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把真情奉献给你 我的小石洼村——记攀煤公司驻盐边县鱤鱼乡小石洼村第一党支部书记杨忠义

文章来源:攀枝花煤业集团 作者:潘梅 时间:2020年06月16日 字体:

站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小石洼村制高点远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层层叠叠的核桃园、花椒林、芒果园、烤烟基地、农家梯田尽收眼里,一栋栋白色二层小楼像星星点缀山间,无不让人遐想:一个曾经极度贫困的小村庄是如何摘掉贫困帽子,又是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请随笔墨走进山间,寻找答案……

杨忠义,48岁,身材魁梧,面容黑黢,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刚强和坚韧,对待事业就像名字那样忠诚、绝不含糊。有了他,小石洼村离摘掉贫困帽子的距离步步缩短。

我是你的“家”人

2015年4月,身为川煤集团攀煤公司太平煤矿宣传部副部长的杨忠义,被选派到攀枝花市盐边县鱤鱼乡担任驻村干部,“很苦”这两个字当时在他脑海中不停闪现。10日一大早,杨忠义告别妻儿,开着那辆二手轿车向鳡鱼乡进发。翻过这座山,爬过那道梁,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总算到达目的地。在乡政府报到后便开始第一道功课——熟悉情况。

同年8月杨忠义被派往小石洼村担任第一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真正的驻村干部。小石洼村位于盐边县鳡鱼乡东北部,幅员面积19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289亩,辖4个村民小组,田湾社、正坝社、小沟社、荒田社。全村有88户450人,彝族人口占96%,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初到小石洼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和一个个破旧的干打垒土坯房,表层的贫困是杨忠义没有想到的,深层次贫困不敢往下想。

“刚去的一天晚上,我睡在村长家的老房子里,睡到半夜,房梁上的老鼠爬来爬去,把灰和杂物碰了下来,让我吃了一鼻子灰。”这一幕让杨忠义终身难忘。

来到一贫困户家中,土坯房墙体开裂,很多地方墙壁已经被烟熏的发黑,摇摇欲坠的牛棚,家具只有一张木板床和几条破板凳,一家人围在火塘边啃着煮熟的洋芋……

小石洼4个社之间不通公路,狭窄的乡间土路进出只能靠摩托车或者徒步,村民们散居在大山深处,手机基本没有信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乎与世隔绝,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只有1900余元,属省级贫困村。

此时他深感肩上的担子如同压力山大。

“看着贫困户生活艰难,我必须帮帮他们。”杨忠义拍着胸脯暗下决心。

杨忠义心里清楚:既然是村第一书记,就必须要融入小石洼村这个大家庭。刚入户走访时,由于语言不通,村里人都不怎么搭理他,就连村民家中的狗对他一顿狂吠。但他没有放弃,不厌其烦地到村民家中去拉家常、慢慢沟通,听不懂就用手比划。白天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小本上,晚上加班建档立卡。那段日子杨忠义走遍了小石洼村的每一个角落。“有啥子事给杨书记打个电话,人马上就来了。”谈起杨忠义,荒田社村民姜德权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姜德权住在小石洼村荒田社,年至中年的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还有一个年迈的老父亲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平日里,家里所有开销全靠夫妇俩承担。

2019年11月厄运降临到这个贫困的家庭。姜德权在前往盐边县新县城的的路上发生车祸,与皮卡车相撞,造成十级伤残。家里“顶梁柱”丧失劳动能力,接踵而至的巨额医疗费用,无疑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这个家没塌下来,全靠杨书记跑前跑后。”据姜德权介绍,杨忠义在知晓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他,东奔西走,为姜德权和他的老父亲、妻子、孩子申请了低保,为他本人申请医疗救助,为其妻子安排了公益岗位,并主动联系帮扶领导补助2000元买入猪崽,帮助他家养起了猪。空闲时间,杨忠义便来到姜德权家,指导他家管好芒果产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真是比亲人还亲啊!隔两三天就来我家帮我,为我们一家人跑前忙后,杨书记这个人没得说。”回忆起当时那段艰难时刻,姜德权热泪盈眶。

渐渐地,村民接纳了他,狗狗见了他也摇晃着尾巴表示欢迎。村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讲普通话的外来书记是来帮助小石洼村脱贫的。于是大家都把他当成了不见外的“自家人”,亲切称他“杨书记”。

精准扶贫之“路”

小石洼村距鱤鱼乡政府50公里,距盐边县城123公里,那条“挂”在悬崖峭壁的土路是必经之路,即便是现在,行驶在这条路上会让所有人胆寒,许多商贩因此知难而退,杨忠义有两次险些掉进山沟里。

要想富,先修路。小石洼村村干部明白这个道理,但由于资金极度缺乏,修路只是一种奢望。

“我们种的青花椒、核桃,在城里都能卖大价钱,就是因为路不好运不出去。”村民们苦不堪言。

杨忠义把村民们的心声写成报告,阐述了修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多次向市帮扶领导、盐边县委县政府、鱤鱼乡政府及攀煤公司汇报,争取多方面支持,攀煤公司捐助了400吨水泥。

经过多方协调,全村社区道路硬化项目立项的消息传来。不少村民都哭了:“这路都是救命路,我们山里人终于有希望了。”更多的村民拉着杨忠义的手流着泪不停地说:“谢谢您,杨书记!”

1公里、5公里、10公里……五年来,一条条平整的硬化公路和产业路在小石洼村呈放射状延伸。截至目前,小石洼村硬化公路已经达到20余公里,建成产业路12.5公里,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

看看杨忠义自家车的里程表,5年行驶了13万公里,可绕赤道3圈多。有一次,为给村里修建一座小桥涵,杨忠义早上六点便从村里出发前往帮扶单位和交通部门沟通协商办理桥涵修建事宜,回到村里已是深夜12点,这一天杨忠义就跑了300多公里。

山上的路通了,人们的心热了。看着奔波劳碌的杨忠义,村民马来呷心里不是滋味。一次杨忠义到家中走访时,马来呷硬是要把一只养了七年的大鹅送给他:“杨书记,莫嫌弃,这只鹅拿去吃嘛!”但杨忠义婉言谢绝了。

“聂撒”,在彝族语言中寓意热情乐观、积极向上,杨忠义也有了这样一个宛如太阳般的名字。

当地有一户贫困户名字叫杨忠友,有一次杨忠义去烟草收购点执勤,正巧与他拉起了家常,听杨忠友诉说着精准扶贫给他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忠义心里热乎乎的。最后在杨忠友临走的时候,动情地对杨忠义说:“从此之后,你就是我的兄弟,是我们家的老三,按顺序应该叫日伙聂撒。”

“我专门向彝族文化专家请教过,‘日伙’是姓,‘日伙聂撒’翻译过来大体意思是‘杨乐呵’。”对于这个彝族名字杨忠义十分喜爱。

“杨书记到我家喝口水嘛!”“杨书记到我家吃饭!”“走,杨书记到我家整两盅!”这样的邀请在小石洼村田间地头常常听到。

杨忠义是乡亲们最亲、最信得过的人。

特色农业实现“造血”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进小石洼村,只见青山绿水之间,坐落着各类造型别致的“小洋楼”;遍布山岗的农田里,瓜果烤烟长势喜人;四通八达的道路,蜿蜒着穿越村落与良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陶渊明笔下安逸闲适的桃花源,眼前此番情景,让人不敢相信竟是在昔日贫瘠的山区所见。

“现在很方便打开田间的水龙头就能给芒果浇水,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正在田里打理芒果植株的村民姜德权妻子满脸喜悦。

缺水,也成为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瓶颈。

原来小石洼村的灌溉设施是沟渠,因年久失修,几乎瘫痪不能使用。特别是姜德权所在的荒田社,耕种完全靠天吃饭,大片的土地荒废,被人戏称为“真正荒田社”。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杨忠义带领驻村工作组每天往返于县水利部门和村子之间,争取到167万专项资金用于修复小石洼村灌溉工程。截至目前,小石洼共修建了6口水窖,架设灌溉主管路7000余米,分管路5000余米,每家每户田间都安上了水龙头,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历史。

看着杨忠义在地里干活的样子,村民姜德权笑着说:“你看杨书记哪里像个干部,就是地道的农民!”

由于小石洼村地处大山深处,村民思想较为落后,他们只知道单一的养牛养羊和种土豆,种养殖业不成规模,产业单调。杨忠义说:“小石洼村要想摘掉贫穷帽子,必须把村民动员起来发展产业,不能依赖‘输血’,要自身‘造血’。”

这位小石洼村里的大忙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带领驻村工作队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争取种植补贴……为了带领全体村民发展,他的电话挂断一个接进一个,他的工作做完一件又来一桩,而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小石洼村四处奔走。

小石洼村有7大特色农产品,烟叶、核桃、果桑、续断、青花椒、生态养殖和晚熟芒果,产品质量都属上乘,但因宣传不够,名气不大,外界不了解,好酒也怕巷子深呀!

树立品牌意识。杨忠义在考察完附近几个村所有核桃种植户后,率先提议要树立核桃的品牌意识,指导村民统一嫁接优质品种,联合当地所有村子发展晚熟核桃,提升整个片区核桃质量,提高影响力。

转变思想观念。自给自足是小石洼村祖辈传下来的旧俗,为打破这种旧俗,杨忠义和他的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走村串户,晓之以理,鼓励大家走出去,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去追求利润。每每市里、县里举行的大型商品交易会,他们都要组织村民带上自己的农产品去推销、去游说,不知不觉村民尝到了甜头,称赞这个路子走的对。

建立电商平台。电商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网络销售,地处深山的小石洼村哪里知晓。第一书记杨忠义打破了这个僵局。为让外界了解小石洼村的产品,2016年,杨忠义与村干部一合计,建立电商平台,在网上推销产品。一个名叫“益农社”的销售平台油然而生。于是,村民们争先恐后的在“益农社”推销自己的产品。

不知不觉杨忠义成为一名农产品销售“专家”。

在扶贫道路上,杨忠义亲力亲为,侠骨柔肠。

“是杨书记帮我们家走出困境,我们现在住上了大房子,也过上了好日子。”贫困户罗小付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2016年年初的一天清晨,杨忠义的手机铃声响起:“杨书记,村里的贫困户出事了,罗少文去山上砍柴被砸伤了,伤的很严重!”电话那头声音急促,万分着急。挂断电话,杨忠义三步并成两步急忙赶往事发现场。

来到现场,看到村委及部分村民已经把罗少文抬到了平坦地方,遗憾的是由于伤势过重,罗少文停止了呼吸。一些村民在议论:“这个家本来就贫困,这一下又失去了顶梁柱,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哦!”。

罗少文一家三口人,老婆常年有病,儿子罗小付在外面读书,他这一走,对于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真实屋漏偏逢连夜雨。

看着妻子抱着丈夫的遗体撕心裂肺,杨忠义当时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个场面他终身难忘。他坚定地作出决定:“我一定要帮助这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回到村部,杨忠义与驻村工作组及村支两委的同志马不停蹄地开会研究,针对他们家的具体情况,帮助他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杨忠义为其专门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规划:联系定点帮扶单位,为罗小付提供购买农资的资金3600元;安排农技人员,一对一上门传授种植烤烟技术……2016年底,罗小付家已经通过危房改造,修起了八十多平米的新房子,养殖生态鸡50余只、黄牛3头、猪4头,扩种青花椒6亩,种植烤烟5亩。罗小付一家已经通过发展产业顺利脱贫。目前,罗小付已经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母亲留在家中打理产业,母子二人在实干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造血”扶贫让小石洼村改变模样。

再穷不能穷教育

听说申小美、申小荣姐妹俩最近没有按时上学,今天是星期六,杨忠义头顶烈日,来到村民火皮尔呷家中了解缘由。

时光回放到2018年冬季的一天,杨忠义在走访村民的路上,遇到了两个模样清秀的彝家姐妹。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两个小女孩都穿着破旧布满大小窟窿的衣服,脚上穿着明显与娇小的脚板不符的的拖鞋,引起了杨忠义的注意。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龄,而她俩却在树荫下站着无所事事,呆呆地望着同龄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杨忠义详细询问姐妹情况后得知,姐姐叫陈你妹,8岁,妹妹叫陈小荣,7岁,姐妹俩跟随父母从凉山州自发迁居到小石洼村,由于父亲疾病去世,母亲改嫁,两个孩子被寄养在叔叔火皮尔呷家中,因家庭贫困,两个孩子均未上学读书。此情此景,杨忠义心里如同翻江倒海,说不出的滋味。

之后的日子,杨忠义几乎天天为这个家庭奔忙,先解决姐妹俩户口问题再解决上学问题。

陈你妹哪是人名?为了上户口方便,杨忠义就把姐妹俩改为随母亲姓申,起名申小美、申小荣,户口暂落母亲居住的大村子村。今年4月1日,对申小美姐妹俩来说,或许是意义非凡的一天,这一天,她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户口。

火皮尔呷夫妇自有3个孩子,还有1位年迈的老父亲,再加上申小美姐妹俩,一家8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帮助火皮尔呷家庭,杨忠义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娥皇救助基金决定对姐妹两进行资助,承担姐妹两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费。

杨忠义还借助QQ和微信平台,将姐妹两的事在同学群、工作群、网友群进行宣传扩散,号召大家向姐妹两捐助学习用品、衣物和鞋子。爱心传递很快得到各方面响应,攀煤公司太平矿党委和太平矿武保部党支部为姐妹两捐献了价值千元的衣物和鞋子。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听闻姐妹两的事情,也来到村子里带着玩具和学习用品来看望姐妹俩。

通过仔细询问得知,近段时间陈文发以姐妹俩的户口没落他家和没有能力支付上学往返路费为由不愿送小姐妹上学了。

“孩子上学的费用和户口问题,我和村里来想办法!孩子上学不能耽误!”

“只有孩子多读书,多学知识才能走出贫困。”

“决不能让孩子辍学,否则会耽误孩子一辈子。”

经过杨忠义一番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火皮尔呷家人同意送姐妹俩继续上学。

从此,申小美、申小荣可以同其他小朋友一起高唱:小呀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

在杨忠义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申小美叔叔家2层小楼拔地而起,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果桑、芒果等长势喜人;火皮尔呷外出打工,妻子打理自家产业,并在村公益性岗位兼职,火皮尔呷的父亲和申小美姐妹俩也申请了低保,全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近五年来,从小石洼村走出的大中专毕业生12名,在读大中专生9名,在读研究生2名,深山里照样能飞出金凤凰。

把荣誉化作动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小石洼村18户贫困户和19户凉山州自发迁居贫困户顺利脱贫,且每户都有自己产业和稳定的收入;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为零,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到16.8元;村社道路基本硬化,网络接入了村组,村子建起了卫生室、文化室;18户贫困户和19户凉山州自发迁居贫困户都有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2016年小石洼村18户贫困户均达到了脱贫标准,顺利通过了省、市、县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2019年,19户凉山州自发迁居贫困户也达到了脱贫标准,并顺利通过省交叉检查,真正的做到了脱贫攻坚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看到这些数字,杨忠义深感欣慰。

然而,他的付出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和赞许:2015年获得攀枝花市优秀第一书记、2016年盐边县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盐边县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攀枝花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盐边县优秀第一书记。

“荣誉和责任同在,我将继续扎根大山继续把工作干好,多为乡亲们谋福利。”话音刚落,杨忠义又阔步为小石洼村奔忙,让乡亲们早日挑上“金扁担”。

杨忠义还有四个愿景:一是争取政策发展村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三是改善农户的生活习惯和村子环境卫生;四是提升村民住房条件,让村民都住上2层小楼房,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小石洼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