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中短篇小说:阅读较容易 出版有点难
年初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著名作家张炜与评论家阎晶明就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现状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指出国内中短篇小说关注度低、出版量少等问题,引起文学界、出版界等业内人士关注。记者近日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多位出版商及文学评论家,他们认为,出版市场的情况不能代表文坛整体状况,作为体量较小的文体,中短篇小说在当下图书出版市场以外的网络和杂志上仍有一席之地。
中短篇小说市场地位不及长篇
年初,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张炜和《文艺报》主编、著名评论家阎晶明曾就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与现状展开公开对话。二人表示,目前市场号召力大的体裁是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发于文学期刊上,受关注的程度低,创作存在问题和危机。作家们投入中短篇小说的时间也比较少,更愿意写长篇小说,或是电视剧,以致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越来越少。
记者查询了业界公认较为客观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卷图书销售排行榜,榜上前30名的图书,都以长篇小说为主,中短篇小说集踪迹难寻。
事实上,中短篇小说曾盛行一时,文革后出现的伤痕文学就是通过在著名的《文汇报》上发表而形成了巨大社会影响力。
江苏文艺出版社图书编辑室主任黄孝阳认为,利益因素是市场和报纸选择长篇小说的主要原因,对于出版社来说,出版一部中短篇小说费去的人工和成本不比中短篇小说集少,但是很难像长篇小说那样形成市场影响力和培育忠实读者,带来大量版税或者拍成电视剧获取更多收益。此外,中国也存在着过去学自苏联的审美传统,喜欢看大宽高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更加符合这一审美习惯。甚至有人凭鲁迅没有大长篇小说这点来质疑其文学大师的身份,这也是我们的传统审美习惯的一个例证。
中短篇小说需媒介技术革新
黄孝阳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很奇怪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完整的日常生活被碎片化的时间取代,这些细碎而难以有效利用的时间按理说更加适合阅读中短篇小说作品;但是另一方面,中短篇小说又仍然无法脱离纸质出版媒介的限制,使得其难以被有效填进人们的时间空隙之间。
仍然以小说集和文学期刊的面目出现的中短篇小说不适合人们随身携带,无法被有效利用,在图书市场上与长篇小说形成了显著的落差。与之相比,网络写手的出现倒是反而将长篇小说的领域扩展到了电子媒介上。出于利益因素,网络写手写作的体裁多为长篇小说,内容以吸引眼球的军事、奇幻、爱情为主,多数都是通俗文学,通过网络付费下载的形式,让读者可以用手机轻松接触并阅读,抢占了电子媒介的制高点。
我认为应该对中短篇小说发表的载体进行革新,在网络上开放中短篇小说的下载,让读者能够用手机或者Ipad等电子化媒介与中短篇小说产生近距离接触。黄孝阳表示。
长篇与中篇的界限正日渐模糊
对于中短篇小说日渐式微这一论断,也有学者表达出了不同的看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何平就表示:文学体裁的此消彼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视之,在江苏,作家基本都坚持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习惯。也有很多中短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获得巨大社会影响,比如赵本夫的《天下无贼》。
在何平看来,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分野正在逐步被淡忘。原先人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常被称为大长篇,动辄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如今十几万字的小长篇比比皆是,多少替代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原来的功能。而中短篇小说也产生了自己的变化:《新世纪周刊》、《财经新闻》现在都会刊发一些中短篇小说,广东的《城市画报》,与文学没有多少关系,却也有中短篇小说的栏目。时代的变化使得中短篇小说融入了更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形成了新的功能,不再是原来单一的纯文学作品,因而也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何平说。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