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2年中国艺术发展概观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文联 时间:2013年04月08日 字体:

  
  2012年,中国文艺事业迈入举世瞩目的全新发展时期。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九次文代会精神,大力弘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积极应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着意于提高全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努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走向全面繁荣。一年来,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和民间文艺等领域都取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优秀成绩,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步。

第一部分发展概况

  2012年,全国文艺事业在文艺创作、文艺表演、展览展映、评奖评论、对外交流、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展现出新时代文艺蓬勃发展的良好风貌。

  一、艺术创作硕果累累、特色鲜明
  艺术创作受到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影响,显示出新颖、多样、交融、综合的发展特征。在影视艺术创作方面,《忠诚与背叛》、《西藏的天空》、《雨中的树》、《生死罗布泊》、《走过雪山草地》和《万箭穿心》等26部影片入选十八大献礼片,《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大鲁艺》、《焦裕禄》、《国家使命》、《我的法兰西岁月》和《温州一家人》等电视剧和纪录片成为大众收视热点。它们再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不同时期的实践,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有力地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音乐、舞蹈、戏剧领域,歌剧《守望天山》、《文成公主》和《钓鱼城》,舞蹈诗《延安记忆》,舞剧《徽班》,话剧《甲子园》、《大湿地》、《红旗渠》和《支部建在连上》等,展现了舞台艺术领域的最新成就。在美术、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融合与沟通,创作出大批兼具传统内蕴和时尚潮流的艺术精品。美术界开启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书法界倡导的重温经典、创意印风,以及摄影界取法科技、贴近民间的创作风尚,无不反映出当代视觉艺术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追求。一年来文艺创作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贴近和挖掘。歌唱组合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电视栏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平民英雄、士兵突击、谢天谢地,你来了等,还有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走红,都不仅契合了普通大众追求放松、娱乐的文化心态,更体现出新时代文化创意者们的敏感与智慧。此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D影片、移动摄影、科学艺术、多媒体舞台等新兴艺术业态的出现与普及,既改变着传统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更为艺术的跨界与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文艺表演异彩纷呈、群星荟萃
  在音乐方面,国家级表演团体相继推出特色演出季,并在全国范围内巡回演出。地方性艺术院团在演出品质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通过高密度的表演实践,丰富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生活。在歌剧、舞蹈表演方面,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重点演艺单位推出了《运河谣》、《山林之梦》、《英雄格萨尔》和《孔雀》等多部原创歌剧、舞剧,还积极推进跨国交流,合作演出了《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托斯卡》、《汤豪瑟》和《艺术家生涯》等经典歌剧。在戏剧表演方面,话剧《甲子园》、《大湿地》、《红旗渠》和《风雪夜归人》注重刻画不同社会与时代条件下人性的尊严与光辉。中文版音乐剧《猫》,木偶皮影剧《马可·波罗与大熊猫》,儿童剧《特殊作业》和《想飞的孩子》,杂技剧《霸王别姬》以及各地推出的梦幻剧、综艺秀等演出,拉近了戏剧与观众的距离,使回归剧场的呼唤逐步实现。在戏曲、曲艺方面,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评剧《恩怨亲家》、桂剧《七步吟》、越剧《李商隐》、昆剧《烟锁宫楼》等一大批新编戏曲剧目,在推动地方戏曲创新的同时,为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曲艺艺人在相声、评书、弹词、大鼓等代表性曲种中整理挖掘传统节目,走进民间大众,并在演出和经营模式方面重归剧场戏园。在流行文化领域,无论是流行音乐主导的演唱会,还是多种演出方式结合的大型晚会、综艺节目都为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丰富选择。一大批民间表演社团和艺术工坊推出的特色演出和公益表演洋溢生机和活力,也为观众的亲身参与和互动交流提供机会,受到大众的赞赏和追捧。

  三、艺术展览展映丰富多彩、彰显活力
  美术、书法和摄影领域继续把举办展览作为推进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国美术展览活动丰富多彩,较大规模的美术展览达到2500多个,其中尤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而组织的大型主题展览最为突出。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各地美术专业机构主办的各类年展、双年展、全军美展以及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等活动,展现了中国当代美术取得的最新成果。设计艺术类展览活动的兴起,更为美术的跨界与应用发展提供契机。在书法领域,中国书法进万家走进革命圣地延安系列活动、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评选活动、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第三届青年书法展和第二届篆书作品展等展览活动,不仅促进书法专业门类的发展,更为人才培养和书法普及作出了贡献。中国摄影界以策展形式增进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力度。百花竞芳为人民图片展、温暖边疆辉煌历程摄影展、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30年、瞬间甲子湖北摄影家60年作品展和浙江摄影系列大展成为2012年最为突出的学术性摄影展览。此外,许多知名画廊也推出不同专题的摄影展览,活跃了摄影艺术氛围。在展映方面,全年制作完成故事片745部,其中227部在全国院线上映。除了26部十八大献礼片外,《一九四二》、《白鹿原》、《王的盛宴》、《桃姐》和《神探亨特张》等影片引人注目,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特别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人气超高的票房奇迹,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大众的观影需求特点。此外,国内各大电影节、电影首映式,以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活动的开展,为电影传播和市场开拓发挥积极作用。

  四、艺术评奖实现重要突破
  这一年是中国文艺界在文艺评奖方面备受瞩目的一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共有170部文艺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优秀影片26部、电视剧33部、戏剧32部、歌曲30首、广播剧19部、文艺类图书30部。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文艺评奖活动,共评出获奖作品176部、获奖文艺工作者127人,授予23位著名文艺家终身成就奖。在2012年国内外电影节评奖中,《白鹿原》、《三姊妹》、《天边》、《一九四二》、《逆光飞翔》等多部影片分别在国外举办的电影节上获奖,而《唐山大地震》、《辛亥革命》、《神探亨特张》、《桃姐》、《失恋33天》等影片则成为两岸三地知名电影节的得奖热门。在美术、书法和摄影领域,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第十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奖提名奖、中国书法第四届兰亭奖、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和伯奇杯创意摄影比赛等全国和地方评奖活动,为选拔视觉艺术人才、激励艺术创作作出了贡献。在音乐、舞蹈、戏剧领域,‘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2012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2012北京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艺术院校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电视大赛、第二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和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等赛事活动,为国内舞台表演团体和个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和推介机制,为培养新人新秀、鼓励新风新作确立平台。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及不同表演团体还在国际赛事中获得奖项,为祖国的文艺发展赢得荣誉。杂技艺术勇攀技术高难度与艺术观赏度结合的新高峰。由中国杂协选送的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的《腾跃大跳板》首创抛接人和大跳板跟头连接的技巧,增加双翻360度四节人、转体1800度落地等世界级高难度动作,在第36届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上获金奖;武汉杂技团的创新节目《飞轮炫技》,将蹬人、蹦床和死亡轮三个节目融合为一,把地面稳定底座改成架设在360度快速转行的摩天轮上,使人体翻腾、穿梭、抛接等动作更加困难和惊险,令人叹为观止,在第10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获金奖。

  五、艺术交流成绩显著
  2012年,文艺界不同领域的国内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积极推动中国文艺的传播普及,促进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家间的团结合作。以中国文联为例,去年一年共开展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109项,交流人数1700多人次。美术界积极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中外美术交流活动。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2012中国室内设计周先后在北京举行,在展出84个国家千余件艺术作品的同时,实现了中外艺术家、策展人的艺术交流和商业洽谈。现实的幻象2012米罗版画作品特展、从马列维奇到康定斯基欧洲的构成主义作品展、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和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等国际艺术展览的输入,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鉴赏世界艺术经典的宝贵机会。此外,中国美协派遣累计近百人次美术家赴法国、葡萄牙、瑞士、德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考察交流、写生创作,并在国外举办多次不同规格的美术展览。摄影艺术界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三名中国摄影师参加第55届世界荷兰新闻摄影比赛并获奖,其中,旷惠民历时近20年拍摄的反映中国百姓纪念领袖毛泽东的一组作品《还乡》获艺术与娱乐类组照三等奖;李杨的《拯救绝望新娘》获突发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许少峰的《高压电塔上的人》获当代热点类单幅优秀奖。他们的获奖提高了中国摄影艺术界在国际摄影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电影艺术领域,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峰论坛、第3届中国电影发展论坛、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研讨会、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中国文化力’2012论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2012韩国电影展、2012北京·日本电影周、2012年法国电影展映和第5届欧盟电影展等重要论坛和展映活动的举办,为两岸三地及国际电影行业的交流合作拓宽了平台。在电视艺术领域,第九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第三届大学生电视艺术节、上海电视节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则更把电视节目的品牌推广和产业拓展作为活动的重点内容。我国著名音乐家宋祖英、郎朗等在伦敦皇家艾尔伯特音乐厅举办跨越巅峰巨星音乐会。作为代表上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的音乐使者,北京交响乐团于7月29日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与伦敦爱乐乐团联袂演出圣火欢乐颂庆典音乐会,向全世界表达对伦敦奥运的祝福,还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音乐教育拯救计划伦敦单元,表明中国古典音乐家参与世界音乐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态度。在戏剧、戏曲领域,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第四届潮剧节、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第六届西北五省区中国秦腔艺术节,以及文化部举办的201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推动了地方剧种和新编剧目的传播普及。此外,戏剧表演团体还将多个剧目搬上国际舞台。话剧《理查三世》参演环球对环球莎士比亚2012国际戏剧节、歌剧《凤仪亭》在美国林肯中心连演8场、舞剧《周璇》全球巡演等表演活动,都赢得了国际同业艺术家的好评与尊重。

  六、艺术市场持续繁荣
  2012年,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开拓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为170.73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为82.73亿元,占到票房总收入的48.46%。这个成绩是在中国每年引进美国影片从20部增加到34部、票房分账比例由13%提高到25%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来之不易。5月,万达集团以31亿美元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院线公司AMC,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公司。《画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国产影片的热卖,为激发市场活力,革新营销策略做出成功尝试。随着全国演出市场的扩大和繁荣,音乐、戏剧、舞蹈、杂技和曲艺等表演团体一方面在政府支持下开展艺术惠民活动,开拓演艺空间,另一方面努力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报刊发行单位体制改革和艺术创新以适应未来的市场要求,增强竞争力。民营表演团体的异军突起不仅为演出市场带来活力,而且在表演创新和艺术品质上取得显著进步。追求特色、注重承传、开创品牌、增加效益,已经成为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共识。建立保护合法权益,促进良性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则是各个团体普遍期待和诉求。特别是舞台演出院线的建立,盘活了全国演出市场。在视觉艺术领域,美术、书法类艺术品市场仍然是文化产业业态的重要板块。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文化创业园的建设力度,已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1200个。其中广东、上海、江苏三地位列前三名,分别均超过9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有力带动了商业地产、文化投资和旅游消费,并将大量画廊、民营美术馆和众多艺术家、经纪人吸纳进来,拉动地方文化的商业发展与传播。在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艺术品市场呈现全面缩量和调整的势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大中华地区艺术品秋季拍卖成交总额为255.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约50%。其中书画占总成交额50%,瓷器占22%,油画占9%,当代艺术则下滑较大。在严峻形势下,政府大力培育和扶持一级市场,使中高档艺术品交易额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幅度。嘉德、保利拍卖行的走出去和苏富比拍卖行的走进来,反映出拍卖行业的结构变动,同时也推进了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由新锐摄影师引领的古典摄影和印方技法创作促进了摄影作品市场的回暖。摄影作品拍卖在2012年屡创佳绩,使其成为视觉艺术领域新兴的产业内容。

  七、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有法可依,实施方式多元化
  以立法方式实施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是保障传统艺术遗产及民间文艺的生命力的一项基本国策。以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为标志,传统文化艺术及遗产的保护工作终于获得法律制度保障,得以依法稳步推进。一批相应的配套保护实施条例、行政规章及相关政策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陆续出台,贵州、重庆、海南、湖北、山西5省还先后颁布省级非遗保护条例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部分县市级地方政府也出台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相应地,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环境逐步改善,多元化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在民间文艺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由以前的行政命令逐渐向引导、扶持、服务等方面转化,从而使民间文艺保护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得民间文艺保护参与群体正不断壮大,由单纯依赖政府推动逐渐向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转化,使得民间保护正日益彰显出力量。社会公众自觉通过个人收藏或建立私人博物馆等方式参与民间文艺抢救与保护。截至2012年8月,全国登记注册的民间博物馆456个,占全国注册博物馆总量13.4%,加上各种未注册私人博物馆及收藏室,全国民间博物馆总数可达千家,成为民间文艺抢救保护及社会传播的重要力量。
  民间文艺保护方式由单纯的静态记录式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及整体性保护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保护格局。抢救性保护方式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国共收集珍贵非遗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非遗博物馆建设不断完善,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已建立起非遗博物馆,形成各类专题博物馆、民俗馆、传习所并存的局面。民间文艺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民协启动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2012年已完成过半。该工程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间文学遗产保护成果为基础,开展数字化存储,内容遍及全国2800个县市,总篇幅达10亿字,是我国民间文艺保护的重要数字化成果。生产性保护方式有显著进展。2012年1月31日,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首批41个授牌仪式举行,为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树立了典型。各地也积极命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探索地方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和具体措施。整体性保护方式逐步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实现非遗保护手段从单纯的项目保护发展为项目、传承人及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全面性保护的跨越。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5个,部分省份先后设立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国民协开展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文艺之乡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活动对探索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艺术理论建设有新开拓
  2012年,中国文艺界始终把理论研究摆在各领域发展的突出位置,取得多方面的学术成果。首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5月23日,中宣部等5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长春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也组织召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各地各部门也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讲话》精神,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文艺规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次,文艺理论建设不断加强,文艺评论开创新风。中国文联认真组织开展了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共有17部著作、70篇文章和15个单位受到表彰,集中展现了我国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还成功举办主题为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的第六届当代文艺论坛和一系列专题研讨会,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理论前沿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在影视艺术领域,理论界通过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论坛,针对影视科技、中国电影市场、电视栏目革新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美术领域,全国各专业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美术院校和专业刊物,举行各种学术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美术史论研究立足中国文化视点,深入发掘和把握中国美术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矫正被西方艺术阐释理论所误读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范畴。历时25年编纂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302卷)于2012年最后完成;石渠宝笈和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等重点图书也陆续出版。近十年来,书法领域以重温经典的帖学研究成为主流,特别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为最。全国书学讨论会和兰亭奖理论奖对四年来全国书学研究进行集中展示和表彰。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积极维护书法主体的纯洁性,恢复书法审美的纯粹性。尊重传统,回归本心渐成风气。中国摄影界对创作、展览、出版的学术性要求不断提高。《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海上摄影名家大系、《世界摄影史》、《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等理论著作的出版问世,以及依托展览呈现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摄影领域学术气氛的空前活跃。戏剧理论研究和评论写作成果显著。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对青年学者的戏剧研究予以鼓励。戏剧评论界也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剧种的变体和新生。音乐研究领域以音乐学和作曲理论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学者们一方面在音乐构成、审美、历史等领域深入探索,又在民间音乐调查、音乐社会学、心理学和律学研究中迈出开拓性步伐。舞蹈界在2012年举办多次理论研讨会,对主旋律舞蹈创作、研究生教育教学,以及当代舞蹈创意展开讨论。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的成功举办,更是艺术表演同舞蹈前沿理论的综合展示,为中外舞蹈家打造国际交流平台。杂技界先后举办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七次理论作品评奖、中国杂技创意与创作高级研修班和第五届东北三省杂技论坛,集合表演与研究人才为杂技、魔术、马戏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九、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文艺界自觉肩负起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大众艺术传播贡献力量。在美术领域,高等美术教育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国家培训计划和青年美术家培训基地的实施与设立,持续推动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各级美术馆基本实现免费开放,提升了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电影领域,政府全力推动电影公益事业,文化为民理念深入人心。戏剧领域采取灵活措施,加大剧本创作和戏剧编导的培养力度。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和在北京举办的青年编剧计划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多元方式和国际化水平。各地各级政府积极推出戏剧领军人才,并对戏剧承传的延续性给予充分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儿童戏剧走进乡村学校百县千校工程的实施,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每年走进20个县为200个乡村学校各演出一场,计划5年内让20万留守儿童观赏儿童戏剧。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隆重举办,反映出全国校园戏剧活动空前活跃。在音乐表演领域,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逐步摆脱音乐学院式的传统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旨在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办学新路。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新颁布,全国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音乐教师培训活动,积极提升基层教师的艺术技能和理论修养。由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更让普通百姓了解到音乐艺术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激发中青年群体的欣赏兴趣和信心。舞蹈界对专业与普及型教育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对30余年的舞蹈教育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又为建立当代舞蹈人才的培养体制献计献策,为中国未来的舞蹈教育提供改革创新的方向和多种可能性。自201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来,书法重新回到普通教育的课堂,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师资的配备、培训、培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民间文艺的保护和普及更离不开教育发展。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是众多文化理论家和教育家集中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发展趋势

  2012年,中国文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集中凸显出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它们不仅成为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更为未来的文艺走向和文化决策提供了启示。

  一、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文化正能量的能力稳步提升
  全国文艺工作者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播文化正能量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正能量本是物理学词语,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在中国草根火炬手远渡重洋参加伦敦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网民中产生了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等网络热词,使得正能量一词成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个体动力和情感的代名词,随后又伴随对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推介语而更加引人注目、深入人心,在文艺界迅速扩散为对一种健康、能动、奋斗、责任等正面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和节目的普遍要求,标志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思潮正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自觉担当和中国公众的自主品位。2012年,文艺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文化正能量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绩。
  第一,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以人物性格魅力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段去感染大众。影片《雨中的树》巧借儿子的回忆和真与幻相互交融的镜头,展现英模人物在现实生活底层的顽强坚守和人格风范。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质量提升,佳作频现。《焦裕禄》、《杨善洲》、《营盘镇警事》、《感动生命》、《国门英雄》、《阳光路上》、《北京青年》、《心术》、《浮沉》、《青瓷》、《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不是钱的事》等作品在展现优秀共产党员心系民生的为官品德及关怀普通民众生活境遇改善、刻画当代年轻人追梦经历及成长曲折、激励以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等方面,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开拓,有力地传递了人文关怀、伦理和睦、思想健康、信念坚定等文化正能量。
  第二,注重对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细节的深描和重构,力求从小人小事中透视重大题旨,以小见大,并在艺术制作上追求新颖而又简洁精致的效果。舞剧《徽班》没有写其进京的辉煌,而是聚焦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徽班和一群爱戏如命的小人物身上,围绕情义这一中心而展开善与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用舞台视觉语言和舞蹈手段本身去刻画人物命运上做出可贵的美学探索。5集纪录片《超级工程》以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的建造为主要内容,纪录了这些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巨型工程的建造过程,把视觉冲击力和细节感染力结合起来,成功地阐释其体现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蕴含的中国智慧及中国力量。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反映底层民众诉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真实反映其喜怒哀乐和利益诉求。一批戏剧(戏曲)作品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秦腔《花儿声声》瞄准宁夏六盘山地区干旱缺水、实施搬迁的生活素材,通过马连沟花儿王杏花感情上的悲欢离合故事,刻画回汉民众的艰难曲折的生活变迁,具有浓郁的宁夏地域风情;莱芜梆子《儿行千里》围绕母爱主线,聚焦腐败对亲情与乡情的亵渎,突破以往廉政剧的陈旧套路,塑造了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通过彩云替夫还债的平凡故事,刻画当代普通百姓的勇气、毅力、诚信等品质;评剧《恩怨亲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讲述肖家与常家的世代恩怨故事,紧贴当前新农村生活,乡土味厚重。
  第四,提升文化自信力,传播文化正能量。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零散镜头的组合方式,将数百种中国食品的制作过程、风味特色、历史蕴含及制作者现实生活情境都纳入表现领域,让观众在了解或重温日常美味的采制流程和烹饪劳作滋味的同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风尚的淳朴睿智,从而把民族饮食营养与文化精神营养等正能量一同传递给观众。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信心,以真善美的艺术内容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团结互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
  第五,激励民众的中国梦。以《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之国之利刃》和《麻辣女兵》等为代表的电视剧,通过80后、90后一代军人的生活将青春题材与军旅题材相结合,刻画新军人成长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的矛盾,激发起普通观众的中国梦。吸纳普通观众参与艺术活动过程,形成艺术家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成为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机构的自觉追求。电视艺术界成功地让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制作吸纳观众参与,其方式也经历了从有专业才华观众参与到不论专业经历观众参与的过程,以及从做个人秀到做公益的转变。从我要上春晚、想唱就唱到我爱记歌词、中国达人秀,登上电视文艺舞台的普通观众越来越多,扶持普通民众的中国梦的公益色彩也越来越浓烈。中国梦想秀的开播恰如一个鲜明的标志,让中国梦成为文艺界助推中国普通百姓实现梦想、释放压力、提升素养和激励奋进的一个关键词。

  二、在艺术创新及个性追求上有新成绩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文艺工作者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及媚俗之风,坚持艺术创新与艺术品位,全力凸显艺术个性。影片《一九四二》精心营造出厚重的悲剧性氛围,着力讲述河南灾民在空前的大饥荒中的令人震撼的悲惨境遇及其顽强的绝境求生意志,并通过超死生和换亲人等故事情节,寓言式地展现中华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存韧性和逆境中求生求变的开放与包容品格,是突出地展现编剧、导演及演员等的独特艺术个性的精品之作。影片《万箭穿心》着力刻画主人公在多重创痛打击下释放出来的坚韧的生存毅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唤起观众对当代生活状况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意义的一种个性化思考。新编历史剧创作与演出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桂剧《七步吟》让曹丕在霸气与阴险中有宽容和亲情、曹植在才华与忠厚中有恃才傲物、甄宓在美丽多情中添加忧虑和刚烈,从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新意;越剧《李商隐》将李商隐置于晚唐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围绕恩情与爱情中的抉择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文辞华美而又不失历史厚重,跨越一般淡化历史的越剧才子佳人戏;京剧《青藤狂士》刻画历史文化名人徐渭的特立独行品格,重点表现他在疯癫与理性之间徘徊的人生际遇,凸显他在朝政动荡中的精神选择与人格操守,有助于把握富于个性的知识分子的历史遭遇;豫剧《轩辕大帝》以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元妃嫘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绎出黄帝、炎帝、屠豹三大部落兴衰聚散的过程,洋溢奇幻色彩和想象力,在对上古历史题材创作领域有新探索。作为戏剧与舞蹈的结合形式,舞剧《孔雀》把民族风格与现代舞蹈理念融合起来,以四季更替中万物的盛衰演变为主线,通过孔雀的奇异造型、百鸟争鸣的仿生舞蹈、视频动画融入舞台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段,暗喻个人生命的生死轮回,以此传达当代人对生命和自然万物的个性化体验,体现出艺术家的卓越才华与独特个性。
  在视觉艺术领域,通过举办或扶持展览的方式,加强对当代艺术的引导及艺术个性追求的激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现实与未来为主题,按惯例以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但是将两件获奖作品授予装置艺术作品,显示了策划理念和评价标准上的开放与包容性,从而拓宽了艺术家的艺术创新及个性追求路径。传统美术门类艺术家积极尝试新媒材和新手段,探索拓展艺术表现形态的诸多可能性。在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利用废弃矿业机器加以焊接拼装,为大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作巨型钢铁雕塑《新九龙壁》,既能唤醒凝结于废弃品中的老工业文化记忆,又为保护环境及造就文化景观提供新经验和新范式,实现艺术创新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研究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乃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根源,也是中国艺术卓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文化标识。2012年,中国文艺界各个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到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艺的继承、挖掘和传播上,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影视艺术领域,文艺工作者以《一九四二》等故事片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又以《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对中国传统习俗和时代风貌进行深入介绍,从当代视角唤起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在书画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主动抛弃或调整过于前卫、盲目求奇的创作风气,而把复兴和发展传统书画技法与艺术思想作为新的艺术使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使主题性美术创作热情被再次激发。美术家们立足中华文化沃土,在社会生活中采撷素材、酝酿情感、提炼主题,以多样的路径和扎实的技巧展开艺术创作,推出一大批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充满创造热情和探索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美术作品。在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领域,文艺工作者将创作和表演目标集中于表现中国广博深厚的文化传统,在选材、程式和表演手段上力求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带有民族文化因素的文艺表演受到大众追捧,成为2012年的文娱时尚。中央民族乐团编排的《泱泱国风》、《牛郎·织女》、《西藏春天》、《这山唱那山》等多场主题音乐会,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尝试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新路,展现中华民族在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中的人文风貌和精神追求。上海民族乐团也推出了《东西南北风》、《浩乐华章》、《乐和四海》等大型主题音乐会,用民族器乐绘制多彩绚烂的世界音乐地图,展现出民族音乐全新的艺术表现力。在舞蹈领域,艺术家在民族舞蹈基础上努力寻找独具艺术个性的表达,艺术观念的更新对创作实践的影响清晰可见。杨丽萍的舞剧《孔雀》和丁伟的《云中漫步》均是民族风格与现代舞蹈理念的融合之作,赢得国内外广泛好评。广大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发展传播的先锋,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研究、实践和创新重任,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出重要贡献。

  四、探索艺术跨界,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
  自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在创作中对艺术个性和创新的执着追求,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规范与风格。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尊敬勇于创新超越的艺术家个体,给予他们打破格局界限的自由发展空间。进入90年代,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从而引发对以往艺术传统的解构与重组,由此诞生了丰富而多元的艺术作品。如今,艺术种类的扩充已使得各门艺术之间有时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相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广泛交融或结合正为当代艺术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年的中国文艺进入加速创新和变革的新时期。艺术跨界成为这一宏观发展趋势的显著特征。首先,艺术跨界体现在电影、电视等传统的多媒体艺术中。许多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但展现出不同技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在选题内容和叙事方式上也不乏追求另类和独立看点的跨界特征。其二,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在寻求全新创意的过程中,更把艺术跨界作为重要手段。例如,舞蹈表演中对戏剧表现形式的借鉴和强化,音乐创作对视觉艺术的吸纳和综合,曲艺、杂技演出着力推出的艺术综合秀,无不改变着表演艺术既有的创作与呈现模式,使广大观众耳目一新,倍感时尚。其三,在美术、书法、雕塑等领域,由中青年新锐艺术家引领的当代艺术更把原有的跨界方式做进一步拓展,强调给予审美主体的多元观感,以及艺术表现的临场性、过程性和即兴特征。视觉艺术力图超越传统的作品概念,而将其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和特定语境,使观者获得艺术家的思想暗示和启发。横跨科学和艺术两大界的科学艺术,汇聚当代艺术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科学的前沿成果,集合艺术与科学的多元认识理念和多样表现形式,力求用新思路、新方法表现有关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形态预言或想象规划。当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要注意防止因技术至上而淹没艺术的倾向。艺术跨界深刻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规范,为参与者开辟了宽广的创作与选择空间,实现了艺术表现的无法估量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还改变着传统的艺术话语权,使普通大众有机会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实现个性化的艺术展示。
  在2012年新派艺术跨界发展的总趋势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最大亮点。近十年来,电影艺术在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下,发生着革命性的超越与改变。3D影像技术的应用不但使观影效果耳目一新,更使得电影的影像叙事方式和整个制作流程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电影人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电影制作技术,并对开创我国独立的3D电影艺术风格做出初步尝试。2012年国产3D电影在全国院线取得的票房佳绩反映出这一高科技电影艺术门类所具有的市场潜力。3D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着大众的观影追求,更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全面革新的发展契机。影片《画皮2》运用3D等特效技术营造的古装片视觉奇观,巧借人与妖之间的较量凸显人类社会中爱的真谛,一举刷新国产片票房纪录,体现了艺术家的当代科技运用能力,代表着国产片在视觉特效领域的新水准。不少剧组聘请特效制作团队全程介入影片制作,如《血滴子》运用3D技术呈现血滴子机械化变形过程、《四大名捕》以2000个特效镜头把传统武打动作变形为科幻色彩浓郁的超能力、《大上海》精心制造烟火特效、《十二生肖》采用杜比全景声混音技术等,都体现创作者对更加精细、逼真而又震撼的视听效果的全面追求。在视觉艺术领域,2012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以信息·生态·智慧为主题,鼓励青年艺术家集合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视角,以艺术美学、生物信息技术和生态智慧为载体,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科学艺术作为综合视频、声音和文字的超级文本和新兴艺术门类,受到新锐艺术家们的热捧。它在创作、展示和传播中的优势使艺术表达和交流变得更为迅捷、便利,投射出人类艺术走向高度融合的未来趋势和新时代曙光。

  五、注重文艺惠民,繁荣大众文化
  201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文艺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重温讲话精神,牢固树立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宗旨。在当今社会生活日益复杂,文艺发展趋向多元的形势下,重申并力行文艺惠民的政策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文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专门制定了《关于开展文艺志愿服务的意见》,组建文艺志愿服务团,全面启动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投身文艺志愿服务,为广大人民奉献新品佳作,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国电影家协会开展的百花放映·情系基层电影惠民工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走进全国17个省46个市206个县,放映公益电影达26950场,受益群众8000万人次。电视艺术界对电视剧创作和综艺节目制作提出接地气,要求节目编创立足现实生活,反映真情实感,歌颂平民英雄。美术界在新时期提出走出画室,到人民中去,既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传统的重温与捍卫,更是对当代艺术创作重归乡土的浪漫号召。各级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纷纷推出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充分发挥了优秀美术资源的美育惠民作用。中国书法家持续开展中国书法进万家系列行动,通过引导书法家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厂、进校园、进军营,举办培训、讲座、笔会、展览等形式,采取义卖和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措资金,资助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学校、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单位,建立小型图书资料室,捐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领域的表演团体和艺术家们把新颖活泼、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奉献给基层群众,增进艺术家同人民的面对面交流,激发广大群众的观赏、参与和学习热情,促成表演艺术的深层普及。艺术理论家对文艺惠民的发展趋势也给予特别关注,认为这是艺术发展走向繁荣,提升人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文艺惠民不能追求表面形式和宣传效应,而应成为国家文艺发展决策的长期战略。事实证明,文艺界人民团体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发挥重要作用。
  在文艺惠民各项活动蓬勃开展之际,来自社会基层的大众文化也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社交平台等传播手段得到迅速发展。一时间,大批民间歌手、表演组合和普通百姓的才艺展示、文化创意不断涌现,展现出色彩纷呈、异常活跃的文化景观。作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文化潮流,这种来自基层的大众文化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但使艺术的创造和展示变得简易、迅捷,更为普通民众开辟了艺术创新、互动交流的有效渠道。2012年,国内在普通公众中颇具流行风范的《最炫民族风》、火爆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创造国产片票房奇迹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等诸多文艺热点,无不是大众文化引领文艺时尚的典型例证。这种源于基层的大众文化以其贴近民众的艺术特色和休闲时尚的文化创意,在各个文艺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推崇,反映着普通大众的文艺偏好和精神追求,对国家的文化决策和艺术家们的文化创意产生积极影响。一年来,影视节目、艺术展览、舞台表演、文艺讲堂主动适应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更把普通百姓关心的文化热点和社会诉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内容核心,创造出追随时代脉搏,反映大众心声的现实主义艺术精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总之,这种来自基层的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着文艺领域的传统格局,使文艺创作和表现充分融入民间,反映文化潮流和社会现实。它为普通大众争得了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促使传统文艺放低身价,克服偏见,切实地服务人民。

  六、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制度建设加快
  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国际同类行业相比起步很晚,却在近10年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尤其是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发展势头喜人。2012年,文化产业继续把影视艺术和视觉艺术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影视制作经营和艺术品交易扩大产业价值。与此同时,各地兴建的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都凭借着历史文化资源和文艺品牌,有力带动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全力打造文化与商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模式,涌现出大批专门从事文化市场经营管理的商业人才。在表演艺术领域,旨在维护和扩大职业艺人商业利益和事业发展的经纪人制度日趋成熟,改变着演艺人才的培养和生成模式。尽管2012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却依旧表现出明显活力。这一方面受到我国内部经济环境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同社会大众日益活跃的文化需求关系紧密,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它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开拓,使人们充分意识到文化产业在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文化制度与合理的产业规划。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在2012年先后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和《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文化政策和产业发展细则,这些对于落实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更对相关产业的合理开发和有序推进提供政策保障。此外,文化与商业部门还鼓励文化产业经营者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需要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和产业部门开展合作,积极推动我国的文化产品和产业资源融入国际市场,实现经济增长和艺术传播的双重收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各级政府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这一年文化产业成效显著,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有力推动了文化艺术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其显著标志在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前行,累计有6900多家事业单位核销,近30万人事业身份注销,由此推动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建立合格市场主体,使得中国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已具雏形,党政协调、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文化产业活力增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中国演艺市场主体的院团正在进入转制后适应市场发展的新阶段,与异军突起的大型民营演艺集团一道展示出艺术生产的新活力。据统计,2012年全国演出机构年营业收入前十名的都在1亿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杭州宋城旅游和第二名北京保利剧院营业收入均超5亿元,国家大剧院则以4.2亿元年营业收入位居第三,表明中国演艺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已具备充分资本。新成立的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拥有电影放映制作、舞台演艺、连锁文化娱乐、主题公园、报刊传媒、字画收藏等11家公司,涉及9个行业,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310亿元,预计2012年收入220亿元,在注册资本、资产、收入等方面都远超国内其他文化企业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该集团有望以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管理优势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引领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民营资本的大胆进入,是由于看好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的深厚潜力和开阔前景。由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的中国好声音栏目总标价高达10亿元,放大了电视节目和文化内容产品的价值。中小文化产业蕴藏的活力也不容低估,诸如海南三亚艺术团、云南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如活跃的细胞,维系区域的文化产业生态,活跃当地文化产业氛围。不同的文化企业正寻找不同的企业发展与腾飞路径:人民网力促文化与金融结合,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新闻网站,市值过百亿元;网龙公司着力让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出宝宝童书系列电子书、研发91学习工具;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集团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结合,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中领悟文化艺术的真谛。
  第三,一大批热爱艺术并精通艺术生产与营销之道的文化艺术企业家成长起来。在《光明日报》推选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中,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万捷在艺术图书出版和雅昌艺术网开发上成绩显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正刚在大型艺术演出的数字技术开发与应用上成绩斐然;星空华文传媒首席执行官兼上海灿星文化传播公司总裁田明在外国艺术节目的本土化领域做出成功的探索;山水文化公司董事长梅帅元以每年1台、累计11台山水实景演出的业绩成为艺术与文化旅游结合的企业典范;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光伟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有开拓;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康伟创造全年演出市场营业收入达1.64亿元的成绩,并在打造创意与人才集约及绿色产业方面迈出有力步伐。以上述风云人物为突出代表,一批位居改革前沿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正在艺术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影院公司,跃升为国际第一大院线,占有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一起海外并购,此举不仅仅代表万达集团的全球化文化市场布局,更成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继四年前在北京奥运会上绽放后,又为伦敦奥运会提供场馆设计可视化模拟、宣传推广数字影像制作、开幕式及所有仪式的数字内容等,在给全球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数字视觉产业的地位。
  第五,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及优化的有力保障。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11个重点行业: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政策扶持将有力地改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环境。随着文化部陆续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艺术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会进一步优化。同时,文化企业自身的主动行动也有助于发展环境的改善。盛大文学执起网络反盗版大旗,努力打击盗版网站,追踪到1.4万个盗版网站,促使20多个盗版网站关闭;与四家搜索公司签署版权保护协定,成立反盗版联盟;斥巨资开发版权保护系统,日夜甄别盗版信息。塑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文化企业才能迎来新的腾飞。

  七、推动文艺维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文化艺术的兴盛发展,如何切实保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多年以来,由于全社会对文艺创作、生产和消费的制度规范认识不清,加之文艺类法律维权的特殊性,艺术从业者的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对维护个人和群体权益的呼声日益加强,迫切希望建立和完善艺术发展保障体系。2012年3月,中国国家版权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一经公布,立刻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热议。人们在充分肯定国家对文化法制建设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对著作权法中的部分条文提出异议。以音乐界为例,4月12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和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关于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媒体通气会在京举行。学会领导、音乐人代表以及作为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的内地、港台乃至国际唱片公司近50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两个协会的主办方代表音乐界表达了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修改诉求。最终在各方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在7月发布的修订草案第二稿中,备受争议的第46条被删除,原有的录音制作有法定许可被恢复为作者专有权。这同时表明,对艺术权益的法律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工作还有待有关各方在深入沟通与协调中合作完成。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艺术品作为一种有形与无形兼具的文化资源,其著作权、出版权、使用权和生产销售等商业权利,都应得到法律的细致、明确的界定与保护。制定完善的文化权益法规,将对打击非法盗版等各种侵权行为,提升国际文化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对文艺法制建设恰如一个全新起点,正待从基础着手逐步引向深入。
  对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全社会尊重文化、倡导艺术的重要标志。而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职业道德的尊重与恪守,更为当代文艺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保证。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2012年3月,中国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并向全社会颁布了《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遵守以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以美术界为例,广大艺术家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进文化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艺术评价标准,定位和把握中国美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性质、功能、形态和发展诉求,弘扬中华艺术传统,借鉴国外优秀艺术成果,彰显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培育良好美术生态,践行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美术发展道路,提升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一年来,文艺界对艺术克隆、学术造假、恶意炒作、假唱假奏的抨击和整治力度显著提升,积极倡导真诚、求实、敬业、奉献的道德风尚。文艺创作的优劣同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准紧密相关。身处当今的社会环境,文艺工作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自我约束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艺术精品。文艺道德规范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秉持的精神品质,再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传达给广大受众,最终实现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与进步。

第三部分发展建议

  中国文艺在2012年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既让人们看到了一年来文艺建设的成绩和特点,也促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对突出问题和不足展开深入思考。目前,文艺发展面临的问题或难点主要是:一是艺术的思想文化品位亟待提升;二是中国传统文艺保护与传播力度不足;三是艺术创新能力缺乏,复制炒作现象严重;四是大众文艺领域存在低俗化现象;五是文化产业缺乏宏观调控;六是文艺维权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七是艺术批评品质欠缺;八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面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以便为今后文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建议一:进一步提升艺术的人文品格与思想深度。2012年,文艺界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下,艺术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切实提升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艺术创作不应片面追求时尚性和娱乐性,而是要凸显艺术对大众思想的启迪和引导价值,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经典。正因如此,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就艺术内容而言,应该适当调整宏大历史叙事和单一政治宣传的创作思路,积极鼓励对革命历史细节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现。许多革命历史事迹和政治观念在当代人心中趋向陌生和标签化,而艺术正可从细节入手再现历史真实,改变简单、固化的认知观念。社会现实生活应当成为艺术创作、表现的主角,充分发挥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剖析和批判价值,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艺术创作者需要更多地接触实际,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通过作品弘扬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在表现历史和现实题材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艺术表达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性。它能助艺术创作摆脱刻板、僵化的表现程式,使艺术作品变得视角独特、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增加艺术感染力。中国传统文艺作品蕴含的丰富哲思和人文精神可被当代艺术创作充分借鉴和采用。它不但会增加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含量,更能透过当代作品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和人文风采。艺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有效性,取决于作品的内在精神和表现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艺术精品,正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标。

  建议二: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保护文艺生存语境,推动中国文艺传播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传统文艺的精湛技艺和历史佳作唤起大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成为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文化名片。一时间,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文艺表演和艺术产品受到大众喜爱,跃升为彰显国家文化形象的文艺热点。然而,有一些作品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生硬、浮浅,效果不佳;一些作品在立意、选材方面存在简单复制和抄袭现象。与此同时,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存在着盲目迎合、追求表面的不良现象,不但引起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误读,甚至给文化交流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有鉴于此,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提升文艺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显得势在必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推介、发展创新需要建立在深入的学理研究基础上,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切实保护和努力复原传统文艺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当今社会对传统文艺的保护存在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文艺家采取更加稳妥而审慎的态度面对文艺保护和发展问题,遵循艺术发展的独立规则。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团体在国外组织举办了多次中国艺术精品展和传统表演艺术交流活动,受到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人们从承载着人文精神的艺术珍品和原汁原味的传统表演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魅力,从而对它充满尊敬。这些展览、表演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只有本着积极态度对待传统文艺的保护和传播,才能真正达到展示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目的。此外,传统文艺对外交流还必须切实考虑国外文化环境和接受习惯,进而妥善规划相应的推介策略和方法。为了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国际社会广泛接纳,必须借鉴国际通行的文艺传播经验,避免由制度规则引起的误解和矛盾。

  建议三:鼓励新兴艺术发展,营造宽松创作环境,提高艺术创新能力。2012年,中国文艺界各领域艺术家普遍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代艺术创新能力的匮乏。尽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文化选择自由多元,但是艺术原创力不足却极大制约着文化发展的脚步。相对于发达国家日新月异的艺术创意和文化产品,当代中国的艺术创新能力却显得比较薄弱。一个国家的艺术创造水平深刻反映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活力。我国艺术原创力的不足,需要社会不同行业的协调配合方能逐步提升。第一,采取措施鼓励新兴艺术发展。对投入文艺创新的个人和群体应给予思想及政策的关怀、支持和帮助。艺术创造是一种充满风险和艰辛的孤独旅程。它要求艺术家捕捉灵感全身心投入,更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影响才能促成。新兴艺术在诞生之初往往受大众误解和歧视,然而文艺的全新探索就是一次拓荒过程。对新兴艺术应该抱有宽容、理解的态度和长远的文化眼光,减少艺术家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第二,营造有利于艺术原创力提升的宽松的创作环境。艺术创造对文化环境提出的核心要求就是给予艺术家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自由空间,尽量减少对艺术创造的硬性规划和限制。艺术创作不同于科学研究,不能以科研规划和成果指标加以衡量和评估。除了获得艺术创作必须的自由空间之外,整个社会还应为艺术家营造优质的文化氛围,使其随时能够获取艺术信息,掌握国际文艺潮流,并对科学、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产生兴趣,由此获得艺术创造所需的灵感契机和丰富学识。艺术家并非熟谙技艺的工匠,而更像是勇于探索新知的思想者。艺术家群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同时也为文艺创新提供持久的人才保证。第三,完善国家现有文化政策,助推艺术原创力的提升。目前,针对艺术创造的政策扶持力度还很不够。以往不适合艺术创新发展的政策条文还有待调整和改变,以期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观愿景相符合。

  建议四:把握正确文艺导向,强化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抵制低俗之风。2012年,中国的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突出热点。社会基层群众的文化诉求通过艺术手段加以传达,丰富和改变着当代中国文艺的内容与格局。与此同时,由国家倡导的文艺惠民政策与实践活动,更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服务的对象,在文艺创作、表演和交流中努力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进一步丰富人民的艺术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对大众文艺的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导致一些乏味、低俗的艺术表演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迅速传播,满足着部分受众的庸俗审美趣味,对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文艺工作者们需要在新时期增强文化责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等三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自觉抵制低俗之风,为人民群众创造一片风清气正、高雅和谐的文艺天地,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2012年初,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在全国执行,对广播电视节目中过度娱乐化和低俗问题加以整治,收到良好效果。此外,文艺工作者在反对和抵制文艺低俗现象的同时,还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提升大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创造和传播健康向上的娱乐休闲文化。对于大众文化艺术素养的培育,可以从文艺鉴赏的角度对艺术知识加以普及,更要鼓励大众亲身参与和体验艺术创作和表演过程,使人们切实产生对艺术的兴趣。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普及应该充分照顾不同年龄受众的文艺需求,掌握他们的审美偏好和接受特点,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提供艺术教育服务,提高他们的文艺素养。与此同时,文化艺术对大众身心健康的影响与调节,应该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充分重视。艺术心理学、艺术治疗和艺术养生等新兴学科与活动的发展,对于调整大众心态,改变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推广优秀艺术文化,抵制低俗文化现象,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担的文化责任。中国文联开展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刚刚起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在普及文艺知识、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建议五: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开拓多元市场空间,培育良性产业发展机制。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表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深刻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扶植力度。作为当代中国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肩负着重要责任,对于它的积极推进和开拓创新必将促进国家文化实力的全面提升。纵观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艺术产能低下、市场空间狭窄单一等问题。许多地区建立的文化产业园区由于规划问题,无法为当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园区建设发展瞄准政绩形象和其他产业利益,文化产业名不副实的情况大量存在。为了解决文化产业面临的困难,提振产业发展信心,首先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开拓多元市场空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基本集中于艺术品交易和影视、动画制作方面,尚处于布局单一的浅层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文化产业需要针对国内文艺需求,在表演艺术和文艺服务方面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文化产业发展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而应本着集约态度在实际经营中不断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切实扩大文化产业再投资,避免将产业收益挪为他用,破坏或阻断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快制定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培育良性产业发展机制。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对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并根据相应管理制度规范和监督艺术生产,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良性的文艺发展环境和相对成熟的文化市场。这就要求其他行业领域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与文化产业加强合作与对接,形成更为广泛的文化产业利益格局,扩大文化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部门应适度降低对文化产业的行政干预,避免有违市场发展规律的规划命令。广大文艺工作者则应在艺术实践中树立产业意识,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投入智慧,献计献策。

  建议六:加强文艺界同立法执法部门沟通合作,完善文艺维权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2012年,中国文艺界对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捍卫和争取成为突出的文化热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引起的争议充分说明,现有的文化权益保护法规同文艺界的实际诉求并不匹配,相关法律的制定存在保守、武断等问题,艺术家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妥善维护。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艺维权法律法规,国家应当专门加强文艺界同立法执法部门的沟通合作,根据不同艺术领域权益保护的特殊要求,共同完成对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文艺工作者需要提升个体与群体的法律维权意识,对于社会既有的侵权行为和不合理规定要针锋相对予以谴责和反对,切实维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免受伤害。文艺界关注的侵权热点集中在艺术品盗版、非法交易,以及著作权被非法盗用侵占等行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艺术创新和文化生产,对文化形象造成极大危害。对艺术家权益的法律保护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悬殊差距,需要在短时期内迅速弥补和提升,方能追赶当今文艺发展变革的步伐。人民群众也需在国家政府的教育引导下,树立对艺术创意和著作权益的维护和尊重,共同构建道德、诚信的文化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国家需要加大力度治理文化市场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对于以往存在的不合理法律法规予以修订,真正实现对艺术家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在中国文艺日益走向国际的今天,先进国家的艺术家权益保障体系也可为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提供经验参照,促使中国尽早建设成为尊重艺术、重视文化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同时,民间文艺法律法规建设速度不能满足民间文艺保护工作的紧迫性需求,如针对民间文艺权益保护、非遗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建议国家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遵照《非遗法》继续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大力加强监督检查、传承传播、发展创新等专项法律法规的制定,保护民间文艺不同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民间文艺发展与繁荣。

  建议七:提高文艺批评公信力,坚持评论独立品格,构建科学文艺评价体系。文艺批评是文艺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针对文艺创作实践活动,又与文艺理论研究紧密相关。长期以来,文艺批评并未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这个问题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批评能力不足,批评水平不高,批评公信力不强。一些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者长期脱离当代文艺发展实践,不能对当前的文艺现象发表有针对性的批评见解,使批评显得有些空洞。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缺乏专业训练,文艺理论素养不足。他们的评论大多流于感性,难以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做出专业化批评。职业艺术家对他们的批评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忽略态度,导致评论工作者只能自说自话,对文艺创作生产不能起到正确引导作用。文艺批评遭受冷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评论独立品格的缺失。文艺评论的独立品格不仅体现于文章的独特观点与文风,更体现于批评家不受外在因素制约的独立品行。目前,文艺批评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批评的广告化、市场化、人情化比较突出,不能真正体现批评家对艺术实践的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缺乏批评的公信力,也就不能体现批评的价值和作用。为了保持文艺批评的独立品格,全社会需要给予评论者充分的尊重和独立自主的话语空间。文艺批评工作者要自觉提高文艺理论素养,同时,要严格自律,以真诚、客观、中肯的态度对文艺实践开展实事求是的评价,避免批评观点受到外在因素的左右和制约。文艺批评的独立性决定其自身也是一门科学,同其他艺术创造居于平等地位。构建科学的文艺评价与评奖体系,对于促进文艺批评及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坚持历史和美学的原则,对各领域的艺术活动和创作成果进行动态观察和评价,并对艺术受众的评价意见进行搜集归纳,体现于文艺批评实践之中。二是职业艺术家需从高质量评论中获得切实的意见反馈,从而为自身的艺术实践提供必要参照,真正发挥文艺批评对创作生产的引导作用。三是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需要高质量的文艺评论指导和引领,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美丑的能力和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文艺评论人才,对于文艺批评的水平提升具有决定意义。文艺实践和文艺批评恰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面,共同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加强文艺理论评论阵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比如,成立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家协会、设立文艺评论活动基金等等,为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可靠保障。

  建议八:改变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普及艺术教育,倡导艺术融入生活。艺术人才培养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长期以来,艺术人才培养的重点集中在专业方面,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尖端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许多学生从小开始接受系统而严格的艺术训练,经过多年教育最终成为国家的艺术栋梁。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哺育精英,却将针对大众的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搁置一旁。另一方面,由于艺术专业学生从小主攻艺术技能,文化课学习普遍薄弱,知识结构不均衡。单打一的专业艺术培养模式带来教育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保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强调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并举发展。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艺术生活需求,一批知名艺术家、教育家率先投入到艺术普及工作中,为广大业余爱好者传授艺术技能和文艺常识。许多艺术院校和综合培训机构纷纷开展业余艺术教育教学,掀起普及艺术教育的热潮。目前,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人民接受艺术教育基数不断增大,人民艺术素养稳步提升。多年的发展转变使人们意识到,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采取多样化、多渠道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的深度普及不但丰富了全民的文化生活,还为专业艺术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大空间。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再为了培育精英、树立样板,而是让每个公民获得学习艺术、热爱艺术的平等权利。为此,艺术院校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变培养模式,变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培育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文艺专业人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艺发展需求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服务。同时,要积极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业余艺术教育,让艺术充分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使人们从中获得休闲与释放、激励与鼓舞。通过艺术教育和普及,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真正实现艺术对人民思想、行为的启发和引导。

  (《2012年中国艺术发展概观》由中国文联委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课题组撰写,本文写作吸收了11个艺术门类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