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脚下沾满泥土笔端传递力量,为人民托起更美好的生活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线上开讲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蒋竹云 时间:2020年06月28日 字体:

每一条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23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举办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网络直播开启。从大山深处的“慢火车”到老旧小区里的“悬空老人”,再到包里的一把小尺子……14位来自全国各大媒体的优秀记者通过视频连线,讲述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采访经历和故事,分享最真实的采访感受与感悟。

“秋毫虽细握非轻,感谢记者们带来新闻背后真实动人的故事,带我们认识身边平凡而伟大的人,见证时代进程中的中国。”直播间留言区内,不断滚动着媒体同行和网友留下的体悟和感言。这些好故事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力量,也激励着新闻人不忘初心,用良心和责任担起社会道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倾情倾力架好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为人民托起更美好的生活。

“慢下来”是为了让百姓赶得上脱贫路

在高速铁路时代,湖南为何仍保留着四趟时速不超过60公里、1站1块钱的“绿皮慢火车”?从70岁的果农田昌仪口中,湖南红网记者张兴莎找到了答案——“没有这列车,我们要穷一辈子。”

在跨越湖南、贵州、重庆三地,四趟列车1251公里的跟车采访中,张兴莎和采访组见证了无数和田昌仪一样的菜农、果农,紧紧依靠着慢火车走出大山,把菜和果子卖出去,供子女上了学,盖起了楼房……原来,湖南这四趟慢火车经停的110个站点大多位于湘西的大山深处,“慢下来”就是为了让山区百姓在脱贫路上,能够坐得起、赶得上!

“快时代里做好一名新媒体记者,也要像慢火车一样,沉下去,慢下来。”正如张兴莎所说,新闻的温度就在每一次触摸基层的经历里,在用笔用心写下的平凡故事里。

一双磨破底的鞋和一把手中的尺子

脚下沾满泥土,笔端才有力量。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杨书贞展示了一双已磨破底的鞋和一双绣花鞋垫,讲起了她和同事们多年来聚焦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解救“悬空老人”的故事。

三年间,杨书贞和同事们跑了53个小区,爬了82栋楼,采访了132位老人,写了61个版面的稿件。“我想在有生之年再下楼转转。”老人们期盼的眼神和焦急的声音,就像号角,催促着他们跑得快些、再快些。回过神时,才发现鞋底早已磨破。

孜孜以求,必有回响。河南省、市、区三级加梯政策陆续出台、落地。84岁老人王俊英来到报社,把一双亲手制作的鞋垫塞给杨书贞。拿着这双柔软厚实的鞋垫,杨书贞感慨万千:“这是对我们脚踏实地践行‘四力’最好的赞赏和激励。”

带一把卷尺在包里,这是山东广播电视台90后调查记者刘晓龙采访时的小习惯,这把卷尺为他的实地走访调查留下第一手记录。“手中的尺子,是推动政策落实、捍卫群众利益的武器。”刘晓龙说,问政调查就像是通过舆论监督来推进工作落实的一把尺子,量的是政绩、寻的是初心、担的是使命。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