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化节目不应成为少数人的沙龙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晓娟 时间:2013年04月28日 字体:

  
  竞歌比舞热潮还未退去,明星跨界跳水就已夺目亮相,随着电视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加速,荧屏上娱乐节目的数量和类型成倍增长。然而一边是琳琅满目的娱乐节目让观众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另一边却是文化节目逐年递减、资源短缺,诸如《读书》《开坛》《子午书简》等众多优秀文化节目早已成为少数观众的沙龙,铺天盖地的娱乐节目大有兼并文化节目之势。
  究其原因,无非是在制播分离体制的发酵下,各大电视台的收视竞争不断加剧,娱乐节目既能满足观众的兴趣,又能创造不菲的广告收入,因而各大卫视都把娱乐节目奉为掌上明珠。在受众本位意识的诱导下,越来越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性节目吞噬了收视冷淡的文化节目。例如大家熟知的《鲁豫有约》开办之初,作为一档高端访谈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从知识渊博的主持人到精准的思想定位,都成为谈话节目的优秀典范。但是笔者觉得,近几年该节目正逐渐走向娱乐化和媚俗化,比如节目组邀请大量的明星艺人做客现场,主持人偏重挖掘嘉宾的生活和情感隐私,对某些花边新闻喋喋不休,从内容上来看更像一档娱乐访谈节目,笔者认为这与最初的节目定位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早已相去甚远。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就这样被市场化浪潮兼并了。此类例子不在少数。
  应该说,开放的媒体环境对于我国电视节目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一方面能够促进电视节目的与时俱进和优胜劣汰,让优秀的节目面向市场竞争,及时吸收新鲜的血液,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糟粕之气侵蚀我国优秀节目的精气神,因为一个国家的媒体环境过多地被娱乐、消费文化充斥,就很难在文化高度和软实力方面有所提升,那么距离文化强国、文化兴邦的宏伟愿景则更加遥远。由此可见,优质厚重的文化节目对于国民素养的提升以及文化氛围的熏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提升文化节目的数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应当进入电视媒体人的日程,更应纳入国家文化政策的轨道之中。
  其实,当下观众对文化节目仍有非常高的渴求,只不过由于工作、生活的流动性以及收视的局限性,很多人无法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固定节目。这就要求文化节目必须在传播方式上适时革新,不能固步自封。笔者认为,文化节目必须在内容质量和形式创新上下大力气。首先要将节目做成一种品牌文化,即塑造节目之魂。通过挖掘和培养高素质的主持人队伍,建立固定的收视群体和稳固的类型定位,让品牌意识成为节目与观众互信互利的情感纽带。其次,文化节目还需紧跟时代脉搏。制作者要适时为节目注入新鲜的内容和观念,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辐射力。比如,《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节目相继开通微博互动及微博播报平台,让自媒体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巧妙地弥合了电视媒体的收视局限。
  媒体人还需自觉控制娱乐节目数量,多些文化少些娱乐,以艺术使命对观众未来负责,以文化担当为社会价值导航。只有电视媒体的集体审美水准达到一定高度,国民的文化素养才能有更大提升,毕竟文化节目不只是少数人的沙龙。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