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家大剧院开年新戏《二月》在京上演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彭丹 时间:2020年01月21日 字体:

在春寒料峭的芙蓉镇,小镇故事从银幕穿梭到舞台

国家大剧院开年新戏《二月》在京上演

“陶岚”与正在弹琴的“萧涧秋”,图为话剧《二月》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1964年,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改编自柔石原著《二月》的电影《早春二月》曾引发观众的抢票热潮,铸就国产电影一大经典。国家大剧院2020年开年新戏——由李六乙导演,王玮、卢芳等实力演员主演的话剧《二月》近日开演。在柔石笔下寒意未退的小镇早春,知识分子萧涧秋带观众走近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彷徨,也将小镇故事从银幕穿梭到了舞台。

微妙而峻刻:忠实于原著的舞台呈现

“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鲁迅曾为柔石的《二月》写下小引,那“寻求安静的青年”正是主角萧涧秋。

在柔石笔下,萧涧秋正直、仁爱,充满人道主义的光辉,他行走在“五四”落潮后的中国大地上,辗转浪迹多年,来到看似远离嚣攘的江南乡下小镇“芙蓉镇”,与热情美丽的少女陶岚相恋,却因为救助寡妇“文嫂”一家,为世俗非议、为道德不容,最后只得失意遁走,重新投入外部社会的洪流。

作为作家与革命烈士的柔石,牺牲时年仅29岁。在短暂的生命中笔耕不辍,小说《二月》以成熟的创作风格和深刻内涵奠定了柔石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为了向“文学经典”和“以柔石为代表的文人志士”致敬,国家大剧院特地邀请中国当代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导演李六乙指导该剧。

为忠实原著,李六乙仔细研究了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潮,在不断修改舞美设计方案的同时,也对演员表演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力求达到简约而意蕴深刻的舞台呈现。

舞台上,“萧涧秋”弹奏着钢琴,柔和而凄恻的音乐中,“陶岚”与“文嫂”叙述着一个孩子的死去,身后穿着长褂、神色各异的“村民”不时制造着刺耳的噪音,在舒缓与尖刻的突兀交织、悲伤与冷漠的一团混杂中,主人公迷惘苦痛的心境、一个腐烂而充斥阴晦人言的旧社会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

话剧《二月》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在舞台风格上也有如柔石微妙而峻刻的文笔:一架钢琴占据中央,八张木椅缓缓升起,钢琴旁的一汪“池水”与舞台前的金属“深渊”如同作者柔石的名字,以柔软和坚硬的对照令整个舞台的意蕴更加丰富。

谢芳遇上卢芳:两代陶岚排练场相见

大幕开启,饰演萧涧秋的青年演员王玮缓缓走上舞台,以一曲悠扬动听的钢琴旋律带领观众走进芙蓉镇。钢琴曲唤醒了萧涧秋的记忆,由区宁、王浩伟、黄澄澄饰演的芙蓉镇中学校长和老师们,以及卢芳、黄薇饰演的陶岚和文嫂走上台前,一段芙蓉镇往事缓缓揭开。话剧《二月》的剧情很大部分要靠演员们的诉说来推动,演员们以语调的轻重缓急拿捏稳妥,吐词干净利落、声色并茂。

柔石笔下的萧涧秋是一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王玮以深刻细腻的演绎将这位看似徘徊犹豫却充满力量的人物诠释出来,出色的钢琴弹唱为这个人物增色不少。李六乙透露,因为钢琴演奏是体现剧中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一环,柔石原著中也有萧涧秋弹钢琴的段落,所以演员必须“既会演,又能弹”——当初剧组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寻找,才定下由王玮来饰演萧涧秋。

与深沉内敛的萧涧秋不同,陶岚一出场便如一抹亮色。在卢芳的演绎下,这位“新青年”既有“我要同你好”的热忱少女感,也有着面对流言时毫不畏惧的勇气和果决,在面对文嫂时所流露出的关切和悲悯更印证了她的那句“青年的要求,当首先是爱”。

在话剧《二月》的排练中期,电影《早春二月》中“陶岚”的扮演者、老一代电影艺术家谢芳曾来到排练厅探班,两代陶岚相聚首,让人有时光如梭之叹。“林道静、陶岚、竺春花……我演过很多角色,这里面,陶岚可能是跟我本人最接近的。”谢芳说道。得知《二月》的故事搬上舞台,她欣慰地表示:“当年的《早春二月》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现在的年轻人跟当时是很不一样了,但我觉得这部作品里仍然有吸引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没有变。”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