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世界读书日,文学圈“达人”如此说—— 阅读,始终如此有力
4月,是阅读的好时节。即便世界上的人们在每年4月23日举行各种活动,努力扩大读书在生活中的占比,但仍需明确的是,阅读并非仪式,需要以某个日子予以铭记。当对阅读的号召落实于每个成熟的社会个体,其理想的实现状态应是内化于心、融于生活、手边可触的日常之事。多数人阅读的开始,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最初的乐趣。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称得上“与文学打交道”的见多识广者,他们是杂志主编、作家、阅读推广人。他们读什么?怎样阅读?喜好万千、各有积累的读者们,可做以参考。
《大家》杂志主编周明全:26岁以后,我感到文学如此有力
周明全
周明全出生在滇东北一个叫色格的小山村,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贫瘠的童年,“读书成了被生活折磨得过早衰老的父母对儿女们最殷切的希望和时常挂在嘴边的唠叨,然而,书籍对那时的乡村来说,简直就是稀有之物。”周明全说,在26岁前,自己从未发现过读书的乐趣。
“我真正的文学启蒙,是从2006年夏天无意中阅读到老村的《吾命如此》开始的。”周明全说:“老村给了我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情绪、有对抗、有对小说美学不屈不挠的执着。”初读《吾命如此》时,周明全形容自己正经历着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与这本书的交融让他明白,“只有用生命去消化的苦难,才是真正的消化。”此后,周明全开始对老村的作品进行系统阅读,并与老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本切中心门的书,改变了周明全的阅读选择,甚至对于他的生活,也构成了重大转折。同样值得庆幸的是,“30岁后,生活不再动荡,安静的环境让我自己的阅读也开始系统化。”
周明全形容专业的阅读如一张蜘蛛网,扩展得越大,能“捕获”的“猎物”就越多,收获的惊喜也就越大。“也许因为做评论吧,我读完一部小说后,都会找对这个小说的研究书籍或文章看,想看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与别人的有哪些差距,取长补短。”
与书相伴,周明全却从来不向别人推荐书。他解释道:“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自己的精神成长史,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帮助另一个人完成精神成长的。”最近,周明全在北师大跟随导师张清华读书,张清华给他开了一个书单,他照着读了一批书,但他说,导师给学生开书单,是进行基本的学术训练,跟人们惯常说的“开书单”是两码事,要分开理解。
作家甫跃辉:希望阅读能面向广阔的文学谱系,写作也能如此
甫跃辉
作家甫跃辉是生活在上海的云南人,目前供职于《上海文学》杂志社,曾出版长篇小说《刻舟记》,小说集《少年游》《动物园》《鱼王》《安娜的火车》等,今年即将出版小说集《万重山》《这大地熄灭了》和散文集《云边路》等。甫跃辉身兼编辑与作家双重身份,对他来说,读是日常,写亦是日常。
2003年,甫跃辉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开启了大量的经典阅读,包括重读《老人与海》《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等。上中学时,甫跃辉并没有探究出其中精妙,但当这些作品脱离了课本中应试的束缚和对意识形态的反复说教,他开始以纯文学的眼光欣赏个中趣味,骤然发现自己受少时逆反情绪的干扰,“怠慢”了经典。此外,甫跃辉表示阅读时所处的状态也对阅读的质量有所影响。大学期末备考时,他断断续续地翻看《呼啸山庄》,观感不佳,后来《文汇报》徐春发曾向他约有关这书的稿子,他集中两天时间读完全书后,感叹:“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冲击,是彻底的颠覆”。
在甫跃辉看来,看那些名垂世界文学史的作品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个从事写作的人用来“打底”的储备。成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研究生之后,甫跃辉开始跟随著名作家王安忆学习写作。“跟着王老师读书蛮有压力的,他们那一代作家的阅读量非常非常之大”,王安忆常向他推荐一些小众但品质很高的作品,同时也亲身示范一个写作者的理想状态: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特别自律。
如今,身为文学期刊编辑的甫跃辉表示,读来稿也是个有意思的事。这些稿件不似名家经典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刚刚出炉,时常带有瑕疵,但是却能让我了解时下大家都在想什么。看多了,有时也会觉得人们想的大多是一个样”。他表示,投稿中的某些题材的作品往往流于刻板印象,他认为这也许源于作者看多了经典作品,模仿了笔法却没有领悟内核本质,又受到了一些宣传影响,加固了刻板印象。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尽量看到当下世界的复杂性。同样,阅读也是如此,要复杂一些,写小说的不能只看小说,还应该看看诗歌、散文、戏剧是怎样的,甚至看看其他艺术门类和理工科的东西,不要窄化自己。如果阅读很窄,那么写作的路子也会很窄。希望自己的阅读能面对广阔的文学谱系,写作也能如此。”
阅读推广人麦小麦: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麦小麦
麦小麦,专栏作家、编辑、花城出版社的营销总监、“爱读书会”组织者,出版有《轻熟女词典》《越爱越明白》等著作,开设微信公众号“麦小麦爱读书”、在荔枝FM以“麦小麦讲故事”为听众分享阅读……这些,都是阅读推广人麦小麦与书结下的不解之缘。
麦小麦是70后,因为没有受到电视、手机和游戏的诱惑,她说自己那个时代的阅读启蒙要比现在的孩子更早一些,文学名著和作家带来的影响也会更早地发生。“我记得是在小学高年级,我读到了让我真正有‘当头一棒’的感觉的作品是《红楼梦》和《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两部也成为了日后我反复阅读的作品。两部书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可以说是我人生启蒙的作品。”
“我真正明确‘阅读推广人’这个概念,应该从‘爱读书会’的成立开始”。十年前,麦小麦在业余时间与一群朋友成立了读书会,坚持每个月组织阅读活动,到今天已经走入第11个年头,并获得不少奖项,她也受邀成为广州电视台“晚安广州”节目的嘉宾主持,每两周策划并主持一个名为“阅读之夜”的栏目,从此,在阅读推广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
如今,编书、写书、读书,荐书,这些与书相关的事情在麦小麦身上形成了完美的循环流动,麦小麦笑称,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生活都围绕着阅读推广展开,而成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在她看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工作上,我负责全社图书的宣传推广,其实也是在推广阅读”。业余时间,麦小麦开辟了公众号“麦小麦读行记”分享阅读感悟,最近,她开始“折腾”微信视频号,取名为“小麦书屋”,每天以1分钟小视频的方式与人们分享书中的观点和动人片段。令她惊喜的是,视频号刚开不久,就得到了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关注。
“我喜欢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分享我阅读的内容,初衷大概源于我是一个‘分享控’和‘话痨’,看到一本好书,就忍不住想要跟朋友们分享。我特别认同一种说法——‘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如果你对书中内容吸收得好,你就可以自如地把它讲给别人听。”麦小麦表示,无论是自己从书中得到的精神收获,还是听者的反馈,都让她感到开心和力量。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