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1位文艺界人士齐聚,巴金经典译文的“云诵读”进行中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罗昕 时间:2020年05月29日 字体:

5月28日,由巴金故居、草鹭俱乐部、可以文化共同举办的“初夏有约,共读巴金经典译文”活动正在线上展开。所有“云诵读”的音视频可于巴金故居、草鹭俱乐部、KEY可以文化公众号上收听、观看。

十一位来自文学艺术界的名家——李敬泽、孙甘露、曹可凡、佟瑞欣、陈丹燕、罗雪村、王强、胡洪侠、谈瀛洲、曹元勇、黄昱宁倾情诵读巴老经典译文中的选段,诵读作品包括屠格涅夫暮年深情的文学绝唱《散文诗》、高尔基记录俄罗斯文学大师生动面影的《文学写照》、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斯托姆的《迟开的蔷薇》、美国作家柏克曼被巴金誉为“人类心灵之记录”的《狱中记》等。

十一位来自文学艺术界的名家——李敬泽、孙甘露、曹可凡、佟瑞欣、陈丹燕、罗雪村、王强、胡洪侠、谈瀛洲、曹元勇、黄昱宁倾情诵读巴老经典译文中的选段。

作家孙甘露选择诵读的作品是高尔基《文学写照》中的《列夫·托尔斯泰》。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高尔基的《文学写照》最初是青少年时期阅读,印象深刻,其中关于托尔斯泰的记述记忆最深。历来被认为是关于托尔斯泰的最重要的回忆之一。托尔斯泰又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所以就挑选了这一段。”

这也是巴金故居首次尝试巴金作品朗诵会“云举办”。“翻译作品是巴金先生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这些译文和他的创作一样,是他生命里的东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表示,希望读者能从世界经典文学和巴老优美的译文中汲取力量,增强重新开展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5月28日,由巴金故居、草鹭俱乐部、可以文化共同举办的“初夏有约,共读巴金经典译文”活动在线上展开。

用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

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数百万字的译著。很多人都知道巴金是著名作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翻译大家。1922年,18岁的巴金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由此开始了延续60年的翻译工作。

特别的是,巴金从来只选那些真正打动了他内心的作品进行翻译。他把感情倾注于作品中,希望用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他曾说过:“我写文章,发表作品,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希望我的笔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起一点作用。我翻译外国前辈的作品,也不过是借别人的口讲自己的心里话。所以我只介绍我喜欢的文章。”

也因此,巴金的翻译风格流畅自然,富于感情。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曾评价,巴金的译文既传神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翻译家高莽表示巴金译文“语言很美”,表现出“原著的韵味”。文学史家唐弢还说过:巴金在译文上用力之深、用心之苦远胜于他自己的著作。

本次名家的诵读文本均选自《巴金译文集》,包括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高尔基的《文学写照》,克鲁泡特金的《告青年》,斯托姆的《迟开的蔷薇》、赫尔岑的《家庭的戏剧》等。这些译著的单行本在1950年代以前曾多次重印,影响甚广。去年1月,《巴金译文集》由草鹭文化策划,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可以文化出版,该集底稿为巴金故居授权的权威版本,由巴金故居专家审定并做出版说明。

巴金先生

去年1月,《巴金译文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可以文化出版,该集底稿为巴金故居授权的权威版本,由巴金故居专家审定并做出版说明。

让巴金故居成为市民日常的朋友

在此番“云诵读”之外,读者们也将“足不出户”地“云游”巴金故居。上海是巴金先生长期生活的城市,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武康路113号,这里成了巴金居住最久的寓所,《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完成。如今巴金故居完整保存了当年巴金的生活环境、工作场景和文献资料,是几代读者心中的文学圣地。

在跟随镜头游览巴金故居花园、门厅、客厅、书房、太阳间的同时,读者们也能一睹这里的馆藏珍宝,包括《家》《春》《秋》毛边本、《初恋》手稿本、《寒夜》七十周年复刻本等等。

被问及“如果带一本巴金的作品到无人岛,会带哪一本”,周立民的回答是《随想录》。“因为《随想录》内容丰富,它是一个多层面的作品,不是一个单一叙述主题的作品。从表现方式讲,有怀念人的文章,有写的序、跋,有个人经历的叙述,也有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总体150篇,每一篇都跟巴金先生的内心构成了很强的对照关系。带这本书去岛上,我就不是一个人了。能和这些伟大的灵魂发生对话,我想岛上发生再可怕的事情,至少我的心里是踏实和安宁的。当然,即便不去无人岛,我也希望大家翻翻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特殊的2020年,巴金故居以各类“云”活动亲近读者。不久前的“5.18”世界博物馆日,巴金故居刚举办过一场“云画展”——携手罗雪村、刘斌、罗陵君、薛寒冰四位画家,用近三十幅绘画作品呈现巴金故居的历史印痕与现实光影。“云画展”持续一周,期间还组织了丰富的读者线上互动与相关文创赠送。

在周立民看来,博物馆里所有的丰富资源都是沉默不语的,都是安静地待在玻璃橱窗内的,因此更重要的是要让它们“说话”,让它们成为公众的亲切朋友。

巴金故居“云画展”

“云活动是博物馆在特殊情况下与市民的一种沟通方式,但是它也未尝不可以成为今后博物馆与大家沟通的辅助方式或补充方式。期望由新技术的引导,大家可以看到博物馆展品更为丰富的内容,这是对现场展示的一个补充。”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但是,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重要文化现场,我还是希望由此引导大家去现场体验和感受一下,这也是虚拟世界所永远无法替代的。因为多种方式的采用,博物馆不再神秘,它可能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朋友。”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