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光影中的追梦人
——记山西焦煤汾西矿业党委宣传部摄影记者董宝军
董宝军,1975年出生,介休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百名服务基层”优秀会员、“山西省摄影十杰”殊荣获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汾西矿业青年摄影家协会会长、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现供职于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任《汾西矿业报》摄影部副主任。其摄影作品先后获得山西省首届安全摄影大赛金奖、中国煤炭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第24届中国华北地区摄影艺术展览银奖等,入选2014年第23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全国优秀艺术作品展等。他出版了《介休琉璃》摄影集。
人们常说:“把爱好做成一项事业是一种幸福。”《汾西矿业报》摄影记者董宝军深知其中况味。摄影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梦想。在圆梦的过程中,他孜孜不倦地汲取来自摄影艺术方面的养分。从一名单纯的摄影爱好者到摄影工作者再到“山西省摄影十杰”,可以说他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每一步都饱含着热爱和勤奋。
8月7日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样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办公室,打开摄影包,小心翼翼地取出相机,擦拭着镜头。这一天,他要去贺西煤矿的一个班组拍摄矿工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紧接着还要参加矿上举办的一个活动。时间紧、任务重,他不由地加快了脚步,背起相机匆匆地向外走去。对摄影的热爱,让他停不下脚步。
“人生,或者说活着这件事要一直保持进行时状态。一停下来就没什么生趣了,马上就会变成过去时了,只有一直向前。摄影教给我‘动起来’ ‘动起来’。”这是董宝军最喜欢的著名摄影家荒木经惟的一段话,道出了董宝军对艺术梦想的执著追求。梦想源于“董天生”时代。他的父亲董天生是汾西矿业集团公司的老摄影家,足迹踏遍了矿山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了不计其数的感人瞬间。他既惊艳于小小方寸间的家国情怀和时光记录,又好奇父亲冲洗照片的“暗室”里有什么秘密。也就是从那时起,董宝军喜欢上了摄影。
2002年4月,董宝军被调入汾西矿业集团水泥厂政工部任宣传干事,开始从事基层新闻摄影工作。2006年12月,董宝军被调入《汾西矿业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董宝军开始把镜头聚焦于煤矿工人,在基层队组、生产一线拍摄了数万幅新闻照片,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真实影像向广大读者展示煤矿一线职工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和生动事迹。他的摄影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先后获得中国煤炭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山西省首届职工摄影艺术大赛金奖、银奖等多项大奖。
综观董宝军的摄影作品,发现有其身体与心灵、激情与责任的参与。作品《我的矿工兄弟》融入了他太多的情感在里面,通过画面语言传递出对这些和他朝夕相处的矿工兄弟的敬佩和热爱。作品《存在》最能体现他的创意思维,就那么不经意间的一挥手,手的质感和光的运行轨迹刹那间被定格在图片中,简直是神来之作。在光与影的艺术中,董宝军游刃有余,展现出独到的摄影思想。
为更好地帮助煤炭系统的青年摄影人提升拍摄技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董宝军在2010年带头发起创办了全国煤炭系统首个以煤矿青年为主体的摄影团体——汾西矿业青年摄影协会,并以协会为依托组建了矿井摄影志愿者团队,引领煤矿青年以摄影的方式参与服务基层、奉献矿山的公益事业。
从2012年开始,董宝军带领汾西矿业青年摄影协会的文化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介休23个文物遗存点及周边县、市,并远赴辽宁沈阳、鞍山、海城等地找到介休琉璃工艺继承人侯氏采访拍摄,对介休琉璃重要文物和传统工艺进行了抢救性影像记录,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古代建筑琉璃的摄影专著《介休琉璃》,为家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董宝军看来,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就是一种人们向往的完美生活、极致状态。“对于摄影,其实我们每一次眨眼都是一张照片,大脑就是我们的存储器。人生几十年,最终能存留在我们生命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美好难忘的瞬间就是最好的影像作品,它们可以告慰人生、可以温暖人心,希望爱好摄影的朋友们都能参与其中。”说起摄影,董宝军满脸笑意。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