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中国文联赴兰州、深圳、景德镇开展文艺巡回宣讲及业务调研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剑南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字体:

“我们排练了三个月,感觉生活很充实,每天也很愉快。”中国文联调研团走访兰州沙井驿社区时,正在排练《走进新时代》的退休老人开心地对调研团成员说。为全面落实《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和巡视整改部署要求, 11月8日至14日,中国文联赴兰州、深圳、景德镇开展2020年度“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的首轮宣讲,同时就文联系统推动网格化、网络化工作情况及文艺两新基层文联工作等进行工作调研。

宣讲会上,中国摄协主席、人民日报社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吴元新,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翁仁康,中国舞协理事、“亚彬舞影工作室”创始人王亚彬,中国杂协魔术艺委会副主任、北京魔幻久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魔术师傅琰东畅谈了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并从各自的艺术历程分享了他们的创作体会。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疫,文艺工作者也在行动。疫情期间,李舸带领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逆行湖北武汉,进行历时66天的拍摄和报道任务。李舸说,他用123张战“疫”照片制成的纪录短片,与大家一起缅怀这段历史,铭记抗疫中的艰难与辉煌。空荡的武汉街道、抢救病人的场景、隔离的社区、重启时的日常,那一个个被泪水浸润的坚定目光,在灰黄的色调下显得无比沉重。“到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就进入医院了,要完成为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的4.2万名医务工作者拍摄肖像照的任务,时间非常紧张,每个人拍摄只有一分多钟,真正摘下口罩的时间只有几秒。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和医疗队排好时间差在特定区域来回转战,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以上。为完成全员拍摄,往往顾不上吃饭睡觉。”他说。每一位战“疫”者都令人动容,一位住了24天重症病房的周女士,当她走出病房时医生拿出相机,记录这个时刻,在场的摄影师含着泪水拍下这张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照片。

吴为山用雕塑创作展示胸中的精神与力量、讲述中国故事,他创作的立在黄河之滨的女娲伏羲,以及老子、孔子、左丘明、墨子、庄子、屈原、司马迁等先贤的塑像勾起人们对文化的怀想。2012年起,吴为山有意识地传播中国文化,“我们不能把西方的传统看作唯一的传统,也不能把西方的现代主义、当代主义作为创新的标本。改革开放滋生出来的创新精神,才是我们走向未来、立足当代最根本的精神之源。”吴为山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口,矗立着吴为山塑造的《家破人亡》,有人曾提议,这个抱着孩子的母亲,可以跪下来向苍天哭嚎。吴为山却认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永远不会跪,她立在大地上,这就是一种精神,在悲痛欲绝的时候,精神也是不倒的。“今天的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有责任把痛苦和灾难讲给世界听。这是一个自信的民族,这是一个勇于担当的民族,这是一个坦荡的民族勇于做的事情。”他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吴元新也讲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吴元新从小在母亲纺纱织布声中长大,在女儿记忆里,父亲走街串巷收老布、在作坊里刻花版、染新布。“过去小孩的‘长命百岁’肚兜、读书人的‘状元及第’被面都有蓝印花布,它贯穿老百姓一生的关键时刻。”他说。上世纪90年代,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生活,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离世也让许多纹样失传,吴元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挽救这门技艺,他一边创办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一边努力做好学徒传承、家族传承、院校传承。但因为脏苦累,年轻人几乎无法坚持。“我只有一个女儿,如果女儿不做蓝印花布,那就没有年轻人跟着我做蓝印花布了。我想不仅要女儿做,女婿也要一起传承。”于是他把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女婿叫回来,但女儿提出条件,要设计全新的蓝印花布,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让工艺和环保结合,随着蓝印花布重新走进千家万户,一家人也续写下“蓝白梦”。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翁仁康用自己40年来的从艺生涯阐述着对“扎根人民”的理解。一上台,他一边幽默地向大家打着招呼,一边介绍自己:“我的舞台在乡村,我的家乡在乡下,我的老师是农民。”几个夸张的动作、配上诙谐的表情,时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他说:“曲艺既要‘迈开腿’,走到老百姓中去,也要‘管住嘴’,传递出的信息要有社会担当。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歌唱共产党、传递正能量。”

傅琰东认为只有最卓越的表演才配得上观众期待,生于魔术世家的他认为传承不是模仿,而是保留精髓和创新升华。凭借花样翻新、观赏性强的魔术,傅琰东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无论大小表演,每一次他都会观察观众的反应,打磨推敲作品。“许多魔术都有自然科学的影子,魔术师表演魔术是为了创作秘密,它能把很多梦想搬上舞台。”傅琰东说。2011年春晚,傅琰东表演的《年年有鱼》获赞无数,后来他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魔术大会,设计了作品《青花神韵》,“艺术家需要有文化自信,无论是《年年有鱼》还是《青花神韵》都脱胎于中国古典文献记载。”他说。

“舞蹈是我身体里的血液,让我敢于面对世界。”这是王亚彬演讲时情感激昂的一句话。从小对节奏敏感的她在9岁那年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进入附中的第一堂课,就是观看舞蹈大家的宣传片,我扭过头去,对着我11岁的同学讲,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舞蹈家。”王亚彬就这样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2009年,王亚彬创建了“亚彬舞影工作室”,创办舞蹈品牌“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以每年一部的速度策划原创舞作,该系列汇聚了编舞、舞者、舞美、灯光、音乐等百余位艺术家,每季以肢体表达突破极限挑战。王亚彬也在不断探寻舞蹈的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作为舞者能做些什么。直到我把舞蹈小视频发在自媒体上,在留言当中看到‘在这个时刻,看到你的舞蹈,我内心平静很多’的留言时,顿悟这正是舞蹈本身的魅力和意义所在。”她说。

本次宣讲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文联深化改革、巡视整改工作的相关要求,切实发挥好文联组织行业建设主导作用,展现文艺界正风正气而举办,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主题宣讲向基层文联、新文艺群体集聚区的拓展延伸,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宣讲期间,文艺家还与当地文艺工作者面对面互动。当地文艺工作者表示,通过聆听文艺家的分享,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今后将继续坚守艺术理想,努力创作,用真情实感为人民抒写。首轮宣讲结束后,中国文联还将继续组织文艺家赴哈尔滨、呼和浩特、贵阳、昆明等地继续开展宣讲,播撒团结昂扬的文艺种子。

在宣讲同时,调研团还深入宣讲地,与当地文联开展业务工作调研并举办座谈会。在兰州,调研团走访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雁儿湾当代美术馆、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街道,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文艺阵地建设和文艺活动开展情况。在深圳,调研团一行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大芬油画村、宝安区百灵鸟文艺社、宝安区文联文艺之家等,了解广东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当地新文艺群体的发展状况。在景德镇,调研团参观了中国美协景德镇创作中心、国瓷馆、景德镇市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陶溪川、三宝蓬艺术聚落、三宝国际陶艺村、御窑厂、昌江区书协汪王庙社区中心服务点,了解千年瓷都如今的艺术发展生态。在由甘肃省文联、兰州安宁区沙井驿街道、深圳市文联、深圳市宝安区文联、大芬油画村、中国美协景德镇创作中心举办的座谈会上,调研地文联及文艺家协会的相关负责人、新文艺组织及群体代表向中国文联调研组进行汇报、展开交流。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谢力表示:“文联工作重在‘联’,希望大家能更多地讲诉求,让我们汇总后研究,思考下一步工作方向。我深入调研现场,看到了很多实体和变化,孩子眼中的求知欲、新文艺群体蓬勃的生命力都给我很大启发,每个人都在孜孜以求地思考,努力让自己紧跟时代。某种意义上,情怀与热爱或许比专业更重要。”她说。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