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拆真建假发展旅游经济是短视行为

文章来源:四川省达州市达县小河嘴煤矿 作者:杨涛 时间:2013年03月18日 字体:

  
  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设施进行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实则上是着眼于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不仅短视,也非常不可取。
  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寄托着对人类历史的追思,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政府应该重点保护的对象,而不应该是让利于眼前经济利益或者拉动旅游的牺牲品。有些地方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究其本质又源于地方多年来尚未形成一种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负责心态,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文物保护上甚至是一种漠视,不仅是破坏,更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
  稍微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常识的人都知道,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原则。如今在有些地方,人造的旅游景观充斥着城市和乡村,然而那些缺乏厚重历史文化的支撑,用现代化手段打造,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文物设施和旅游景点却是不伦不类,怎么看怎么别扭。老百姓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把心思放在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上,而是挖空心思去造假,去打造GDP指标里面的新文物,也势必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
  当前,在仿古的潮流下,在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驱使下,国内城市拆真建假的案例俯首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有些为追求现代化而大量铲平古迹,有些利用古迹翻建创造人为的观光资源,还有些地方扶植新建大量古迹,有些地方历史街区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改变,众多老建筑被拆除新建,或者只留下临街建筑外立面的一堵墙,再辅以现代化的声光视觉效果。但是,拆真建假的结果是:很多城市仿古街中空空荡荡,偶有少量游人穿过。
  当然,有些地方处于对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的美好愿望,对一些年久失修的文物适当地修葺或调整,进行真正的保护性维修,不仅无可厚非,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保护不是颠覆,不是推倒重来,不是连根拔掉,应该修旧如旧。因为怕就怕在,有些地方挂羊头卖狗肉,对历史文物搞真拆除,假保护,假维修。对此,如何制止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学界和民间舆论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原因大家都知道,无非是经济利益在作怪,地方政府文保意识淡漠,不少地方文物部门在建设规划中没有否决权,以致失声。
  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明眼人看来,所谓的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多么像是玩弄文字游戏,恐又将落入只见拆除不见保护的窠臼。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说,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不管怎么流淌,其成分如何变化,也像人的血脉一样,始终保存着祖先的基因。现在,我们要努力把这种基因保存得更多一些,保护得好一点。保护历史文物就是保护祖先的基因,保护好它们,才能文化相望,启迪未来。
  如果到了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教科书或者声像资料里,才能看到被所谓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而拆得面目全非、片瓦无存的历史文物时,那不仅是民族的悲哀,也是为短视行为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