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文艺抗疫增强心理免疫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鲁达 郝烨 时间:2020年02月21日 字体:

新冠肺炎疫情下,文艺作品纷纷上场“应援”,帮助社会释放焦虑,助推“情绪拐点”到来。

“千年古县”河北武强地处燕赵腹地,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当地“非遗”传承人积极行动,先后推出《武汉加油》《金鸡一唱百毒灭》等年画作品,被网友称赞“幅幅有温度、件件聚人心”。

“推翻僵化观念的作品,既‘入脑’又‘入心’。”有网民感言道,抗疫主题的年画作品不仅释放了人们最朴素的情感,提高了民众心理“免疫力”,也激发了社会重拾抗疫信心。

无论是传统民俗,还是现代元素,疫情当下,大批“自我赋权”的文艺作品纷纷涌现。心理咨询师徐天认为,其背后反映的是民众集体趋向理性,主动纾解情绪之困的积极探索,大量“易触动、有共鸣”作品的出现,是“释压刚需”的自我革新。

自武汉“封城”以来,作家方方一直记录所见所闻;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发表文章《隔离时期的爱与情》,引发大批读者共鸣;作家莫言创作了对联和诗词书法作品,积极参与抗“疫”。

就“势”论事的公共议题下,艺术的专业壁垒被进一步打破。短视频平台上,大批网友参与录制手势舞蹈,助力抗疫;中国多地农村自发创作的防控疫情“三句半”,在网络上被热议转发。

在国外,日本柏市少男少女合唱团队员演唱了由日本作曲家、钢琴家上野凉香谱曲的《与子同裳歌》;英国北爱尔兰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下设米尔本小学孔子课堂合唱团用中文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印度籍女歌手Deborah改编歌曲《Imagine》支援抗“疫”。

伴随文艺作品频频涌现,关于“文艺抗疫”利弊之争层出不穷。此前由“风月同天”“武汉加油”之争引发的“文艺原罪”“文艺无用”等论点,一度引起网友大规模讨论。

文学评论者梦歌认为,艺术的归宿是无形的历史印记,不应因其被青睐还是蒙尘而松动。在探讨优劣之时,更应主动跳出“表象化”的窠臼,让植入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释放最大善意。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正如荷兰画家梵高所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