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观众宅家“云赏乐”,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将启幕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0年04月09日 字体:

春意正浓,一切向好。4月11日,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此后的每一周,直到国家大剧院恢复正式演出为止,“春天在线”都会与观众相约。

“春天在线”一语双关:严冬终于过去,如今正是百花齐放、草长莺飞的好时节,音乐的祝福也是一样的温暖而充满生气;演出“在线”,观众可以通过大剧院官网、古典音乐频道客户端、微信、微博、北京日报“京直播”等多个网络平台观看。

目前,“春天在线”已经策划了4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将带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作曲大师的经典乐章。每场演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幕后的准备远不像镜头中呈现的那样简单。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表演形式,更给予了演奏家许多新的思考。

把音乐的祝福送到观众身边

2010年,一支年轻的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成军,至今整整十年。

十周岁的生日,注定将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回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作为大剧院标志性的驻院表演团体,这些年来,乐团一直都是忙碌的。“我们最近的一场演出是1月22日。”乐团总经理任小珑说,当时两天后就是大年三十,而随着疫情迅速蔓延,从那天起,国家大剧院先后取消了春节至四月底的演出,暂停参观。两个半月没有登台,乐团从未有过这么长的空档期。

“演奏音乐是乐团存在的天性,我们始终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疫情期间,乐团其实也没有闲着,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生产机构的脚步一直未停,推出了一系列战“疫”主题的文艺作品,无论歌曲还是舞蹈,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演奏家的身影。熬过了漫长的寒冬,春天终于来临,而不久前的3月30日至4月1日,正好又是乐团建团十年的大日子,没有什么比音乐更适合在此时送上祝福。“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还是要保持社交距离,但音乐和生活、音乐和心灵从来都是没有距离的。既然观众还无法来到现场聆听音乐,我们就把音乐送到他们身边。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不能静默、不能没有音乐。”

从4月11日开始,国家大剧院将多个网络平台推出“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其中,前四场将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们合作呈现。曲目策划方面,4月11日,首场音乐会以“迟来的春天”为题,将用木管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演绎贝多芬的两部作品,致敬贝多芬诞辰250周年。4月18日,马勒《A小调钢琴四重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以及打击乐二重奏《面对面》将碰撞出“命运的回响”。4月25日,除了勃拉姆斯《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八把大提琴将奏响布鲁赫《科尔尼德莱》,“爱的祷歌”倾诉柔情。5月2日,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将执棒乐团,以巴伯《弦乐柔板》、莫扎特《降E大调嬉游曲》和《G大调小夜曲》带来“春天的拥抱”。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真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任小珑和演奏家们都希望用曲目抒怀所思所感,比如4月11日即将上演的这曲木管五重奏,旋律辉煌,一如春光明媚,但也隐含忧伤,恰似对逝者的追思和祈祷,总的来说,选曲都很“好听”。此外,考虑到不能出现人员聚集的情况,音乐会决定先从室内乐开始,四五人就足矣,首场演出不在音乐厅,而是在剧院内的大师会客厅进行。这间不算很大的会客厅墙上挂满了历代音乐大师的照片,也见证过他们当中许多人到访剧院的难忘瞬间,艺术氛围浓郁,紧凑空间的音响效果也更加适合室内乐的特点。

线上室内乐看似简单做着难

“不能这样,情绪一下子就没有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打着拍子,示意其他三位演奏家再来一遍。他们调整座位,保证要能看到彼此的神情。贝多芬《第四弦乐四重奏》是之前没有合作过的新曲目,他们已经一起排练了四天,算上各自在家中的练习,时间还要更久。

剧场纷纷关闭后,许多乐团都在尝试着把音乐会搬到线上,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成了热门之选。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看着简单,真要做起来却难。李喆和三位同事组成的四重奏已经有些年头,练习新作品仍然要花不少心思准备。大乐队有指挥,四重奏只能靠演奏家“高度和音乐素养和认知上的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把各自的棱角磨合得圆融一体,这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说得好听是‘碰撞’,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吵架’,但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把曲子拉好。台下再怎么争论,没关系,上了舞台,我们就要做到整齐完美。”

“我从小到大,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最近的经历让李喆颇为感慨。“非典”发生时,当年的疫情对音乐行业的冲击如何,他感受不算多。归国后的十余年,李喆总是忙着演出,从来没空在家下下厨,给自己做顿饭,现在,他终于捡起“荒废”多年的厨艺,还练出了好几个菜。陪伴家人的同时,演奏家们难得有了“静下心来”的机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练练琴。”就像发动机到期需要大修保养一样,于他们而言,是时候给自己“上点儿机油”,重新检视一番了。

与此同时,李喆还参加了不少国家大剧院战“疫”主题作品的录制。疫情最严重的那些天,为了保证安全,演奏家们随时戴着口罩。管乐家受到的影响当然是最大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层口罩,也会多多少少干扰弦乐的发挥。“拉琴时情绪一上来,身体里的热气成倍地往上走,会不舒服。”李喆解释,“气息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会现场和一些录音里,观众经常会听见乐手的吸气声。音乐不是只有音符,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演奏者生理上各种的反应都是它的一部分。”

没有现场观众,是音乐家需要适应的又一个新状态。台上台下火花十足的互动,从来都是演出的魅力之一。“少了观众的共鸣,确实有点儿小遗憾。”李喆早已习惯了被上千名观众注视,“那种感觉和只有几个摄像机‘盯’着你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不管有没有观众,我们呈现给大家的音乐都应该是同样完美的。”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