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没有遴选,新诗从何读起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时间:2013年03月27日 字体:

  
  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这种共识成了当下诗歌尴尬境遇最形象的概括。
  为什么人们不读新诗?是因为人们不爱读诗吗?这种疑问在素有诗国之称、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文学热的当代中国,显然经不住推敲。别的不说,现在,80后、90后写诗的人已经开始层出不穷了。虽然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当代诗的含量很少,而且选得也并不那么理想,但一点稀薄的营养就有如此的催生力量,可见诗是那么人性的一种东西,时代在变,对诗的需要常在。
  是现在的新诗缺乏佳作吗?看看博客、论坛、网络社区每天更新的速度就知道有多少人在从事诗歌创作。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人不过是在博客写些分行文字。但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在大量的诗歌写作者中,对现代诗歌有较大量的阅读和较全面的知识、能自觉运用一些现代诗歌技巧、表达现代性主题,在这种标准线以上的写作者数量依然可观。
  遗憾的是,那些有水平的作品往往淹没在苍茫文海中,无缘与读者相遇。原因就在于,现有的诗歌遴选机制已经失效。
  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读翻译诗的比读当下汉语诗作的人多,写诗的人即便是读当代诗,也只是朋友圈子内互相读。谁都想用自己有限的时间读好诗,谁有工夫去大海捞针?不知读什么、怎么读的一个选择,就是不读。而翻译的外国诗歌,大家默认只有在本国有名气才会译过来,有了这种权威性预设,读起来就觉得有保证。
  可见未必是人们真不想读当代诗,只是看不到一种权威的、值得信赖的挑选。本来诗歌刊物应担当此职,可惜国内少数几家诗刊,多半已在广大写诗者和读诗者中失信。翻阅这些刊物,很容易发现其中不少诗作质量欠佳,甚至不入流,让人怀疑其选择标准。当你持续地阅读,会发现它们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统一的标准,或者标准不是诗歌本身。前些年遍地开花的诗歌民刊,也始终没有产生一本有较大影响力的,编者因为诗歌作者群体弱势,心生相怜之情,一旦掌握某个平台就小圈子内彼此帮扶,导致这个平台难以形成公信。
  眼下这样的看法已经被许多还在坚持写诗的人接受:写诗是自己的事,有没有人读无所谓。对受众的渴望反而会被看作虚荣和野心。写诗的人可以这么看,但是,缺少遴选机制将给中国诗歌的整体前途带来问题。
  其一,没有遴选,诗歌批评怎么做?对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的总体面貌缺乏认知,如何对具体的诗人给予评价?其二,文学史怎么做?学院无法承担诗的第一道过滤工作,显然要在一定的发表机制筛选之上进行判定,而这一道缺失,就无从下手。因此,做当代诗史就特别容易偏狭,挂一漏万几成常态。其三,当代诗去向何处?写诗的人不能站在对当代诗歌创作的概览之上,就不能判定自己的位置,并对自己的创作加以评判、辨析。更重要的是,没法从同辈的诗人那里学到东西。
  至于解决的办法,最近一些网站推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作者平台,还有一些民间机构策划诗集的小型出版,诗人们自发集合起来出选集,这都可算作是一个推动。毕竟,诗人自己拣选自己的诗是第一步。好在目前不少诗歌圈子还是有主张的,因而这种自选也是在一定标准之下进行的,无论这种标准的公认度有多高。我想只要有一个标准,就比没有标准好,就会有一批读者去跟随,而这个标准越趋近于好诗,认同的人就越多,读者的队伍也会慢慢积累起来。因而这也是我特别想对诗歌期刊、民刊、网站论坛说的:至少要有一个标准。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精神向度[ 03-27 ]
下一篇:改进文风改什么[ 04-02 ]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