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请给戏曲创新多一些包容
通过演这个戏,观众的反映告诉我其实我可以尝试更多,而他们对戏曲舞台的创新也是有期待的。所以我还会继续做自己理想中的新戏。面对她这个梅派青衣挑战程派名剧《锁麟囊》的跨界、创新之举而引起的争议和质疑,日前京剧演员史依弘如此冷静而执拗地回应。史依弘的话,让笔者对于给人感觉墨守成规、流派明晰的戏曲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笔者看来,史依弘突破流派的大胆行径及其对于戏曲创新的勇气和执著是值得佩服的,因为古老的戏曲要适应时代、为现代观众所接受就要勇于做创新的尝试。
其实近年来,戏曲界也接连推出了一大批创新之作,如国家大剧院版新编京剧《赤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创新京剧《郑和下西洋》、上海京剧院水墨丹青版《赵氏孤儿》等等,在舞台布景、伴奏、演出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打造。然而每每随着这些剧目的登场,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老戏迷认为京剧就是看角儿的表演,不宜做太多外在的花哨包装,否则京剧自身的魅力就会大大减少;而年轻的观众则觉得戏曲是老古董,听不懂、看不明,如果不加些时尚元素、做些与众不同的效果就更不吸引人了。由是,关于京剧是否应该创新,创新和保护、继承如何并举,也成为戏曲界和很多观众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笔者以为,戏曲要发展就要创新,任何事物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延续和流传下去,正像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以京剧为例,其在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很多次的改良和革新,正是由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包括张君秋先生的创新,才有了如今为很多戏迷所钟爱的京剧流派和众多经典剧目。而进入21世纪,古老的戏曲也只有呈现当代的审美观,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真正了解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门艺术。在这方面,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据悉,该剧自2004年首演,到去年已经演出了200场,观众达40万,其中六七成是年轻人。而史依弘主演的《锁麟囊》也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烈追捧,场场爆满,在上海演出时被形容为京剧市场的神话;程派青衣张火丁更是以具有新意的演出,迷倒了众多年轻观众,有了一批热衷于她的演出的粉丝;新编京剧《赤壁》亦是吸引了很多黑发族这都充分说明,戏曲在现代不是没有市场,不是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和熟悉的元素来与他们靠近、与时代接轨,创新无疑是必由之路。
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颠覆,戏曲要创新,却不能盲目。创新要坚守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它的根和内核必须是戏曲的。也就是说戏曲可以借鉴多种艺术形式,但是不能丢掉和忽视了戏曲自身的优势和构成自己赖以独立存在的特征,这也是中国的戏曲,包括京剧在内,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和发展,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因之,对于有着悠长历史的戏曲来说,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敢于创新,二者并重才能给被很多人认为是文物的戏曲刻上新时代的印迹,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此,希望广大观众给予戏曲创新更多的包容和空间,对于一些合乎情理的尝试性的探索多些理解,少些棒喝,唯此才能找到戏曲在当代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