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电影初具竞技实力(文化脉动)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阳 时间:2013年07月11日 字体:

  
  毫不夸张地说,2013年上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在一轮又一轮国产影片制造的高票房和话题效应中走过来的。它的迅速成长,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也体现在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创造的新纪录上。
  如果说2013年第一季度国产影片取得的好成绩还不足以让业界抱有坚定的信心,第二季度结束时,国产影片在整个上半年的表现则足以让行业内外对这种良性的发展态势更加笃信。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大佬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写世界电影发展的格局。
  虽然中国电影的实力距离与好莱坞抗衡的水平还有很远,但令人欣喜的是,它已经在世界电影的格局中初步具备了竞技实力。

  国产影片成为维持影市热度的主角
  国产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3月21日上映几天后,电影市场上迅速跟进的是好莱坞大片《巨人捕手杰克》。令鼎鼎大名的美国华纳影业不敢相信的是,这部由他们重金打造的魔幻大片在中国市场上的票房表现却始终逊于《北京遇上西雅图》。但在对中国市场观众上座率进行调研后,他们终于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北京遇上西雅图》最终以5.18亿元的票房胜出《巨人捕手杰克》不足1亿元的票房,这就是最真实最客观的中国电影市场现状。
  《北京遇上西雅图》与《巨人捕手杰克》的对决并不是上半年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同台对擂的个案。在整个2013年上半年,每个月都有至少一部国产影片与一部或多部进口大片在同一时段短兵相接,而较量的结果往往是国产影片在票房表现上与进口影片呈现出相持状态甚至胜出对方,如1月的《一代宗师》与《007:大破天幕危机》,2月的《西游降魔篇》与《侠探杰克》、《霍比特人:意外之旅》,3月的《厨子戏子痞子》与《魔境仙踪》,4月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疯狂原始人》,5月的《中国合伙人》与《遗落战境》、《星际迷航:暗黑无界》,6月的《小时代》与《超人:钢铁之躯》等。
  观察整个2013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不难发现,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超过了62%,放映场次和观影人次所占比例则分别达到了62%和65%,均为近年来同期最高纪录。与此同时,高票房影片也在数量分布上呈现出全新格局,上半年票房过亿的28部影片中,国产影片占据了其中的16席。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在2013年上半年出现了重要拐点,国产影片的市场地位明显提升。这个转变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大规模影院建设带来的市场扩容,另一方面则主要取决于国产影片质量的显著提高。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电影已经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竞技实力。在与美国电影的较量中,虽然它还远远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抗衡能力,但起码它已经可以与全世界电影工业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好莱坞影片站在同一跑道上,这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电影产业评论人陈洪伟说。
  数据之外,同样能说明问题的是,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脉搏的跳动完全取决于国产影片。上半年整个电影市场的热度是靠国产影片来维持的,就好像一个月如果没有一部具有话题效应的国产影片,电影市场就撑不起来了,而这个市场的主角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进口影片担当的。陈洪伟说。
  但是,目前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影片的较量中,主要走的还是差异化路线,靠的是与好莱坞高工业规格、高科技水准的大片类型迥异的生活片、青春片。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影要真正和好莱坞形成抗衡,还需要在提升创意系统和工业规格上付出巨大努力。

  观众中心制时代拉开序幕
  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最具争议的影片出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的尾声6月27日,国产影片《小时代》上映,影片差强人意的艺术质量与它势如破竹的票房表现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时候,高喊胜利或高呼完蛋都是不理智的。在中国电影与观众的默契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面对任何一部取得市场成功的影片,冷静地分析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才是对产业和市场负责的态度。《小时代》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观众和市场需求的尊重,这也是所有上半年取得市场成功的国产影片呈现出的共性。电影产业评论人王义之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在上半年取得较好票房的影片,虽然在内容质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但就电影项目的运作方式而言,它们都具备了一些共同特征不仅在内容上选择了与当下生活接地气的题材,也在讲述方式上使用了当前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电影观众更乐于接受的表达。与此同时,不少影片的营销经费投入也明显加大,具有市场针对性的新型营销方式不断出现。这些从创作到营销的新气象,有效地调动了市场的消费热情,使这批影片在获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话题效应。
  从这些影片的市场反馈中可以发现,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正在成长起来,他们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最重要的消费者。只有电影从业者将这个新的群体当成自己未来创作的主要对象,才能进一步夯实中国电影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市场份额,整个产业才有持续发展下去的可能。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认为,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国产商业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拓,为更多题材和类型的国产影片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今年以来,一批中等成本、现实题材的电影正在带动中国电影的又一次产业升级。这次升级的关键就在于电影从业者是否将观众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去尊重和研究。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这是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伦理。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义之将2013年上半年命名为国产电影观众中心制的发端。
  过去许多导演在创作时都过分强调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意愿,但从上半年上映的国产影片来看,尊重观众和市场正在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这些影片的创作者对观众的消费心态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他们的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也就自然更近了。王义之说。

  在试错中探索中国电影的边界
  但必须正视的是,部分国产影片在内容质量上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这使一些人对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整体健康状况产生了质疑。在上半年上映的影片中,6月上映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和《小时代》尤其受到诟病,以至于有人尖锐地指出:上半年前5个月成绩喜人的中国电影,在6月就被几部烂片打回了原形。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喜忧参半、好坏同行的。中国电影的产量与需求正处于一个新的高速增长阶段,细分市场开始逐渐成熟,此时所有在类型结构上进行模仿和创新的电影,只要有足够的投资,都会得到消费者的追捧。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烂片,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产业和市场总体的良好态势。积极地看,这些烂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中不断‘试错’的过程,它们现在的缺陷或许将会成为中国电影未来创作的边界。王义之说。
  王义之所说的这一轮产量与需求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电影院建设在三、四线城市的全面铺开。
  电影产业评论人牛琳涛在对全国398个城市2013年一季度的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增速较前几年已经明显趋缓,而三、四线城市的增速则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四线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王义之也在比较上半年几部高票房国产影片及与其同期上映的进口片观众上座率后发现,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境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进口大片在一、二线城市的上座率和票房收入高于国产影片,而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中国电影市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分布和发展不均的态势。在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电影市场,观众审美需求的差异性也反映在不同影片的票房分布上。这种审美上的差异是阅片经验、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张文伯认为,经过中外大片多年的培养和熏陶,一、二线城市观众较三、四线城市观众拥有了更为丰富的阅片经验,这使他们对电影的内容品质和工业规格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兴市场的观众则似乎对大明星和大场面关注更多,这就为一些内容品质不高的影片大卖提供了暂时的缝隙,也使得一些从业者的侥幸心理得以滋长。
  但是,带着内容品质的硬伤博得高票房,终究只是权宜之计。随着新兴市场观众阅片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对影片质量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诉求也会进一步升级。从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来看,高内容品质、高工业规格的影片无疑是任何一个国家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从长远来看,中国电影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影片质量。谁也不知道观众口味的转折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张文伯说。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