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传统民歌:它们存在,丰富而珍贵
传统民歌有无法言说的魅力,当歌者站在山地田间吼一嗓子,那带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歌声就能跨越山水,在婉转悠扬中表情达意。它们由人民大众创造,并在他们的口中世代相传。在歌声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家乡的山水,讲述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唱劳动生活,表达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来自于大自然和民间的传统民歌,让它们成为乡愁的载体已经刻不容缓。编者
留存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乡愁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观察
苏永良和邓涵睿、邓寒睿组成的演唱组合叫谷僚,6月27日,他们身着壮族服装,在甘肃和政县松鸣镇的山脚下,唱了两首壮族民歌,分别为山歌《初见妹》和末伦(壮族曲种,用壮语演唱的一种坐唱曲艺形式)《别情》。壮族民歌以情歌居多,这两首歌正好构成了一个爱情故事。第一首唱的是男女初见,阿哥唱:阿妹你就像木棉花一样漂亮,能够跟你在一起,我就很高兴。阿妹唱:阿哥你就像木棉树一样挺拔高大,如果你能够满足我的条件,今天我就答应你。第二首是讲一对青年男女离别时的场景,阿哥要暂时离家,阿妹怄气说不等他了,离他而去,阿哥很伤心。
24岁的苏永良和22岁的邓涵睿、邓寒睿双胞胎姐妹,看着都比实际年龄小,说话语调柔和,三人既是同学也是同事,在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上学时就组成了演唱组合,现在均在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工作。谷僚是院长给起的名字,是壮语的音译,在壮语里的意思是木棉树。在广西壮族地区,有很多木棉树,枝干挺拔。春天时其他植物还没发芽,木棉树已经开花了,从远处望过去,红红火火,非常壮观。苏永良告诉记者,组合起这个名字,就是想表达广西民歌能够代代相传的愿望,像木棉树一样繁盛、挺拔、坚强。
6月26日至30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等联合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在甘肃和政松鸣镇举办,谷僚组合和其他20多个民族的共160多名选手来此参赛,背靠青山,在露天搭建的舞台上唱民歌。
非常古老,非常优美,非常好听
苏永良介绍,谷僚组合是非遗保护工作者。他们这一代的父母,已经不会唱壮族民歌了。他们是考入大学后才学的,在校时被老师带着下乡采访调研、整理民歌,现在的工作依然是到南宁民间采风,收集整理民歌,然后不经过任何改动,直接在舞台上演唱,在民歌进校园活动中,他们会把这些民歌教给更年轻一代。苏永良说起他们做的这种活态传承的工作时,眼睛里闪着光。下乡采风时,会唱民歌的老年人会很热情地教他们,但他还是会感到有些难受,因为他发现: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会唱民歌了。
壮族民歌非常古老,唱腔非常优美,非常好听。苏永良一连用了三个非常。邓涵睿、邓寒睿姐妹披着壮锦,说话经常异口同声,在《初见妹》里,阿妹给阿哥提的条件里有一个就是送几条壮锦。在舞台上,姐妹两人一人饰阿妹,一人饰阿妹的闺蜜,配合默契。她们说,上大学前,很不喜欢唱民歌,觉得很土,但在大学经过系统学习后,发现民歌蛮好听的。
流传于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的歌种二人台,也主要是歌唱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表演专业的大二学生樊鹏和孙晓娟,最早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老师转发的比赛报名链接,报名参赛后最终入围决赛。樊鹏的故乡土右旗,一个内蒙古的小县城,是二人台之乡。孙晓娟是山西人,高考时才知道二人台,发现这个专业能学到特别多的东西,唱歌、跳舞、表演、戏曲都要学,所以选了二人台专业。入学两年,两个人搭档演出多次,把二人台唱到了校内外和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
这次两人带来的参赛曲目是《栽柳树》和《昭君坟》。樊鹏告诉记者,《栽柳树》是二人台里的漫瀚调,讲的是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想偷偷见面,于是利用栽柳树的时机约会。他介绍,二人台的代表曲目是三打一挂一放一走,包括《打金钱》《打樱桃》《打连成》《挂红灯》《五哥放羊》《走西口》。
为了强调原生性,大赛要求不能使用伴奏带,选手们演唱均为现场伴奏。樊鹏和孙晓娟带的伴奏魏强,是52岁的内蒙古地区的民间艺人。他的乐器是枚,平常经常跟民歌手合作演出,这次来参赛,他还遇到了曾经合作过多次的一个唱蒙古长调的参赛选手。因为二人台比较随性,他们比赛前并没有反复练习。他们只要告诉我这个地方唱的几板,这个板是快是慢就行,上台后就没问题。魏强对记者说。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