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落幕
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落幕——“青年剧作者要有思想深度和对文学深刻的理解”
由北京剧协、《新剧本》杂志、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闭幕仪式暨优秀作品分享会于1月9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从2019年3月26日开展征集工作,历时近8个月,共有来自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50余人报名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参加者45岁,年龄最小的参加者19岁。经过筛选,符合申报标准的剧本数量为131部。经过两轮、19位专家的评审,最终评选出优秀剧本2部、优秀剧本提名4部、入围作品6部。其中话剧剧本7部、戏曲剧本4部、音乐剧剧本1部。
闭幕仪式上公布了获奖作品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话剧《金蝉》(编剧:李宜橙)、戏曲《国士之风》(编剧:莫霞)获优秀剧本;戏曲《哀牢传奇》(编剧:温丹)、话剧《登闻鼓》(编剧:甄进)、话剧《千里江山图》(编剧:王未然)、话剧《三个水枪手》(编剧:张钰铖)获优秀剧本提名;入围剧本包括戏曲《无谶》(编剧:高媛)、话剧《侠之大者》(编剧:张钰铖)、音乐剧《生命旋律》(编剧:魏睿)等。
编剧李宜橙表示,本次获得奖励扶持是一个可以坚持戏剧创作的机会,今后,要努力成为中国戏剧舞台行业的突破者。莫霞表示,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评为优秀剧本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提醒。在今后的创作中,不会忘却作为文学而存在的戏剧文本的价值追求,不会停止对于文学意义的探究与求索。
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历经五届,始终秉持老舍先生的精神,召唤青年剧作者投身于戏剧创作之中。主办方通过设立这一立足北京、面向全国、面向青年的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意在激励和倡导热爱戏剧的青年积极参与戏剧文学创作,给予这一群体展现才华和实力的舞台,为更好地推出剧坛新人新作,举荐和发现青年戏剧文学创作人才而不断努力。
在闭幕仪式上还举办了“戏剧新青年创作力”论坛,与会的戏剧界专家学者为青年戏剧编剧的创作提出建议。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颜全毅表示,青年编剧应该拓宽视角,进行多样化的创新表达。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现实社会中每天发生的这么多故事,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今天的编剧更应该把握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新与深的辩证关系。
“‘新’固然重要,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作为舞台剧的编剧,要想脱颖而出,还得要坚持一个‘深’字。面对那么多信息碎片的同时,要深入到灵魂深处,要有自己思想的深度和对文学深刻的理解。”颜全毅解释,关于“静”和“动”的辩证关系,即创作者要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外界多源信息的刺激下,别冲动地制造快餐式的文化产品,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构思一部戏。
“从一个青年成为一名好的剧作家,在其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很矛盾的生长状态。这其中有正生长和逆生长,正生长就是要不断提高自我,逆生长就是要不断变得更年轻,越来越纯净。这样的生长过程中,如何去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对青年人的考验很大。”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胡薇说。在胡薇看来,对于青年戏剧创作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具体到舞台剧的创作上,就是要加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我想把它写成什么样,就可以写成什么样,你要设计具体有效的情境、事件,才能展现一个人物的本质,让他在不同事件中进行自我的选择,不断展示他灵魂深处的东西。”
对于在本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中获奖的青年编剧们,著名剧作家过士行的建议是,“虽然这是值得珍惜的荣誉,但也别太拿它当回事儿了,因为时间才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如果再过10年、20年,这些剧作还在上演,那才是真正的奖励”。他表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创作者永远应该关注的是人的问题,去写人,写社会发展变革中人的困惑和痛苦,这是写作最牢固的基石。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