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2013年报告文学:在韬光蓄力中寻求突破
2013年的中国,是一个在韬光养晦中蓄力、在调整整顿中前行的阶段。这一年的报告文学同样在蕴蓄力量,努力在题材、内容、人物、样式、结构、语言、观念等各方面寻求创新、开拓,为这种特殊文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呼应时代,奏响强音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敏感神经,当今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当然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是每个个体事业成功、人生出彩的梦想。王宏甲、刘建的《农民一户中国农民的百年历史》通过描写广东湛江茂德公家族寻常而曲折的发家奋斗历程,折射出中华民族几代人孜孜憧憬并逐步实现的小康梦想。何建明继续自己对改革开放重大题材的书写,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江边中国》通过对长江边一个小村庄江苏永联村数十年翻天覆地变革进程的书写,揭示了中国梦、小康梦在实干得力的改革带头人的引领下变成现实的过程。他的短篇报告文学《让大海告诉你》反映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改革巨变,《心声》则表现改革在全面蹚进深水区之后,人们的热切心愿与期待。李玲修的《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试图通过全面记录蔡振华与中国乒乓球紧密关联的生涯,揭示作为乒乓大国和强国的中国运动员如何为了祖国荣誉和人民信任而戮力奋战的场景,从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视角来表现中国梦的实现与辉煌。纪红建的《冠军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国梦》则反映了湘中安化这样一个贫困县如何在体育事业方面孜孜以求,培育出龚智超等一批全国和世界冠军的故事。
在反映新鲜事物和事件方面,一合、薛景辰的《红脸中国审计在行动》与蒋巍的《审计之剑》都是关于近年来审计风暴形象描述的文本。与当年的《黑脸》相呼应,一合和薛景辰合作推出《红脸》聚焦国家财政、金融、经济命脉的守护者审计干部,将他们视为与关公一样忠诚守职的典型。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一书,突出表现了大学生从军实际上是一种青春的选择,一种命运的抉择。陈新的《探海蛟龙》描述近年来中国深潜工程的巨大进展,为读者了解我国蛟龙号及海洋深潜这些尖端科技打开了一扇窗户。蒋巍的《中国能源的秘密武器神华集团煤制油揭秘》为读者揭开了煤制油这一新事物的神秘面纱,并将其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之一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对时代先锋或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规内容与主题。在描写沈飞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生平事迹方面,有黄传会的长篇纪实《国家的儿子》、李春雷的短篇纪实《我的中国梦》和周建新的《最后的战场罗阳在辽宁舰的日子》等。黄传会通过切实深入的采访,以大量感人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罗阳;李春雷则从中国梦的角度切入,重在揭示罗阳、航母演练与海军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联,用剪影式的镜头聚焦罗阳生前身后的闪光时刻。《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为北川县因故英年殉职的副县长兰辉动情地写下了《一枚铺路的石子》,广受好评,彰显了新闻记者在采写报告文学方面的优长。卞毓方的纪实作品《寻找大师》记述了自己与海内外众多文化大师级人物的接触交往,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提出了在这个百业待兴的文化大发展年代中,呼唤大师、寻找大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郝敬堂的《芳草地》则以北京朝外社区志愿者作为描写对象,将他们视为都市中可贵的芳草地进行热情的倡扬。
民生报告与社会问题纪实
中国报告文学历来具有关注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2013年的报告文学中,民生报告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纪实,依旧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
本年度的水利报告格外引人注目。陈启文独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大运河等7大水系作为书写的对象,亲临现场踏访,写出了洋洋60余万字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深刻反思当下中国水枯竭、水污染等水资源危机,对保持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重警示。秦岭专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写出了《水之殇》《在水一方》。裔兆宏是近年来创作势头强劲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近期接连推出《中国志愿者》《国家情怀》《美丽中国样本》,3部长篇报告文学分别聚焦志愿者群体、援疆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既有对普通人群体的关注与描写,更有对国家行动、国家决策、国家工程的反映和描述。靳怀春深入发掘三门峡水利枢纽前世今生历史的《悲壮三门峡》,试图对历史的功过是非进行个人化的评点与反思。丁春的《博斯腾湖源流》关注新疆腹地河流与生态资源,揭示了生态与人的密切关系及保护好脆弱生态系统的紧迫性。
食品安全长期以来都是报告文学关注的热点。赵德发的长篇纪实处女作《白老虎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全面回顾和讲述了大蒜事件经过、反映大蒜行业实情、刻画与其相关当事人形象,内容丰富而生动。作家深入反思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世道人心出了什么问题。吴恒的《舌尖上的安全》则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一一梳理,对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逐一解剖,颇具现实针对性。咏慷的《中国殡葬报告》题材独特,反映了殡葬行业的种种乱象,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丁燕的《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和《工厂女孩》以自己在广东东莞200天的工厂生活为依凭,通过深切描写南方工厂里这些80后、90后女孩的青春、爱情和梦想,表现她们艰难却不肯屈服的生存状态,打开底层生活的某些真相,是转型社会一个鲜活报告文本,也是解读工业化进程的生动读本。王伟举的《转型中国:东莞进行时》则是一份中国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的调查报告,他不回避东莞在高速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或存在着的种种恶谥和各种社会问题,不回避这座城市的阴暗面,亦是对当下社会转型的分析与反思。
涂俏的《大陆孕妇赴港生子纪实》揭开了赴港生子复杂的利益链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生动好读。贺小晴的《艰难重生路汶川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纪实》反映了2008年大地震后,丧子家庭如何从废墟上站起来,重新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开始新生活的艰难路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刘广雄、李海啸的《闯海记》是关于我国开发南海历史特别是南海渔业发展历史的弥足珍贵的文本。作者从描写解放海南岛起笔,一直写到2012年我国成立三沙市,加强对南海主权的管辖,贯穿起我国南海海域纷纭复杂的外交、军事事件,从而赋予了作品庞杂而丰富的内涵。
在教育、法制等题材方面,王敬东的《囚犯的救赎》首次揭开当前法院审理审判过程中依旧存在的大量冤假错案,采用的揭秘曝光式的叙事。通过对那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反思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的迫切性。向思宇的《中国代课教师》则为数十万曾经无私奉献的代课教师立传代言,为那些为民族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发声,体现出作者可贵的社会责任担当。
历史纪实与往事钩沉
历史题材作品在报告文学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最易受读者欢迎和拥趸的一种题材。历史纪实和传记作品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文献、史志、认识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本年度出现了一批与毛泽东有关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余艳的《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通过披露杨开慧当年的日记手稿,考证她与毛泽东的爱情历程,内容真实可信,人物炽热的情感力透纸背,很好地补白了一段史实。丁晓平的《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和梁衡的《毛泽东怎样写文章》则分别从毛泽东与乡亲、亲人们的亲切交往及其如何撰写各类文章两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一代伟人深广丰厚的内心世界,令人看到了伟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卜谷《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的主人公是一位至今健在、已经102岁的女红军。她独自为毛泽覃守灵77年,最终挖开坟冢却是一座空墓,这使她的经历更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马娜的《滴血的乳汁》从苏区奶妈切入,描写了那些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红军后代的平凡女性,揭示敌人的凶残、狠毒与奶妈们的温柔、大爱,在硬与软的鲜明对比中歌颂了无私无畏的母性。裔兆宏的《历史的选择:张闻天在延安》则是关于延安时期的红色文本,对革命领袖与革命事业关系的描述真切可信。
在历史题材创作上,作家们特别重视新视角和新思考,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鲜明的历史理性色彩。薛媛媛的《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追本溯源,还原历史真实,是对共和国橡胶开发史和经济发展史的一段补白。张雅文《百年钟声香港启示录》生动地回顾了香港被英国侵占直至顺利回归155年的历史,以历史的关节点为线索,连接起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对香港社会存在的五光十色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可观的反映和思考。纪红建的《人民的记忆华国锋的湖南情缘》则对被遮蔽或妖魔化的历史进行了一次重新书写,从领袖与百姓关系的视角还原了一位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相信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杨文学的《叩拜沂蒙》、纪红建的《沿着雷锋的足迹》都有重新审视历史、审视历史人物的意味和价值,亦是对革命传统、高尚精神及人格的一种弘扬与倡导。
革命历史题材之外,其他历史题材也备受报告文学作家的关注。叶广芩的《张家大哥》是对陕商历史的追访与记述,作者以田野调查式的深入采访,试图复原陕商群体的历史面目。张培忠的《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用历史理性的笔触,从海权战略的角度入手,重新梳理和书写了郑芝龙与郑成功的海上历史,对于我国今天的海洋战略、海上维权等都有鲜明的借鉴与启示意义。阿来的非虚构纪实作品《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通过对甘孜州一个叫瞻对的小村落居民生存的描写和对藏民与政府当局关系的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康巴地区200年传奇般的历史,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作家的笔墨老到娴熟,为非虚构创作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林那北的《宣传队》则通过叙写亲身经历与感受,对过去长期存在的宣传队这一独特的社会事物进行个人化的描写,为历史留下了一段印记。李青松的短篇纪实《牙香街》用散文化的笔触,描述了东莞这座因莞香而得名的城市与香料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东莞城市发展的新成就。
私叙事与人物传记
传记方面,本年度最突出的新现象是出现了很多私叙事个人或家族叙事类作品。
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讲述爱人史铁生远去之后,自己寂寥孤独却又丰沛充盈的内心。让‘死’活下去,就是要让死不再成为阴阳阻隔、天人两界的分水岭,就是要跨越生死,搭建起生者与亡者心灵对话的桥梁,这种决绝的坚忍与努力,令人感佩。周国忠的《弟弟最后的日子》也是一部与亡灵的对话书,是作者直面死亡的思索。弟弟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之后,一家人戮力同心,共同挽救弟弟的生命。那是一次无望的宿命式拯救,其中既有弟弟自我的救赎,也有哥哥、嫂子、妻子和母亲、女儿通过亲情的纽带、借助传统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力量对弟弟不舍弃不放弃的挽救。一家人面对死亡即将来临时所表现出的淡定、从容、同舟共济,尤其令人动容。
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于当年的人、事和各种事物的生动描述,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鲜明烙印。温立三的《怀念父亲》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寻常却又可亲可敬的父亲。籍满田的《晴雨路干湿》讲述了一个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的故事,主人公因为赌博欠下巨债,最终幡然醒悟、洗心革面、自立自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觉醒悔悟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具有醒世的作用。周涛口述的《追赶自己的鞋子》是作者生平的简传,保留了众多关于特定年代的特殊有趣的记忆,可以看出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杨晓升、马克燕的《2011年,美丽的遗憾回眸女儿的求学历程》是关于作者女儿当年求学过程的回述,贴近生活实际,对反思当前教育现状有启迪意义,对家长的家庭教育亦有启发。陈亚珍的《谁在守约》通过描述原晋中地委书记裴庆生的苦难童年、辛酸婚姻、克己尽职、两袖清风的人生,刻画了一位终生遵循自己理想与信念的地委书记,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施昌学的《海军司令刘华清》、王云林的《落叶陈大戈传记》分别涉及海军领域和老红军题材,内容生动丰富,具有自身殊异的价值。张艳茜的《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为读者描述了一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作家形象。王必胜修订再版的《邓拓评传》在叙事中兼有评价与议论,刻画了一位耿直有为的文人知识分子典型。作家出版社推出首批10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由王充闾、周汝昌、陈世旭、徐刚等名家创作关于庄子、曹雪芹、王羲之、施耐庵、李煜、顾炎武、梁启超等名人传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2013年的中国报告文学基本上处于一种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的阶段,其中涌现了一批在题材内容、主题及表现方式方面尝试创新与突破的作品。在受到非虚构创作潮冲击的同时,报告文学亦在努力重寻自身的定位,在日渐逼仄的市场空间的挤压下,谋求新变与新生。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