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评文学批评的出路:要针对作品,不要信口雌黄
上个世纪90年代商业大潮的兴起,文学批评便有些沉沦,批评的不断缺席让人感觉到文学批评风光不再,文学批评在进入新世纪里将如何面对自身,面对挑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先锋派作家和评论家曾经宣告过文学(小说)的死亡。世纪交替之际,又有一些文化人预言,21世纪将小说不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小说不在、文学不在,批评又何处藏身?批评又如何寻找自身的合法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与犹豫,他们不再自以为手握真理,把持着文学作品的生杀大权。
但我们不能否认批评家自身的危机,譬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力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往往捕风捉影地写作应景式文字,肆意吹捧或盲目唱和,难得有一针见血的批评。
目前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西方理论的移植,诸如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轮番对本土的文学作品进行轰炸,传统的体悟式批评已凤毛麟角矣。
当下的文学批评开始出现了一些亮点,其中之一便是骂派批评的再度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上曾经涌现出一批青年批评家,对某些作家的
艺术实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当时的《文汇报》在头版显著位置配言论进行了报道,认为是:给文坛吹来一股鲜活的批评之风。此次骂派批评的再度兴起,
与上一次无功利出发点,有了很大的不同,商业化操作的手法让骂派批评显得底气不足。上海的文学批评家吴亮曾经说过:作为批评家,应当义不容辞地指出
次品、废品和赝品,免使它们混淆人们耳目,也为后来的文学史学的研究减少若干多余的材料。当然,这项工作是艰巨而严谨的,不能信口雌黄,指鹿为马。而商
业化的骂派批评恰好存在着: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种种缺陷。可能我们无法对他们进行苛刻的指责,商业大潮犹如万马奔腾,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文学
批评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犹如一把野火,烧去一切伪装的神圣和假模假样的陈词滥调。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写作,一种能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的写作。
看来文学批评的存在,首先是要针对作品,在平实的表达中说出我们的真实体会。批评的方法可以强调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同样也可以移植西方的文化
理论,只要是言之有物。批评的态度可以有着骂派批评的一针见血,也可以偏激一些,但不要信口雌黄,指鹿为马;同样也可以和风细雨式的鉴赏解析,也可以
赞美,但不要吹捧与拔高。在一个隐喻与诗性不断消亡的时代,在一个越来越世俗化的时代,文学批评能否再次承担对世界的意义追问?经典死亡后的文学是否从此必须向每一个时代的丑态献媚?向每一种物质给定性屈膝?如何解决文艺在当代工业文明中的困境?这一切都展示着文学批评的可能性空间。
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化的,简单武断的文学批评又如何能够反映出文学作品的真实面貌?文学在新世纪里并没有消亡,而且还产生了新生事物:网络文学。那么文学批评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消亡。亮出批评吧,让美丑、善恶、真伪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让批评成为一个自足的意义本体。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