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2010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前 言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导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这一年里,中国的文学事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取得了新的发展与进步。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勇于探索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一、文学创作
1.小说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
在历史和现实、民族记忆和个人经验之间,以宏大的规模建构中国故事,这依然是长篇小说的重要主题。张炜的《你在高原》10卷450万字,被称为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在对自然、乡土、人性的忧患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中求索,力图构筑当代社会的心灵变迁史。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记叙百年前的哈尔滨鼠疫,既表现了中国社会艰难的现代转型,也有力地证明了民族生活如大地般生生不已的力量。张者的《老风口》表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英雄传奇,血气充沛、悲歌慷慨。历史不仅仅是内容,对历史的思考和表达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可能性。小白的《租界》、韩东的《知青变形记》,都在对特定年代的回望中打开了独特的想象空间。2010年的长篇小说,描绘着百年中国壮阔、丰富的图景,徐贵祥的《马上天下》、朱晓平的《粉川》、孙惠芬的《秉德女人》、麦家的《风语》、田中禾的《父亲和她们》、袁劲梅的《青门里志》、陈河的《布偶》、郭文斌的《农历》等都是引人注目的作品。
反映现实,探索中国人民在当下巨大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是对中国小说家们的重大考验。越来越多的小说家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方式发生重要变化,他们更加主动、更具热情地走向现实生活,呼应民众忧乐,在个人与广大世界之间建立起富于担当的精神联系。2010年,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张宇的《足球门》、何顿的《黑道》、赵玫的《八月末》、须一瓜的《太阳黑子》、潘向黎的《穿心莲》、秦巴子的《身体课》、万方的《纸饭馆》、笛安的《东霓》、杨少衡的《两代官》、王海鸰的《成长》、葛亮的《朱雀》、李师江的《中文系》、红柯的《生命树》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仁山在《麦河》中表现土地流转过程中新农民的复杂心态,为传统现实主义风格注入浪漫主义和地方文化的元素,是乡土叙事的新探索。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章》对教育制度、家庭关系的反思与批判,六六的《心术》等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表现,体现了文学介入现实的能力。徐小斌的《炼狱之花》、夏榆的《我的神明长眠不醒》真诚地分析人们面临的道德和价值疑难,颇具思想深度。
或许是由于较小的艺术规模和体裁尺度,2010年文学刊物发表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在表现现实生活时更为灵敏从容,更具艺术自信。林白的《长江为何如此远》、肖建国的《中锋宝》、林那北的《龙舟》、余一鸣的《不二》、东紫的《白猫》、方方的《刀锋上的蚂蚁》、滕肖澜的《美丽的日子》等中篇小说,鲁敏的《铁血信鸽》、张楚的《梁夏》、盛可以的《白草地》、叶弥的《香炉山》、石舒清的《低保》、张玉清的《地下室的猫》、范小青的《接头地点》、尤凤伟的《空白》等短篇小说,以及阿乙的小说集《鸟,看见我了》、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胡子》等等,以独特视角透视纷繁的社会现象,探究复杂的精神境遇,发掘细腻的情感波动,丰富了当代生活的意义空间和审美意蕴。同时,肖勤的《暖》、魏微的《沿河村纪事》、蒋韵的《行走的年代》、王松的《叛徒》、畀愚的《邮递员》等中篇小说和苏童的《香草营》、铁凝的《1956年的债务》等短篇小说,充分显示出中短篇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少数民族文化和边疆想象构成了2010年度长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杜光辉的《可可西里狼》、范稳的《藏地雅歌》、宁肯的《天·藏》、刘志军的《伏藏》、江觉池的《酥油》等对民族风貌和边疆经验的想象与建构,表明中华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已成为长篇小说艺术的丰厚资源。藏族作家尼玛潘多的《紫青稞》描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藏偏远农村的巨大变化,被称为一部反映西藏农民生活的原生态小说。江洋才让的《康巴方式》被称为一部民族志式的边地奇书。刘亮程的《凿空》则以绚烂的想象力表现了新疆农村生活与心灵的变迁。
小说是影视改编的重要来源。年内一些广受欢迎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如《唐山大地震》、《风语》、《借枪》等,分别改编自张翎、麦家、龙一的小说。文学对电影、电视剧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提升中国当代电影、电视剧的水平。
以小说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保持着旺盛的活力。郭敬明的《小时代2.0:虚铜时代》、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作品拥有众多的读者。类型小说迅猛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具有精密玄奥的理性想象力,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重要成果。
2010年,中国大陆发表和出版的汉语小说数量巨大,在世界主要语种中名列前茅。巨大的数量当然意味着众多的作者和蓬勃的生机,但是,如何不断提高艺术质量,满足群众多样的阅读需要,依然是紧迫的问题。相对于当代中国人民实践与创造活动的广阔复杂和多姿多彩,相对于人们认识时代、认识生活、认识自我的迫切愿望,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还面临着认识和表现的极大难度。小说家们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为未来留下这个时代中国人生活和心灵的真实有力的大规模叙事。
2.诗歌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国诗歌(包括新诗和旧体诗词)的作者队伍和作品数量都蔚为壮观。2010年,中国诗歌呈现出多样而繁荣的发展态势。诗人们关注时代生活,体悟人生,探索诗艺,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
2010年,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诗人们深切感受同胞的疾苦悲伤,讴歌人民在灾难中的意志和力量。王久辛的《香魂金灿灿》、吉狄马加的《玉树,如果让我选择》、雷平阳的《云南旱灾》、车延高的《地球是不会哭的母亲》等,悲壮凝重,感人至深。
对爱与美的追寻、对人类经验和人类精神生活的精微表达,是诗歌的永恒主题。2010年,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留下了诸多美好的诗篇,如王家新的《北欧诗札》、欧阳江河的《泰姬陵之泪》、牛汉的《花苞与萤火虫》、李瑛的《爱的抒情诗》、张枣的《镜像》等。
诗人们努力发掘诗歌在感性与理性、隐喻与象征等方面新的可能性。傅天琳的《往事》、沈浩波的《蝴蝶》、伊沙的《车祸》、路也的《灰楼纪事》、韩作荣的《农历:一个人的节气》、霍俊明的《一个人的编年史》等都作出了探索和尝试。
诗歌依然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传媒条件的变化和大众文化的扩展为诗歌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是必须看到,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关于评价诗歌的标准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在2010年围绕诗歌的一些论争背后,涌动着公众对于何为诗意、何为好诗的焦虑。如何体认诗歌对祖国语言承担的责任,如何探索现代审美经验的表达,如何重建诗歌与读者的关系,赋予诗歌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些都是诗人们面临的挑战。
3.散文杂文
博客、微博等在2010年迅猛发展,使得广义的散文和杂文写作持续大规模扩展。新媒体的运用为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时,由这些新方式而起的千姿百态的言说与书写尝试,冲破文体成规,为散文和杂文的发展蓦然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公众直接的表达需求和实践正在引起文体和语言的巨大变革,将对文学的散文杂文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散文集的出版依然是公众阅读散文的主要路径。在2010年,有较大影响的散文集包括史铁生的《扶轮问路》、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周有光的《朝闻道集》、宗璞的《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王蒙的《庄子的快活》、李长声的《枕日闲谈》、白岩松的《幸福了吗?》等。新疆年轻作家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以对大地充满纯真诗意的书写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成为一个重要的散文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在文学期刊发表的散文有5000多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耿翔的《土地的黄昏》、吴文光的《笔记:一个人的纪录片》、塞壬的《匿名者》、贾平凹的《一块土地》、王小妮的《2009上课记》等,诚挚地面对自身的灵魂疑难,进而对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作出富有洞见的揭示,体现了散文基于个人经验的思想力量。
4.报告文学
作为最为直接地反映生活和时代的文体,报告文学在挑战与创新中前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010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作品有700多部。
表现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区重建,是2010年报告文学的重要题材。张胜友的《北川重生》、蒋巍的《让石头开花的村庄》、广东省作协采写组的《感动》、夏真和王毅的《特殊使命宁波援建青川纪实》、许晨的《真情大援川》、李春雷的《玉树三题》等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
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是报告文学的优良传统。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担当精神与问题意识,反思现实,追问历史,这仍是2010年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国树》、陈启文的《谁在养活中国》、何建明的《让总书记感动的人》、朱晓军的《叫板足坛腐败的体育局长》、李青松的《大兴安岭时间》、李鸣生的《发射将军》、谢朝平的《大迁徙》、赵瑜等的《王家岭的诉说》、孙春龙的《寻找失落的英雄》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与现实,给读者带来较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启迪。
与此同时,报告文学所面临的深层问题也持续引起讨论。随着社会和媒体环境的变化,报告文学自身的变革日益迫切。2010年是报告文学的创新年。《人民文学》从第2期起设立《非虚构》栏目,10月启动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力倡走出书斋、走向生活的非虚构写作。该刊推出的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5.儿童文学
2010年,儿童文学继续蓬勃发展。主要儿童文学刊物保持极高的发行数字;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数量较上年有明显增长,已超过儿童图书出版总量的40%。近年来广受欢迎的系列童书在年内大都推出了新作,如杨红樱笑猫日记系列中的《一只灵魂出窍的猪》、《球球老老鼠》,曹文轩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的《尿王》、《影子灰狗》,伍美珍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中的《没有秘密长不大》等。黄蓓佳的《五个八岁》、李秋沅的《木棉·流年》等长篇小说将儿童生活经验与社会历史经验相结合,深受小读者喜爱。蒙古族作家黑鹤的动物小说集《驯鹿之国》、《天鹅牧场》、《鬼狗》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冠名为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丛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盛大文学联手推出全媒体冒险类小说《查理九世》,是年内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关于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的讨论依然持续。如何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做到寓教于乐,开发儿童的想象力,仍是儿童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6.网络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的规模和影响在2010年继续扩大。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活动中,网络文学作品首次参与了评选。新闻出版总署将网络文学纳入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范围。3部网络文学作品选题入选中国作协2010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网络文学正在成为中国文学格局中一支充满生机的力量。
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趋势逐步加强。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我的美女老板》,电视剧《与空姐一起的日子》、《泡沫之夏》等都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和收视率。《斗罗大陆》、《酒神》、《罗浮》等网络小说已被纳入游戏改编制作工程。随着手机阅读的逐渐普及,《斗破苍穹》、《很纯很暧昧》等成为订阅率较高的网络作品。
网络文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性问题:网络文学作品盗版问题,过度追求点击率以致泥沙俱下、冗长草率的问题,模式化趋同化问题,网络文学批评匮乏问题等等,都需要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是文学的两翼,2010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努力。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保持追踪文学现场的学术热情,在总结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与经验、促进文学评论的学理建构、更新文学观念与文学思维、引导文学阅读、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1.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化与学科建设
中国当代文学经验的总结,是近年来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中国当代文学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但是当代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以及学科建设一直比较滞后。2010年,文学批评界致力于学术化、学理化地认识和阐发当代文学的价值及意义。《文艺报》设立了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认知讨论专栏,《南方文坛》设立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问题讨论专栏,《北京文学》、《探索与争鸣》、《辽宁日报》等报刊也都辟出专栏进行深度讨论。在讨论中出现了王彬彬的《关于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陈晓明的《中国立场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南帆的《文学史的刻度与坐标》、张颐武的《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张柠的《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中的思维误区》、洪治纲的《主体的自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再认识》、李建军的《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吴俊的《如何观察当代中国文学》、杨庆祥的《建立根本的评价标准》等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
2.文学评论自身的建构与反思
文学评论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如何增强文学评论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学批评对创作和阅读的引导作用;如何通过对文学作品和现象的分析有力地参与时代思想的前沿探索;如何加快文学评论新人的成长等,都涉及到文学评论的自身建设和文学整体的健康发展。对文学批评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对文学批评本体性和主体性的研究,对文学批评在时代变革中面临的困境和局限的剖析,构成了2010年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这方面,郜元宝的《论中国批评》、张永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刘晓丽的《理论的误用与文学批评实践》、徐妍的《从放逐到消亡: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美感》、高楠的《批评的生成》、谭旭东的《调整文学批评的视角》、吴平安的《文艺批评何以不到位》、贺仲明的《论文学批评的自由品格》、欧阳友权等的《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局限》等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学理思考。
3.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现象的梳理研究
跟踪文学创作实践,大力推介精品力作,及时梳理总结各种文学思潮和现象,是文学评论的重要使命。2010年,文学创作各个领域的评论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对于新世纪以来文学现象的研究,继续成为评论家们的关切点。张炯的《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雷达的《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的当代性》、丁帆的《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胡平的《新世纪文学形势的变化及应对》、谢有顺的《那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李云雷的《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等,均为值得关注的宏观性研究成果。同时,对一些新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许多有见地的评论文章,从文学史的高度阐发文学文本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一批重要当代文学作品更充分地被读者接受、理解作出了贡献。
三、文学活动
2010年的一系列重要文学活动,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增强文学的影响力、丰富和活跃人民的精神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1.进一步推动作家深入生活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年内组织80多位作家分别到韶山、井冈山、瑞金、延安、遵义、西柏坡开展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创作活动,形成了34个有分量的创作选题,目前已完成20个。
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开始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根据作家的创作需要和意愿,第一批组织19名作家,定点深入到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3至6个月,体验生活,进行创作。这批作家计划创作长篇作品19部,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有8部。
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作家采访团赴汶川采访灾后重建情况,推出了一批反映灾区重建成就的作品。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以梅卓为团长的中国作家玉树抗震救灾采访团奔赴灾区。震后一个月,3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玉树大营救》和25万字的诗歌集《废墟上的花朵》结集出版。采访团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2.改革文学评奖机制
2010年,中国作协先后举办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活动。鲁迅文学奖修改、完善了评奖章程,在评奖机制上进行了多项创新性的改革,如首次将网络文学、小小说、旧体诗词纳入评奖范围;中国作协会员投票推荐获奖作品;与新浪网、TOM网合作,开展历时1个月的网络和手机有奖竞猜活动;组成纪律检查组,监督评奖全过程。先后召开3次新闻发布会,两次公示参评作品和备选作品,增强评奖透明度。由于组织严密、程序严谨,鲁奖和儿奖的评奖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之际,李长春和刘云山同志分别发来贺信,对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进行鼓励并提出希望。
3.拓宽作家培训面
2010年,中国作协所属鲁迅文学院努力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举办了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为提升网络文学作家和编辑的综合素养,举办了第二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和网络文学编辑培训班。鲁迅文学院还与浙江作协和青海作协共同举办了浙江、青海青年作家研修班,推动了两省文学人才队伍建设。
4.探索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新途径
2010年,中国作协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了盛世民族情征文活动,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用11个专版,发表了来自28个少数民族的作家创作的118篇作品。蒙文、维文、藏文版的《民族文学》受到相关民族读者的欢迎,成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中国作协先后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召开蒙文、维文、藏文翻译家编辑家座谈会。促成了上海与新疆、浙江与青海、江苏与宁夏、山东与西藏、广东与内蒙古等东西部地区10个作协结对子、一帮一的交流合作。
5.开创对外文学交流新局面
2010年,是中外文学交流异常活跃的一年。中国作协积极搭建新的对外文学交流平台。在美国、日本、西班牙举办的第二次中美文学论坛、第二次中日韩三国文学论坛和中西文学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为突破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瓶颈,中国作协在北京召开了首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邀请十几个国家的汉学家与中国作家、翻译家深入交流,初步建立了与世界著名汉学家的联系机制。中国作协继续与传媒合作,开展中国文学的推介工作,扩大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合作制作播出12位作家专访节目,与中国日报社合作推出47期中国重点当代作家系列访谈,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制作15位作家的专题访谈节目,与英文版《中国新书》杂志合作介绍12位中国当代作家和百余部当代文学作品。
结束语
2010年的中国文学,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文学与社会、与公众文化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急剧变化,面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任务,中国文学界需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握规律,大胆创新,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