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北京市文联举办脱贫奔小康乡村文学创作座谈会
——聚焦乡村巨变 挖掘新鲜故事和时代新人
北京市文联近日在京举办脱贫奔小康乡村文学创作座谈会。会议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关于组织开展新时代反映乡村巨变文学创作的讲话要求。
北京文学有着深厚的描写乡村生活的优良传统。鲁迅、丁玲、浩然、刘绍棠、赵树理等均在北京乡土文学创作上取得过非凡成就。座谈会上,知名作家刘庆邦、史长义、凌翼、丁一鹤和文学评论家师力斌、王德领等各抒己见,感叹中国乡村巨变,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奔小康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他们呼吁,作家们要抓住良好契机,以实现北京乡村文学创作更高水平的回归。
刘庆邦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乡土题材作家,结合自身贫困饥饿和深入农村生活的经历,由衷感叹中国取消了几千年以来的农民捐粮和免除农业税的伟大壮举。他认为,这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对农村和农民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后来又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不仅减免了诸多赋税,而且实行反哺农业的新政策,种粮耕田可以得到实质性资金补贴。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刘庆邦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反映遵义农村变化的小说,目前进展顺利。
史长义作为北京本土的乡村题材作家,对乡村文学创作情有独钟。他把乡村文学概括为四种模式,即政策图解模式、阶级斗争模式、田园牧歌模式和文人趣味模式。而现在的北京乡土文学要重新确立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新的模式探索。他认为,一要弘扬人道主义立场;二要坚持大地伦理;三要扎根农村生活,揭示事实真相。如此,农村文学作品方能有血有肉,与世界接轨。
作家凌翼由北京回到江西,开始侧重于红色题材和江西农村题材写作。作家丁一鹤则认为,撰写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必须跟上时代脚步,反映真实情况,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例如,现在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扶贫和防止返贫,这样与时俱进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变化值得作家关注。此外,他也特别关注农村红色故事的挖掘,这样的文学作品会产生宣传效益,对促进农村发展也会有所帮助。
文学评论家师力斌和王德领认为,一段时期以来,有关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确实遇到了挑战,甚至有评论家抛出了农村题材文学“终结论”“崩溃论”的观点。一些80后、90后作家也很少涉及农村题材。但是,更应该看到,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孕育着巨大的契机。在创作思路上,两位评论家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首先,作家应该进行自我精神领域的更新,土地不再具有图腾意义,但精神家园不可缺失。所谓作家精神领域的更新,就是要求他们站在时代进步的序列看待农村和农民,站在党领导农村改革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站位有了新高度,才能写出新时代的优秀农村文学作品。其次,必须深刻把握变化。如今的农民其实既是农民,也是市民,他们在城乡之间往返流动,已经完全有别于祖辈父辈,他们是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不能把握这个变化,很难写好农民写准农民。第三,要把握科技变化对农村农民带来的影响。他们认为,农村实际上也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等都是文学的新素材和新角度,应该把思想的逻辑写清楚、写深刻、写复杂。例如,许多农村农民都在使用高科技产品,甚至一些村子还建立了微信群。在北京,写农村题材,不能忘记农村其实也是处在现代化和接受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离开现代化,就不能完整准确反映农村和农民。从这个大视野出发,就是文学批评的尺度,也是农村文学创作和创新发展的方向。
与会专家认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要留得住家乡、记得住乡愁,但不能悬浮于表面,要扎根人民,挖掘推动农村伟大变革的新鲜故事和时代新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已经为乡村题材创作吹响了号角、发出了号召,也必激发北京文学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巨大勇气和动力。座谈期间,作家们还围绕个人农村生活体验,阐发了新时代农村青年的择业观念和情感变化,并就乡村题材创作的可行思路和具体计划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些关于乡村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在相互启示下酝酿构思。会议还要求,相关组织和人员要加强精准服务对接,为作家开展乡村文学创作提供有效帮助。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