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两进矿山奔小康

文章来源: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 作者:韩洁芳 时间:2020年11月22日 字体:

当一名煤矿工人,曾是农村青年的梦想。既有进入城市的向往,又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工资,陵川县曾是山西省的贫困县,看了锡崖沟人民几十年如一日修一条挂壁公路,就可想而知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从陵川县城沿陵辉公路再往前走,每隔十里八里一个村庄,那山那沟,弯弯曲曲,呈梯形状的耕地面积,大的一亩多,小的一头牛都转不过身来。每年一开春,壮劳力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出生在这里的王小虎也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出路。

“八年抗战”摘穷帽

上世纪八十年代,煤矿基本上还是靠笨重的体力劳动出煤,煤矿招工都愿意到贫困落后的地方去,因为穷,那里的人能吃苦,不讲任何条件能赚钱养家就行。柳湾煤矿第一次到陵川县招工,一听说是国有大矿还有乡里乡村的老乡结伴,县里的小伙、壮汉、爹娘心里都很踏实,过惯穷日子的王小虎体格强健、身体倍棒,立即第一个报名当矿工,没有杂念,一心只为有了工作娶个媳妇成个家。

到了柳湾煤矿,王小虎被分配在掘进队,打眼、放炮、装车、钉道,一个班组八九个人,能掘进两茬炮就不得了了,一钩拉两个一吨矿车,运输巷道距离远的要三四部绞车才能到了煤库,开绞车给信号,一靠打铃二靠摆头灯三靠高声喊叫,看不见听不着就得跑出去。下了班进澡堂洗澡却没有淋浴,“黑人”一进去从头到脚冲一遍就得一水池的水。

这还不说,王小虎不但要工作还得操心家里的农活,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政策,这让王小虎犯了难,如果不种地,全家人无法维持生计,连吃饭问题都没有保障,所以打心眼里舍不得七沟八梁那一片地。如果种地的话,家里上上下下没有一个合适的劳动力,交给谁他都不放心,一筹莫展之下想不出个万全之策,口袋里有了点钱,布袋里有口粮,心里头还是不踏实,生活得磕磕绊绊,春种秋收之际他总要请几天假,队长适时调休后,急急忙忙回趟老家。一到春天,出见晨星归见月,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播种,剩下间苗锄地锄草的事只好靠父母和老婆来做,等到秋天,他挥舞起锄头穿梭在田间地头,人挖牛犁,忙于耕作,再遇上个接连好几天的阴雨天气,粮食焖在地里,虎口夺食化为泡影。

就在王小虎“顺风顺水”,96年煤炭市场开始萎缩,这批农协工辞退了,每个人领上几千元钱作为回乡补助金、重操旧业。“八年抗战”摘掉了贫穷帽,但回乡打工,东奔西跑再找活儿,干个三月五月换个地方,工资还不能保证足额拿到手,王小虎满脸愁容,心里埋怨自己是个苦命人。

重返矿井有起色

2003年第二次踏上柳湾矿务工,王小虎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不偏不倚35岁了,“小虎”成长为“大虎”了,他深感责任重大,上有父母孝敬,下有孩子上学,一家七口人的一切开支全指靠他。凭借前几年在矿上干过掘进工的一点基础,二度进攻,被分配到掘进队,不过这次不是炮掘,改为综掘。

一切从头开始,王小虎读过初中,矿上队组每周要求全体职工参加周五例会,每周要在电脑上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对于他来说,操作电脑是“大姑娘出嫁第一次”,而且电脑不会给“人情分”。王小虎在电脑操作上下足功夫,在井下实践中甘当“下手”,每月出满勤,每班都干满点,辛苦了两年当上了班组长,连续五年参加矿上的综掘机司机比武,年年获得好成绩。当上班组长以后,王小虎很低调,班前安全教育和安排工作实打实,警示教育和剖析事故案例要找到事故根源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警钟长鸣无空话,把事故造成的危害给职工讲透,他带出的班是最棒的,工资是最高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排名第一。

如今,王小虎在陵川县城盖起了漂漂亮亮的上下两层两百平米的小二楼,炊烟袅袅如丝如缕,女儿已出嫁、儿子亦娶妻,在子女身上花费了不少,不仅没有负担,还有退休工资、年金和住房公积金合起来达几十万。他从当年的一贫如洗到现在的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乐呵呵地说“我感谢党,感恩汾西,我很满意和知足,万万没想到,我过上了这么幸福的日子。”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