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孙远超:为信湖矿井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

文章来源: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蒋红亮 时间:2020年04月21日 字体:

“我有梦,有远方,我会为了他们奔跑,奋斗,超越……”1991年盛夏,他站在淮北矿业集团岱河矿大门前握紧双手,从此扎根煤海,开启了自己的梦想之旅。他耐得住平淡、守得住寂寞,坚持脚踏实地、大胆创新,不断学习行业先进技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他为百里矿区的发展贡献了无数的智慧和力量。2018年,手握先进理念和卓越管理经验的他被淮北矿业集团委以重任,开启了为信湖矿打造“智慧”翅膀的巅峰之旅。他就是在煤炭行业屡获殊荣的信湖煤矿机电副总孙远超。

信湖矿开采深度近千米。矿井建设以来,受地温高、湿度大等因素影响,矿井热害问题日益突出,掘进迎头37℃,矸石触手43℃。职工们长时间在“桑拿房”一般的高温、高湿环境中作业,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矿将建设智能化集中制冷降温系统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但千米深井的集中制冷降温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外尚没有成熟可鉴的架构。矿领导几番思索都没有确定出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经过几番深深的思考,孙远超决定践行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主动请缨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任务下来后,他带领人员多次到全国拥有集中制冷降温系统的厂家、矿井展开调研学习。结合矿井实际,经过多方多次技术论证,该矿最终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美国、德国先进的闭式循环永久制冷系统机组,并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始建设安装。为了设计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方案,孙远超每天清晨下井,有时在井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到办公室,搬出电脑,继续工作。为了摸清楚现场设备上的每一个点位,孙远超在井下不停地走着,脚上磨出了几个血泡,他也没有在意,依然下井,依然前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了短短5个月,该矿就将闭式循环永久制冷系统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各个掘进头平均温度至少下降了4—6℃。“自从这井下"中央空调"运行开始,我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场的温度降下来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大伙的干劲也上去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该矿职工陈春峰如是说道。

在正常的矿井建设过程中,变电所、通风机、压风机、中央泵房等设备都需要人员在现场值守,启停设备。对于打造智能矿井这个目标而言,有人值守就意味着增加了人员,同时却减少了安全系数。如何实现智能化,解决让设备自动化工作这一难题?经过一番思索,孙远超又接下了这个千斤重担。他成立了“无人值守”研究小组,从初期图纸设计、设备安装到现场施工,孙远超始终执着于奔波在现场。他提出了在各个系统的机电设备上全部安装智能化监测监控系统的理论和实施方案。在他的指导下,经过近2年的努力,信湖矿建成综合自动化平台。原本需要几十个人在各个现场操控的机电设备,现在仅需1班1人坐在调度指挥中心就可以对每台机电设备进行信息读取和逻辑控制。不仅实现了各系统设备的无人值守,同时为矿井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故、自然灾害提供了有效手段。他的这套千米筹建矿井无人值守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为了培养智慧矿井的建设者,调动干部职工学习、锻炼、探索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研究、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孙远超积极响应矿“百名岗位能手”培养活动和“一线青工”培养计划,依托“程守民”工作室、“质量大讲堂”“科技大讲堂”、“名师带徒”等活动的开展和有机结合,他提出了加快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办法,得到矿领导的首肯,写入了矿2019、2020年培训工作计划。如今,信湖矿技术创新遍地开花,单轨吊自动卸载装置、副井上口操车系统改造、主提升机司机班组管理优化等多个技术创新在信湖矿已落地生根。在工作中,面对徒弟们遇到的技术难题,他总是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全盘托出。孙远超说,最喜欢和徒弟们在一起,每一次大家探讨技术难点,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传授自己的经验,都是对自己知识架构的梳理和沉淀,这能让自己更好地总结,更清晰地找准后续的工作方向。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