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纯文学的式微 间接影响到“70年代作家”的作品传播
苏童二十多岁写了《妻妾成群》,张炜二十多岁写了《古船》,余华三十来岁写了《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可是70年代作家,他们作品成熟、大气、独特,但好像还没有形成大气候。你觉得七零后作家的影响力被局限的原因是什么?
张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和前辈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娱乐节目和网络还不普及,读书是最重要的娱乐途径。况且那个年代的作家,作品普遍有种混沌、真实、粗粝的迷人气味这可能和他们经历的特殊年代有关,这种独特气味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显得稀薄。
我们这代人的小说,大都发在纯文学杂志上,而纯文学的式微,也间接影响到70年代作家的影响力。另外60年代作家的成名,有些要归结于中国第四、五代导演。很多轰动一时的电影都根据小说改编,比如《芙蓉镇》、《红高粱》、《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第六代导演们突破了第四第五代导演的文学情结,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上世纪80年代文学和电影共同塑造的历史隐喻式的中国镜像场景:庭院、姬妾、黄土、土匪、红灯不见了,他们更注重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的匍匐和抗争。贾樟柯不都是自己写剧本吗?那些票房过亿的商业片,大都是先定个主题,然后再找编剧。现在还没有哪个70年代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东莞时报:你的作品很擅长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刻化,有许多精细的细节描写,比如刹那间的爱与痛、孤独与恐惧评论界在评论你的作品时,有用先锋这个词?你一般会怎么定义你的写作?
张楚:刚写作时,最喜欢的是先锋文学,几乎每一篇都在模仿。现在,世界物象的那部分更能吸引我,小说也被朋友们说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不过,我的现实主义不太老实,多少有些先锋文学的影子。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先锋,其实是对世界、对宇宙另外一种角度的看法,而现实则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由外及内对你的重塑和锤炼,他们从本质来讲是统一的。我认为,好小说没有所谓先锋和现实之分。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