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挽歌天唱

文章来源:中国煤矿文化网 作者:王如意 时间:2014年08月11日 字体: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又进入了草木葱茏,流烟似火的夏季。这是21世纪甲午年的夏季。随着炎热的到来,全国一年一度的安全生产活动月如期而至。安全生产活动月犹如这盛夏吹拂的清风,给忙于火热生产的人们带来了一些清爽和冷静。
  我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安全的敬重,对文字的虔诚,于2014年5月26日上午来到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山西同煤集团白洞煤业公司的老白洞。1960年5月9日13时45分,一声巨响让这一时刻在历史的时空上定格,成为了震惊中外的霹雳之声。
  我不知道我此刻的登临叩拜是出于我是一名矿工,还是文字的内在的东西驱使着我,总之,这是我内心萌生已久的一个情结,我要祭拜我的矿工弟兄,为你们唱一支挽歌,向天而歌,让这歌声传得很远很远,为了亡者,也为了生者。
  因为我是那么认真的觐拜你们来了,我感觉此时此刻与你们是一种零距离的面对,我终于有幸聆听你们的心声了,听你们叙说,听你们讲述那天的轰然之声,那天的火光,那天的烟雾,那天的一切一切。我也该了却这个久久的,愈来愈浓的心愿了。我只希望我的歌,我的这篇拙文能为这酷热的六月添一缕清爽,希望我的这次行动成为一种撞钟行为。
  初夏的塞北大地,虽然已是绿意遍野,但气温还不是很高。这天上午,天高云淡,微风轻吹,一派爽朗之气。穿过一座路桥,顺着一条白色的廊道前行,很快就看到了一座直向云天的天然大理石纪念碑。白色廊道就像一条阳光隧道,为矿工导引温暖,导引光明。是的,那些逝去的矿工兄弟太需要温暖与光明了。我站在碑前,凝视着巍峨挺拔、高大肃穆的纪念碑,庄严与凝重感顿生。纪念碑高13.45米,是以事故发生那天的时间为标高的,以示铭记。碑身由黑白双色大理石砌成,寓意为天地合一,白色为天,黑色为地,白色是矿工向往的蓝天,黑色是矿工劳作的矿井,白色是太阳,黑色是煤炭,煤炭是矿工送给人间的太阳,是矿工将黑色转化成了白色,为人间带来了光和热。纪念碑是矿工形象的具化,浓缩了矿工的神、魂、情。我专注着这些生命的印痕,专注着这份平凡、普通的轩昂之气。碑的正面工整地书写着五九事故殉难矿工纪念碑11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古风古韵,就像矿工的风骨。背面是镀金的碑文,文字端庄秀丽,恭温内含,就像矿工的脾性。纪念碑将矿工浓缩在这里,相聚在这里,使矿工魂有归所,形有所造,神不散,气不失,铭记曾经,激励后人,源源不竭,警醒后代。
  那声轰然巨响,是在54年前一个炎热的午后听到的。不是这巨大的声波冲击到了我那偏远的家乡,是那比风还快的消息在小小的县城刮的遍地都是。那时我还是一个三岁的孩童。但母亲紧张的神色和低沉的表情还是让我记住了当时的情形。母亲边擦眼角的泪水边说,老天爷真是作孽呀,一下子就是两个人,顶梁柱抽了,这些家的人以后可怎么过呀。后来再听到和能记住的就是:大同白洞煤窑、爆炸声、火光、浓烟之类的话。母亲没有讲故事的天赋,词句东零西散,场景断断续续,而且也是在老街老巷捡拾来的消息,根本无法证实它的真实性。母亲很动情地讲叙对我来说比不上一颗糖果诱惑力大,因为这些对我来说太遥远遥远了,也太陌生了。我家虽然也烧煤,但我从不知道煤出在哪里,煤窑又是怎么回事。我只觉得母亲讲的那些爆炸声、火光、浓烟、呼喊、抢救等与我刚刚看过的一本连环画画面很接近,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白洞那儿像是一个好大的战场。
  不久后的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几声清脆的炮仗声划破了阴霾的天空,我从炮仗声中惊醒,发现母亲从柴房里抱了一些柴火拢在了临街的门道里,母亲把一盒火柴放在我手里嘱咐道,听见吹打声过来了就喊娘点柴火,可别落在棺材后边。我不知道什么是棺材,当我喊娘的时侯,好多人抬着两只大黑匣子已临近门前,母亲匆忙中将火点燃,街两边的门道里依次燃起了一堆堆火焰,形成了两道火墙,浓烟弥漫了整个街道,忽高忽低,忽长忽短的焰舌将门道拦截的严严实实,让一切怕火的东西避而远之。黑匣子在泥泞的街道上穿行,显得沉重而艰难。这样的笨重还招来了一些人的羡慕,有人说,到底是侍候公家的人,瞧这材多么厚实。尽管下着蒙蒙细雨,送葬和观看的人还是不少,两只笨重的大黑匣子的四周被白色围绕,白色的孝衣,白色的纸钱,白色的花幡,连那唢呐和笛笙里吹出的苦伶仃调也显得那么苍白、乏力、低沉、悲怆,凝固在街巷之上,凝固在人们的心灵之上久久不散。那些纸钱花幡全被打湿,孝衣也在滴水,全部都是落泪的样子,比这雨天还湿。一个单薄的小男孩穿着宽大的孝衣吃力地扛着花幡,周边有大人帮扶着,满脸都是泪水,眼神显得空洞、迷离、茫然,无助。干哑的嗓子喊出的爹啊爹啊已经细若游丝。一个中年女人披头散发,泣不成声,有几次昏厥过去。围观的人们也发出了悲恸抽泣之声。白色的孝衣溅上了斑斑点点的泥浆,乌黑的棺材也被涂上了同样的色斑,像从心里滴出的血迹。这是一个子送父、父送子、妻送夫的悲惨场景。那天的这湿、这黑、这白、这声音、这泪水、这眼神是那次轰天巨响的结果。巨大的火光与浓烟将这一天烤化成了一件存留于世的血色瓷器。
  此刻站在这里的我,备感脚下这方热土的神圣和不同凡响,备感这方土地的颤动和巨大温热,就像触摸着一颗鲜活而剧烈跳动的心脏。同时,我对生命第一次有了那么真切而强烈的感受,感受到了生命的能量,生命的第一位,在这之前,我对生命几乎是麻木的、迟钝的。
  我缓步走向13根汉白玉立柱支撑的展览大厅,心脏加速了跳动,我不知道我会看到怎样的一些身影与符号。然而展厅内保存的印记与符号并不多,要寻觅他们的足迹只能到一些资料中去找了,只有几张逝者生前的照片在那儿静静地悬挂着,一位是殷国成矿长,37岁。一位是副矿长王泰,36岁。另一位是杨贵成副矿长,29岁。他们都是英年早逝,在火光中早早地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使生命的黄金时段在这里终结。如果不是那次的火光,还有多少辉煌、多少奇迹会在他们不平凡的年轻生命里变成现实,然而这一切都被那声轰然巨响、腾空烈焰画上了句号,变成了几张静默无语的遗像,成为了这空旷大厅的主人,默默无声地守候着岁月的转去轮回。
  空旷的大厅行走起来似乎并不顺畅,而且有些拥塞之感。是的,这里不仅只有3位矿长,还有681名工友与他们相聚于大厅之内,与他们共同守候着属于别人的时光。我的眼前幻化出了681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是那么鲜活生动,有青春阳光型的、有沉着稳健型的、还有睿智成熟型的。有的笑容憨厚、有的庄重朴实、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英气勃勃,有的阳光帅气,有的朗朗潇洒,有的拘泥腼腆,这是世界上最生动最丰富的容颜图。我正准备用相机记录下来,忽然这些生动的面孔变得扭曲起来,扭曲得几乎达到了痛苦不堪的程度,684张生动的面孔被一下子浓缩成了一张痛苦至极的面孔。这种浓缩缘于那声无异于原子当量的轰天巨响。
  从这张浓缩的面孔延伸到脚下的土地,土地剧烈地抖动起来,似翻江倒海,随着这抖动,30米长的两股巨焰从15号、16号井口喷出,烤化了天空,烧毁了白云,将井口地面的建筑设施夷为平地。此刻我感觉到,在这颤动、火光、浓烟中,我与这些扭曲的面孔同时扭曲着,茫然、懵懂、焦急、恐惧、慌乱、痛苦、绝望、呻吟写满了面部,火光、血光把井下涂成了红色,矿灯成了盲人的眼睛,与身体分离,巨大的冲击波让身首异处,一截滴血的腿被钉在了顶板上,一只脚丫在煤壁上似动非动,一只臂膀悬在了棚梁,一只手指寻找着主人,一颗头颅面目全非,突凸的眼珠满是惊恐与疑问,一只胶帽盛着半张面皮就像糊了半张红纸,两只半截腰筒的水靴盛满了两管冒着热气有点惺味,黏黏稠稠的血水。高温火焰在巷道里肆虐,浓烟毒气膨胀漫延,那曾经坚如磐石、撼天动地的生命此时是那么柔软,被眼前的灾难任意撕扯肢解。一声声凄惨的绝望呼唤被浓烟吞噬,一次次求生的欲望被烈焰扼杀。684个生命体在短暂的时间内相继扭曲、变形、抽搐、痉挛、停顿。有一个还有生命特征的人,一截小腿被一根筋吊着,搭拉在担架上,脸上、身上沾满了血浆、肉末,其状之惨之怖让人不敢举目。他虽然走出了井口,却没走完生命的旅程。
  井口亦是惨不忍睹,哭泣、呼喊、嚎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声嘶力竭已达登峰造极,实属罕见。有人失去了理智,冲撞警戒要下去营救亲人。井口一下子变成了泪水的海洋,哭泣的海洋,焦急的海洋,期盼的海洋、喊叫的海洋
  从那一天起,那悲怆的、撕心烈肺的呼唤与期盼被凝固在这里,成为呼之不应,望眼欲穿的永久。我耳畔似乎响起了这种声音,眼前又出现了那种眼神,我感到有点支撑不住,心酸着、痛着、悲着。
  684个跳动的生命静止了,不管有多少的不服、不甘、不死心、不情愿,最终被烈火烤化成了无奈与无助。多少高过云天的理想、计划、希冀随着684颗心脏的停动划上了省略号。
  省略的自然被省略去了,省略不去的就那么永远存在着。门口那双期盼的眼神依然在日月风霜中恒久的期盼着,炕上那桌等待的饭菜温热犹存,杯中的老酒还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郎呀、哥呀、儿呀、爹呀的呼唤依然清晰可辨。684个生命里有初为人父者、有初为人夫者、有的为人之子,有的还是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他们的单纯,他们的爱恋,他们的痴情都未能感动那场灾难,灾难无情地夺走了一切。
  一阵清风吹来,摇动着风铃发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之声,为这肃穆的厅院缀上了一派生机,一派安详。这声音似乎也是684名相聚在这里的英灵发出的心慰的笑声。是的,他们应该心慰的,今天的同煤已今非昔比,一个双千亿的现代化、综合型的煤炭能源大集团正在崛起,一个安全的、人文的、科技的、高效的、绿色的、环保的、诚信的、道德的、和谐的、持续的、大美的同煤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正是你们曾经的希冀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我走出了教育基地,回头仰望,蓝天白云下,展览园地被苍松翠木环绕,掩映在花红叶绿之中,更显庄严、高雅、静逸、秀美。主体大厅被13根汉白玉柱高高托举,显得坚实、牢固、不可撼动,寓意以安全为天,为矿工撑起一片艳阳天。12个青铜老钟悬吊其间,既古朴凝香,又吉祥典雅,告诫人们蓝天白云下警钟长鸣。这钟声显得异常的深沉、雄浑,具有无限的穿透力,回响在时空里。因为这钟是由684个鲜活的生命和鲜血铸成,是穿梭于历史的钟声。花坛相拥的纪念碑在蓝天白云下更显气宇轩昂,直向霄汉。展馆东边的选煤楼已没有了昔日的轰鸣机声和渲腾的景象,60年的风霜为它苍莽的躯体刻上了斑驳的岁月之痕,像一位赋闲在时光河道边的老人,记录述说着曾经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见证着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奇迹与辉煌。
  一列煤列呜的一声嘶鸣,挟风袭电般的从教肓基地旁边穿过,车上乌黑的煤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斑,这光斑之所以耀眼,它的成分里有矿工的汗水、智慧和心血。煤啊煤,你之所以这么厚重,这么赤黑,因为都有血色的浸染,流过的历史之河,曾经沉淀起的与煤有关的文化符号都带有血的颜色,这是独特而悲壮的黑色文化。这些虽然已经走进了历史,成为了过去,离我们也越来越遥远了,但我们在阔步新征程中,依然应该记住那一天,记住那一天的震聋发聩,记住那天的火光,记住那天的浓烟,记住那天的呼唤。让我们珍藏这件在烈火中定型的血色瓷器吧,把它当做宝贝一代一代传下去,只要还有与煤有关的活动,我们就有接力传承的必要,只有这样,成为历史的东西才会永远成为历史。

    (作者单位:山西同煤集团)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当好一线后勤兵[ 08-08 ]
下一篇:党性与理性的化身[ 08-15 ]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