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批评家要有关注现实的热情与自觉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黄尚恩 时间:2013年11月22日 字体:

  
  如何切实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是作家、评论家们一直都在关注的问题。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评论家(以青年评论家为主)围绕新视野中的当代文艺批评、文艺前沿与未来生长点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文艺批评是针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言说,但在选择切入评论的角度时,必须呼应现实社会存在的命题,让文艺批评与现实生活发生共振。
  呼应、反映现实生活,一般是我们对作家创作提出的一种期望。将这种期望带到文艺批评当中,其必要性和意义何在?评论家陈福民谈到,他参加一些杂志的论文评奖或者一些高校的研究课题评审时,看到很多文章都是在重复论述一些死知识。这些一般知识的重复轮回,耗费了无数青年宝贵的时间和生命。这些文章与现实社会没有任何关联,跟批评者的主体情怀也关系不大。读者读了,也许会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却没有什么用。这样的情况,就迫使评论家真正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一种问题意识,让自己的文章与当下中国的复杂现实相契合。或者可以说,批评的有效性是从问题的有效性开始的。
  谈到文艺批评该如何与社会现实更紧密地结合,有些与会者提出,评论家不应该就文学来谈文学,应该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对作品进行分析。青年评论家霍炬谈到,要把握中国复杂的现实,评论家要抛弃那种狭隘的文艺概念,不仅要关注文学,还要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成果。社会的发展会导致众多领域出现一些共通性的表现,只有尽可能都把握好了,我们才可能更好地讲述中国的经验。青年评论家何吉贤也认为,如果将我们的视野仅仅限于文艺领域,是很难做出有效的文艺批评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文艺、放弃对作品的细读,而是说我们要积极参与整个社会的一些讨论,特别是要让文艺批评重新参与到整个思想界的讨论当中。这需要作家的努力创作和评论家的积极参与。
  很多与会者谈到,当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现在文艺作品所表征出的问题,原有的理论框架已经分析不了。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如果评论家按照原有的阐释框架对作品进行分析,这个批评肯定是失效的。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对于这个问题,评论家张颐武说,在上世纪80年代,批评者学了一些新的理论,就直接可以拿来对作品进行分析。但现在,面对新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我们只能去创建一种超越传统的理论框架。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学习西方的一系列理论,可以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中寻找资源。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现实,寻找适合当下现实的批评声音。
  这样看来,努力把握现实状况和寻找新的理论框架就变成了应该并行的两件事。与会者谈到,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这二者都应该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来完成。评论家们必须思考,作家创作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它和评论者自身通过多个维度获得的对现实的认知有何异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摸索出适合现实、契合作品的批评话语。但这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评论家邵燕君谈到,她指导的一些硕士生对网络文学、大众文化非常熟悉,但他们可能找不到现成的理论资源进行分析。要让他们一下子就把握好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又要整合一套新的理论,这是不大可能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学术地将感悟写出来,我们能够给予支持并发表,那么这会有助于年轻的评论者涌现出来。
  要获得崭新的理论框架,需要评论家对中国现实和创作情况都具有清晰的判断。评论家该如何获得这种判断,判断的立足点来自哪里?对此,评论家刘复生提出,评论家对社会生活要有一种远景,才能对当下的生活进行判断。在他看来,支持文学写作的深层动力之一是作家所崇尚的某种社会理想。所谓社会理想,简单地说就是对何为好生活的判断,就是一种远景。有了远景,评论家才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总体评价,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评论家才能找到适合时代的文学形式以及讲述现实的方法。所谓阐释中国的焦虑,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远景、没有总体化,以至于找不到讲述中国故事的角度和方法。因此,我们要重新再出发,重新建立一个尽管微弱但仍会有力量的一种远景。
  刘复生提出关于远景的观点,得到与会评论家的积极回应。有与会者认为,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和文学现状,想要提炼出一个远景,难度实在太大。而且,用远景来观察当下,是一种武断的做法,它会淹没当下的复杂性。但是,如同大家都热衷于建构一种新的批评话语体系一样,更多的与会者也认同这种关于远景的说法。很多人还谈到,远景不应当是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而应是一种有实现可能性的美好期盼。远景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它应该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然而,随着与会者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到底是先有远景才能对现实进行清晰判断,还是先对现实有完整认知,才能建构所谓的远景,似乎就变成了一个无解的悖论。
  在本届论坛上,与会的评论家们还结合许多文艺作品分析了青春叙事的问题,并对当前颇受关注的非虚构写作进行了讨论。
  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为青年评论家的发展提供平台。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