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柏杨与亲朋信札展”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欣阁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字体:

2020年11月17日,为纪念柏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尺素见真情——柏杨与亲朋信札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拉开序幕,展览展出柏杨先生与家人朋友读者间书信95通。此展将持续到12月16日。

此次展览中国现代文学馆从柏杨先生捐赠的众多书信中精选95封与读者和观众们分享。展览分三部分:“狱中家书”“柏杨与朋友”和“柏杨与读者”,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在这些记录日常生活的文字中,不仅饱含着父女亲情和赤诚相待的友情,也闪烁着困境中人性的微光。

在“狱中家书”上,柏杨先生对女儿佳佳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溢满纸上,为我们展现了这位错失女儿成长的父亲内心的无奈与担忧,他尽力通过自己遥远而间接的指引,让佳佳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在“柏杨与朋友”中,他们以文会友、以字传情,信中还原了他们值得敬重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这份甘愿患难与共的友情也令人动容。

在“柏杨与读者”里,让我们得见文字的力量,它构架的桥梁延伸至五湖四海。他们可能素未谋面,但在生命的历程中,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柏杨(1920—2008),原名郭定生,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中国当代著名杂文家、小说家和史学家。是大陆、台港澳乃至海外读者最为熟知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等。

柏杨先生经历了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诸多变局,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曲折,却也波澜壮阔。青年时在国难动荡中艰难求生;孤悬海外后开始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中年时身陷囹圄,却依然铁骨铮铮于狱中开始著史。及至20世纪80年代,柏杨先生以“酱缸理论”鞭挞了“丑陋的中国人”,在华人世界掀起了思想的旋风。

2007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柏杨研究中心,柏杨在台北手书贺词“重回大陆真好”,标志着他的作品及精神的双重回归。同年柏杨先生捐赠的11745件珍贵手稿和文献抵达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些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柏杨的创作生涯和日常生活,对研究柏杨的文学创作道路和人生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柏杨与女儿的家书

柏杨为罗祖光要带佳佳来探望自己感到十分高兴,给佳佳讲了许多道理:不要用“势利”眼光看人;即使吃了某人的亏仍应推诚相与;罗叔叔和于姑姑都是为了友情才帮助他们;有“义”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柏杨连接两信甚感欣慰,感慨女儿的成长。女儿曾为他的衣衫褴褛而痛哭,说明她已会为他人着想,这是可喜的事。然而她小小年纪不得不开始直面世态冷暖,又令柏杨伤感。

柏杨与女儿佳佳

■梁实秋

梁实秋致谢柏杨,云承赐大作《挣扎》,当仔细拜读。

■ 金庸

柏杨从沈登恩处得知,金庸远在千里之外还关心他的安全,深表感谢。他一生坎坷,但赤子之心仍跃于胸。亦仗肝胆朋友支持鼓励。柏杨为金庸小说在台湾被列为禁书,流行太晚而婉惜。

■ 孙观汉

孙观汉是著名的科学家。柏杨被判刑后,孙观汉四处奔走,展开大力营救。在此信中柏杨、张香华向孙观汉说明没有写信的原因:修改校对几部稿子,忙得不可开交。孙观汉来台却不告知日期,怕给朋友添麻烦。

■ 梁上元

柏杨入狱不久,梁上元和她的两位同学鼓足勇气,前去探监。她们为柏杨送去食物和用品,梁上元还送给他一本《荒漠甘泉》并划出重点,评注出许多安慰鼓励的话。

读者所熟悉的柏杨先生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战士,然而柏杨先生亦是慈父、良师、益友,他手中的笔既可以表达犀利思想,亦可以书写人间温情。看完此次展览,希望您会在某个瞬间与那个“在冷嘲热讽之中,蕴藏着深厚‘爱’和‘情’”的柏杨相遇。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