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推动文学创作繁荣
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不仅体现在事关国家大事的抉择中,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文学艺术的立场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特别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并且在最近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的专家代表座谈时进一步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谁,为谁而写。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存在的时代与社会环境,必然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某种意见、情绪、感觉,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选择。虽然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每个职业都可能具有职业特殊性,但不能否认,在根本利益面前,作家与广大群众是一致的。国家的发展强盛既为作家的创作创造出良好条件,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根本上来说,没有置身于人民之外的作家。作家始终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其特殊性仅仅体现在从事工作的不同,其价值选择也将遵循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所需要的选择。作家的创作可能在某些层面上体现了个人的品位与追求,但从根本的意义来看,仍然应该体现的是时代与人民的需求。优秀的作家与作品往往能够表现特定时代人民群众的心声,正如雨果所言,天才的作家如果不属于人民,那么又属于谁呢?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为他的作品生动地表现出冲破中世纪神权禁锢、呼唤人的解放的时代之声。他在《哈姆莱特》中对人进行了深情的赞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以此来批判、抵抗神权对人权的戕害、藐视。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一批作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乃是因为他们对旧文化、旧思想中束缚人性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一部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呼唤中国要从旧的思想、文化、体制中蜕变,以求得新的生活、新的发展。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条件与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学必须为推动这一历史进程出力,表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创造精神与奋斗历程。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全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贡献。因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为这一伟大的时代变革提供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审美启迪。
其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要求的伦理规范、价值体系、审美形态。这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辉煌宝藏,在今天仍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具有极为强劲的生命力,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实现文化创造的基点,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兴盛的标志。抛弃、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使我们的民族丧失文化的根脉。但是,传承中华文化既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元素进行适应现代要求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为今所用;要根据现实要求为传统注入现代因子,努力使传统的东西蝶变为适应现代要求的文化力量;要借鉴外来文化中于我有益的成分,不断拓展、丰富我们的文化,使旧的、落后于时代的成分,转变为新的、能够对现实产生积极作用的力量。在上世纪初,由于吸纳借鉴外国文学观念与表现手法,我们完成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又在传统与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实现了新文学的民族化与大众化。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再一次出现了外国文学译介的潮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表现手法、创作观念以及作品形态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不断发生的同时,作家们又能注重从传统审美形态、创作手法,以及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作家创作的是具有现代品格的汉语文学,而不是模仿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因此基本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表现出更加生动、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
最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体现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形态的出现,都与其存在的现实环境密不可分,是某一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尽管文学并不承担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功用,但文学不能回避现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回应中产生。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之作,乃是欧洲社会即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表现。但丁、薄伽丘、拉伯雷、乔叟、莎士比亚等作家成为对中世纪神权思想的深刻批判者,以及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呼唤者。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则与资本主义初期的社会变革相适应,表现出欧洲社会对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解放的乐观精神。而现实主义创作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及其带来的社会不公、金钱至上、资本的狂妄等社会矛盾的冷静揭示与批判。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出现,固然有文学自身发展对既有程式的突破,但仍然是对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异化、社会的扭曲、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人的价值观的变异的抵抗和否定。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既表现出与发达国家的某种相似性,又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整体上呈现出更为复杂、更多样、更无成规可循的特点。在这种既表现出发展速度前无古人,又面临着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规避发达国家的失误,坚守民族文化的优长,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认清前行的道路方向等,均需要文学予以生动的表达。事实上,这种现实并不仅仅对中国的发展有意义,也因中国自身的特殊性而对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将为人类走向未来提供积极的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同样,中华审美亦将为人类的审美提供经验、范式,成为基于中华审美实践之上人类审美的重要形态与重要体系。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