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直播刷书,知识“外卖”替代不了深度阅读
直播,已经成为时尚潮流。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百度App打造的“光荣时刻”系列直播五天超过500场,日均吸引3000万用户观看。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旅游、职场等方方面面。
知识带货是众多直播中的一种,深受观众喜爱。“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华书局推出“中华聚珍系列讲座”直播,引发受众广泛互动。前段时间,知识付费产品代表性人物罗振宇通过线上直播带领用户一起,在三小时内快速“刷”完了148本新书,并建议观众尝试一年内读完这些叠起来有两米高的图书。这让不知如何取舍的受众寻找到一种“高效”的选书方式。
直播刷书,知识带货,看似为读者节约了选书时间。但有学者指出,这一类直播传递的讯息以“外卖式”知识居多,与其说是忠于知识本身,不如说知识背后的生意才是更重要的驱使者。新闻传播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认为,知识的传播应该是拉纤式的、牵引式的——读者应尽可能选择高于自己知识水位的原创作品来深度阅读,沿着知识的坡度缓缓上行,不能急躁也不建议把判断力交给别人。
直播,已成为快速消费时代汲取知识的新方式之一
直播刷书,是知识付费和线上直播带货买书相结合的新事物。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包含148本书的年度书单,罗振宇当天在抖音与得到App同时进行线上直播,“解读148本书的精华”。有数据显示,三个小时里,抖音平台上的峰值在线人数达到1.85万人,商品销售额共计19.57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知识带货对图书销售和知识付费都有所创新,十分吸引眼球,不少出版社和作者乐意尝新。“这一类快速刷书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得出直播中不仅仅是内容介绍,也有主播个人的见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表示,相比经过沉淀、思考和探讨的传统知识传播,知识直播更类似一种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善于把握受众心理,让读者更容易在知识海洋中找到所需要的点。
也有网友评价,李佳琦一场直播试了380次口红,因为口红用一秒钟就可以看见颜色。两三小时内刷完一百本书,把需要精心阅读的好书当作抹一下就可以放回盒子的化妆品,未免过于轻慢。还有网友指出,观看直播“刷书”,刷的是“学富五车”的感觉——好比“买不起奢侈品的人但对各大名牌特征倒背如流”进而产生“仿佛拥有”的错觉——跟着直播刷过的书,就仿佛自己读过一样,刷的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有知识”“爱阅读”的感觉,而实际上是在为“知识焦虑”买单。
二度加工往往偏中低端化和同质化,难以抵达阅读“深水区”
直播刷书作为热闹的营销手段能否抵达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深水区”?对此,张涛甫表示,近期一些直播刷书的内容既不够严谨,也不够有思想和深度。基于市场最大化的目的,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知识带货,不可能在深度和原创性解读方面走得很远。更何况,很多时候罗振宇们只是一个“中间商”,不是纯粹的读书人和思想者,对其要求深度和独创性,的确为难他们了。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直播传播的更多的是‘外卖式’知识,是经过中间商包装以及裁剪过的知识,会偏中低端化和同质化”,张涛甫表示,直播的受众是泛众化群体,这种知识直播正好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知识消费者的偏好。主播发表个人见解的背后,未必是忠于知识的本身,还受到知识背后的生意所驱动;但是过度追求知识背后的生意会造成知识本身具有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两大属性的扭曲。
张涛甫认为,知识的传播应该是拉纤式的、牵引式的,即读者应该尽可能选择高于自己知识思想水位的原创作品进行阅读,“沿着知识的坡度上行”。同时,读者获取知识应该从依附于直播者的“依附性”,向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主体性”回归,即应该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判断力交给这些主播们”。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