一篇文章叫《秋叶》,文章说‘皎洁的月儿升起在天空’,我非 常地感动,就是因为‘皎洁’这两个字。从此,月亮对于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含意。同样都是一杯水,那么能不能有更美丽的说法呢?同样是一轮月亮,能不能对月亮 有更好的理解呢?这些都是文学的任务,都是文学的余地 。”

“正是通过语言和文字,通过文学,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了”,王蒙先生特别提到了文学之于爱情的意义,“爱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辞的话,能有爱情吗?如 果你用庸俗的词句,你用涉嫌下流的词句来讲爱情,爱情还有它的魅力吗?”他举例道,阿Q向吴妈求爱时说的是“我和你困觉”,“没有修辞,爱情会变成性骚 扰。如果阿Q会背徐志摩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命运可能也就改变了。”

在王蒙先生看来,“文学提升了人的全面精神素质与精神能力,文学使生活更青春、更鲜活、更理想、更智慧,也更强烈”。

他曾经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看过一场歌舞演出,全部唱的都是宋朝的诗词,第一曲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景与 词相互辉映,把他感动哭了,“我曾经在《人民政协报》上写过一篇小文章,我说,哪怕仅仅是为了欣赏这首词,我要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做中国人!”

1993年,王蒙先生在美国纽约做访问研讨讲话时,有一个美国人问他:“不管走到哪儿,只要是一碰到中国人,他们提起中国来就那么挂牵,原因在什么地 方?”王蒙先生回答:“第一因为中国人喜欢吃中餐,他们有中国腹;第二中国人都喜欢中国的诗词,他们有中国心。所以,中国人的爱国是心腹之爱、心腹之恋, 中国的文学表达的是中国的心腹、中国的灵魂,表达的是历史的光辉,时代的际遇,我们不可能离开文学。”

年轻人要拿起笔来

“我还想和现在的年轻人比试比试,看看谁写得更动人”

很多的文学大家,都是在青葱岁月创造了记录,给世人和后人以鼓舞。王蒙先生列举道,历史上说神童王勃在十几岁时就写出了《滕王阁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肖洛霍夫十六岁开始写《静静的顿河》;中国当代的神童作家刘绍棠,13岁就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他主张年轻人要拿起 笔来,“生活经验上可能欠缺,但是那种精气神上,那种敏锐上,那种多情上,有许多对文学有利的条件,而且你如果愿意投身于写作,你应该永远保持青春的心 态。”

王蒙先生自己能够保持蓬勃的创作活力,又有何“青春秘笈”呢?他回答道:“我有比较多的各种不同的经历和经验,我是干部,我是地下党员,我是受挫折的人, 我是所谓成功的人,我在北京很熟悉,我也在新疆待过十六年,我会讲维吾尔语,我英语也能对付一阵子,我也在境外的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过,我觉得要我写 的东西太多了呀,所以一时半会儿地还停不下笔来,还得继续写下去。”

“说到我写作的方式 我力求的是一种灵活,是一种对新的时代各种信息的吸收和运用”,生活中热衷运动、追剧,向年轻文化积极靠拢的王蒙先生甚至表示:“我是还想和现在的年轻人,和70后、80后、90后、00后一块比试比试,看看谁写得更动人!”

大众眼中的王蒙先生,是一位极具包容心的文学前辈,他一直支持和鼓励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但这次借着节目,他也对一些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直言不讳:“有些网络文学作品怎么写得那么差呢?我太难受啦,我白支持他们啦!你要是实在写得太差,又坑人,又坑己!”

伴随网络文学和影视产业的发展,不少年轻人已习惯于“浅阅读”或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原作了,对此,王蒙先生建议还是要按提高精神境界的要求来读书:“手 机、网络那叫浏览,浏览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咱们平常要控制自己,一定要认真读书,而且要读一点自己看不太懂的书,读一点费劲的书。”

年轻人有时间,更应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就像王蒙先生和他讲述的文学世界一样,永远和着时代的声音,为人生的底色铺上青春的光芒。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