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线上观演带来新感受 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高倩 时间:2020年07月08日 字体:

少了身临其境的仪式感,多了视听体验的丰富性,线上观演带来新感受

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云综艺、云剧场、云上音乐会……疫情期间,演出行业纷纷转战云端,线上演出成了剧场艺术和观众之间的联系,打开手机看直播,已然成为许多观众和演出行业的新生态。经过近半年的磨合锻炼,观众对线上演出有哪些话要说?下一步他们又有何愿望?业界对此又是怎么看的?是无奈之举还是一种营收模式的探索?请看本报记者发来的首篇调查报道。

在国家大剧院策划的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上钢琴家盛原在文物环绕之中演奏。

观众

期待线上演出常态化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线上演出中的特别策划“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在多个网络直播平台上演。当钢琴家盛原在羽管键琴上弹奏巴赫的音乐时,商代的勾连云纹大铙、春秋时期的龙虎纹鼓座、宋代的青白釉仙人吹笙壶都在静静地环绕着他。

“那种感觉太奇妙了,像穿越时空的对话。”观众刘宇至今印象深刻,“这场音乐会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除了音乐,还展现了很多文物,真的是很大的惊喜。”

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刘宇看了不少院团的线上直播,比如国家大剧院的“春天在线”和“声如夏花”系列、北京人艺建院68周年纪念演出等等。刘宇自述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平时会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看演出。虽然远不到“骨灰级发烧友”的级别,但剧院停摆,还是让她觉得闲暇生活颇有些空白。线上演出的适时出现,在她看来是一种很好的弥补。

“在线上看演出,说实话比去剧场要轻松许多。”刘宇喜欢把手机直播的内容投屏到电视上观看,不耽误躺在沙发上“撸猫”,还能配一份喜欢的外卖,看到精彩的部分,随时可以发微信和朋友们分享,这些都是很难在需要“正襟危坐”的剧场中实现的。演出的路途和时间成本也是她曾经比较头疼的问题。刘宇家住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在魏公村一带上班,距国家大剧院、北京人艺、保利剧院等剧场都很远。此外,正常情况下,演出常在晚上七点半开场,这个时间对上班族来说也有些尴尬。“下班之后赶过去肯定会比较紧张,而且经常来不及吃晚饭。”去年四月,刘宇就因为临时加班半小时而错过了著名指挥家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与美国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音乐会的上半场。

另一位观众李睿也很有同感。因为家在河北保定,李睿能到演出现场的机会更少。“经常是趁着到北京办事的机会去看场话剧或者音乐会。来我们这里巡演的名家名团也不是特别多,想看场有水平的演出真的不容易。”但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满足李睿的愿望,直播平台的“回放”功能更让剧场演出的时空限制消弭于无形,“对我来说,线上演出肯定是越多越好的。”

刘宇同样觉得线上演出多多益善。相较于正式的剧场演出,各大院团搬到线上平台的内容显然更加“平易近人”。以古典音乐为例,线上演出的时间常在一个小时之内,曲目多以“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为主,同时穿插生动的导赏和讲解,对处于入门阶段的观众友好度较高。镜头也把更多剧场内关注不到的细节带到了观众眼前。“我终于能看清指挥和乐手的表情了。”刘宇说。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各大乐团纷纷选择演奏他的作品以示敬意,但同样是贝多芬的“命运”,有人演绎起来激情澎湃,有人克制隐忍,捕捉这些鲜活的瞬间,是刘宇现在的一大乐趣,“希望疫情结束以后,这种形式还能继续保留。”

业界

权宜之计尚需探索

“有总比没有好。”乐评人陈志音把线上演出理解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剧场尚未解禁的当下,“线上”是剧场艺术唯一可行的生存方式,“但我总觉得是有遗憾的。音乐会、歌剧和话剧等等都是现场的艺术,是需要互动的。台下是满场还是半场,有一百个人还是没有人,演员的反应肯定多少会受到影响。”陈志音曾从友人那里听过一句深有共鸣的话:“一流的唱片不如二三流的演出。”尽管演出现场可能总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那种“没有过电的真实”和独特的仪式感却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现场,仍然是剧场艺术立足的根本。不过陈志音也认为,持续几个月的线上演出的确会帮助观众养成一种新的观演习惯,未来,它被常态化的可能性很高。网络所能触及的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实体的剧场,在面向普通大众的艺术普及层面,线上演出可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找到最大的突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演出如要常态化地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最为现实的营收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疫情当前,国内院团提供的现有线上资源基本都是免费的,这饱含着艺术家回馈社会的拳拳之心,但分文不取的状态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吗?做一场质量过关的线上演出,远不止在现场架上一台摄像机那么简单。为了尽可能还原现场的音画效果,国家大剧院曾在一场音乐会上动用了16支收声话筒、8米长的摄像机摇臂和机器人摄像机等设备,录制团队还要提前做好分镜头的设计,小提琴主奏时,画面不能切到长笛大管上,一句舒缓的乐句不适合频繁切换镜头,什么时候突出某个声部、什么时候突出指挥,种种细节都要对照总谱,制作成本其实相当可观。

不久前,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音乐剧《一爱千年》在线上首演时已经采用了付费模式,优酷会员价为6元,非会员为12元。对线上演出视频进行收费,在欧美国家更是常态。比如,除却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日,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的视频资源不是免费观看的,网站平时的订阅费用从7天9.9欧元到全年149欧元不等。“演员是要吃饭的,这是艺术生存的规律。衡量一场演出是否成功,艺术标准固然要有,上座率、票房收入等市场指标也需要被参考。”陈志音说。而在回收成本、保护版权的同时,一位业内人士还表示,从业者也在通过收费尽可能减轻网络对线下剧场的冲击。“从业者不希望演出视频在网上不花钱就可以随便看,演出票的价格毕竟不便宜,他们肯定担忧,免费的线上资源会分流剧场的观众。”

“线上演出现在还处于投石问路的阶段。”陈志音觉得,剧场从业者可以利用眼下的时间做更多的规划。比如在被问及是否愿为线上演出付费时,观众刘宇和李睿的意愿都不是很高,刘宇坦言:“如果这场演出有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可能会考虑花钱,20元以内可以接受,否则我更愿意等到疫情解除之后去看现场。”因此,付费模式的可行性究竟如何?定价的标准又是什么?种种问题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