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赓续文化基因 厚植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日前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聚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议题,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建言献策,并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负责人协商交流。
加强统筹规划,精细、精准做好顶层设计
“孩子代表学校参加区级古诗文吟诵比赛获得了个人一等奖,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对中华礼、义、孝、敬也有了更多理解。我深深感受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天津分会场,天津市河西区湘江道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刘晓琳分享了孩子的故事,引发了与会委员的共鸣。
去年9月,全国政协调研组赴湖南省和天津市开展专题调研。与此同时,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主题议政群,111位委员累计发言达4.6万余字。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大涵在会上介绍,各地区各部门近年来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实践中也存在整体设计不够、系统性不强、发展不平衡、一些政策难以落地等问题。
参加前期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建议,结合教学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哪些传统文化能进课本、课堂,形成统编教材或参考材料,并出台明确的课时安排。
“我们将精细、精准做好‘三进’项目的顶层设计。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养成规律,协调各部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把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和学科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和品牌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说。
在委员发言与部门回应的交流中,会场协商氛围浓厚。围绕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委员们不断提出真知灼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立法保障。”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在视频连线中说,“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评价考核力度。同时出台相关激励引导措施,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协同与配合。”
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西城实验中学校长陆彩霞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课程校本化工作缺少标准规范,急需国家层面统筹谋划:“以各学段的教材为特点,系统性修订如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艺术等课程教材,对各层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每天上午第五节课的上课铃声一响,整齐嘹亮的诵读声便从济南西城实验中学的教室里传出。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经典阅读”让同学们在诵读经典中感悟新知。
近年来,济南西城实验中学打造以课程建设为架构的人文基地,通过班级书房、朗读亭、观澜书院等,将“整本书阅读”贯穿高中。基地建立后,学校图书借阅量年净增3万余册。“将传统文化送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陆彩霞介绍。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分享有关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的经验,得到了与会委员的认同。该校通过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研发,编写出版了《漫步国博》等多个系列校本教材。课程内容遵循“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课程实施涵盖场馆研学、校园共学、亲子旅学、云端自学四种学习形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王欢说。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建议,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加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大学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同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李健说。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教育部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贯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实施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组织编辑《复兴文库》,中国地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栏目热播,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等工作如火如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也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各级各类场所机构参观学习、体验交流。如何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湖南雨花非遗馆里,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雨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王琳通过视频连线,分享关于长沙市雨花区探索社会力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做法:“我们开设体验式教学培训,仅雨花非遗馆就开发了30多个非遗项目进入100余所大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设公益课堂800余场次,每年吸引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前来开展研学实践、春秋游及大学生‘双创’等体验式活动达30万人次。”
随着非遗进校园、展览进校园等活动的普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在调研中发现,校外师资的教育教学素养仍存在短板。“建议对实施非遗、戏曲、文博进校园等工程的各类文化艺术界人员,建立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学实践知识,使其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加深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艺术规律的了解,探索校外师资和专业教师相互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金永伟说。
不少委员认为,引导博物馆、文艺院团及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机制,既要深化馆校共建,也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化手段,搭建传统文化资源单位与学校教育的数字共享平台,贯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走上‘云端’,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文化及文博场所开发便于青少年学习使用的数字共享平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说。
随着委员们互动交流不断深入,共识逐渐清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元支撑、协同建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