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不要轻易向“旧俗告别”!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1月4日刊登了向云驹的《央视春晚是新民俗吗?》,文中认为说央视春晚已经成为一种老民俗中的新民俗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解放日报》朝花版1月10日刊登江曾培的《向该消失的旧俗告别》(下简称江文),文章认为民俗也有变异性,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所谓‘风俗当随时代’。
这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触及到了我国民俗(年俗)的新旧传承和发展问题,读后很有感触。笔者认为,我们乐见新民俗顺时诞生,但不要轻易告别旧俗。其原因是:
首先,民俗的变异性与当随时代不能混为一谈。民俗的变异性可以解释新民俗现象,但却不能被理解为当随时代。新民俗其本质仍是民俗,其外在表现是随时代,但内在规律仍呈现出广泛流行和重复出现的固有特点。比如,我国古老的年画民俗和民族绘画,融入现代内容可以,但其制作工艺和呈现方式必须是传统的模式。所以,说风俗当随时代是对风俗当存在于时代的误解。
其次,民俗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其稳定性和传承性,而不是变异性和创新性。江文说变异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实不然。一方面,变异不是民俗保存的动力,民俗保存的动力是其体现了广泛的心理认同和一致的审美标准。有些民俗是超越社会现实的精神层面,如河南坠子书、山西背铁棍等民间艺术,显然不能把变异作为其保护动力。另一方面,民俗发展也不是以变异为动力的。我国中医蕴含的民俗心理就能说明:同仁堂恪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在其成功上市后依然不变,改变的只是公司组织形式。
最后,告别陈俗应当慎之又慎。江文认为春节中不少旧民俗已逐渐为新民俗所代替,就下结论说这些,都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风俗文化也是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该消失的‘陈’俗,让我们笑着与它告别吧。这依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即便春节习俗有些改变,也并未完全被替代。比如闭门守岁和全家团圆并未被旅游过年代替;登门拜年和亲朋欢聚也未被短信拜年代替;家中吃饭和家宴合欢也未被饭店欢聚代替。所以,古人说陈俗难改,乡音难忘。
民俗和风俗应当在坚守中发展,而不是在变异中发展。所谓坚守风俗,就是守护文化遗产,守护传统经典,守护精神家园。所以,我们乐见像央视春晚这样的新民俗,但是我们也不轻易告别旧俗,对某些将要消失的旧俗重要文化遗产还要进行适时保护。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