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重温峥嵘岁月 践行赤子初心

文章来源: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高阳煤矿 作者:沈钮斌 马鹏飞 时间:2020年10月12日 字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71年沧桑岁月,71年春华秋实,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期间也经历了太多磨难,经历了流血牺牲。其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在汾西矿业高阳煤矿百里煤海中,一位耄耋老人神采奕奕,抗美援朝的生死考验,躬耕煤海的奋勇搏击,成为老人记忆深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那一颗滚烫的无怨无悔的赤子初心。

家贫树立报国志

刘庆华1928年12月出生在山西省榆社县兰峪乡下咱则村一个贫农家庭,家里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因为家境贫寒,其幼年生活非常艰苦,住着漏雨的土房子,穿着缝缝补补的破衣服,经常挨饿受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活着亦是幸运,他的爷爷就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全家饱受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1947年2月,刚刚19岁的刘庆华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报名参军,入伍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第三兵团十一军三十一旅二十一团三营,在部队卫生所当起了一名卫生员。跟随部队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后进入淮海战役战场,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终我军取得全面胜利,但同时我军的伤亡也很大,刘庆华不顾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积极抢救伤员。因其前线抢救伤员有功,荣获一等功一次,同时火线入党,后还曾跟随部队在贵州剿过匪。

枪林弹雨显忠诚

1950年10月我志愿军入朝作战,热血青年刘庆华响应祖国的召唤,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随部队调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在三十一师九十三团三营七连任卫生员,跟随部队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参加“五次战役”,抢渡清川江、北汉江,攻打开城、汉城。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刘庆华所在的12军刚刚换防休整,就收到增援上甘岭的命令,他跟随部队火速增援。刚到前线的他,就感受到了战斗的激烈、炮声隆隆,美军飞机持续盘旋扫射。从五胜山到上甘岭,师、团、营、连的指挥所一个比一个距离前沿阵地近,刘庆华所在卫生队,战地医院也是如此。而“医院也完全没有医院的样子”,到处都是轰炸后的弹坑,大部分伤员都分散住在临时挖成的小防空洞和简易帐篷里,刘庆华每天一个洞一个洞来回穿梭,给伤员换药包扎。上甘岭战役中后期,战斗更是非常激烈,前线不断送下来的伤员挤满了狭小的医院,更为棘手的是,由于敌军的封锁,医院所需的物资更为匮乏,从前线送下来伤员没有纱布包扎,只能用衣服撕成布条包扎,没有止疼药止疼,很多伤员疼得撕心一样,看着这些伤员,刘庆华这名坚毅的男子汉十分伤心地痛哭起来。为了多抢救伤员,他主动申请到前方中转站中转伤员,残酷的战争让他练就了极为熟练的止血、包扎、固定等各种救护技能,拯救了大批伤病员的生命。

根归煤海勇奉献

1954年7月刘庆华转业,回原籍榆社县医院任护士。1975年11月调到汾西矿业高阳煤矿回采队,面对煤矿工人这样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他充分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如既往保持着军人本色,展现了军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退色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广大职工和领导的一致认可。1983年3月刘庆华办理了退休手续。随着年岁的增长,思念故土的情愫愈来愈浓,他选择和老伴回到榆社县老家定居养老。广场上打打太极,在院子里散散步和同院的老人打打牌,和邻居们聊聊天,四个子女轮流回家陪伴,他的日子过得规律而平淡,但有时想起曾经的战友也会心酸流泪。村党支部每次开展党日活动,他都会主动给村里的党员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提醒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老同志今年已经92岁高龄,老人虽然瘦削,两鬓斑白,但身板硬朗挺直,精神矍铄,头戴一顶红色遮阳帽,宁静而慈祥,他选择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默默奉献,无悔坚守。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刘庆华卧室的一台老式录音机,经常会放着《我的祖国》。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们的思绪都情不自禁地回到了上甘岭的硝烟战场。现在距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已经70年了,战争亲历者正在凋零,但是血与泪的记忆不能忘,更不敢忘。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