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青春电影何以“架空”青春记忆?
【事件】近期几部青春题材电影不约而同地对青春记忆做了超现实表述
【观点】有的创作者从个体角度出发,缺乏对一代人、一个群体的普遍认知
最近,青春题材电影抢滩暑期档,《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小时代3》《后会无期》等影片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走进影院,聆听同龄人讲述的青春故事。虽然影片内容、呈现方式大相径庭,但令笔者惊讶的是,这几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对青春记忆做了超现实的表述。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青春记忆是错位式的。故事讲述两个爱好音乐的青年,幼时憧憬成为比Beyond更好的音乐人,中年潦倒、一事无成,因与两个韩国打手长得像,莫名卷入美国黑道组织刺杀音乐选秀节目评委的风波中,两人一边晋级,一边伺机营救。此间充满超现实的巧合与戏剧性的桥段,没有表现主人公如何创作、歌唱,而是加入了不少好莱坞动作片中才有的打斗内容。《小时代3》的青春记忆是歇斯底里式的,画面中不断呈现狂欢、没有方向的奔跑、突如其来的哭喊、不明原因的恶言相向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镜头,唯一可称为故事线的,是一场虚拟的、过家家式的商业欺诈活动,它并不能对应到现实世界企业运作的逻辑中,影片还浓墨重彩地戏仿了美国电影《碟中谍》《偷天陷阱》中的片段让四个女大学毕业生身穿黑色夜行衣,在空无一人的楼层中辗转腾挪,这一展示令作品更显稚气娇纵。《后会无期》的青春记忆是暴走式的,主人公在从东到西的无何有之乡的旅行中,不断与过去相遇又告别,不断遭遇人生的悖论和尴尬,不断体味失去与舍弃,犹如青春的写意和成长的隐喻,却在一步一句至理名言中走向意义的虚无。
纵观这几部作品,创作者大胆融入以往青春题材电影中不曾采用过的动作内容、好莱坞元素、公路片风格等,在类型模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相当大的突破,无疑令观众在回望青春历程的同时也享受了视觉奇观,实现了童年的痴心妄想,比如离家远行、飞檐走壁等。但是,影片中呈现的青春记忆,都被放置在一个架空的、闭合的世界中,以自足的、拒绝与现实对话的方式呈现,而人们一贯信奉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在故事中则被置换成了你有一个目标,无论那是什么,只要为之疯狂过、任性过,都可以成为青春的价值所在。笔者以为这并不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因为影片中所标榜的价值只是这一系列行为的观赏价值,并非社会所需的价值,笔者无意张扬功利主义,只因此种价值导向容易令一部分青少年在追捧明星、追逐奢侈品等并无远大理想却以青春为名行糊涂之事的做法中,为自身找到理由和依据。
笔者想起美国电影《十月的天空》,一个不被期待的小镇高中生在物理老师的帮助下,决然走上独立研制火箭之路,尽管给周围的人带来了麻烦,却坚持不渝,终成美国航空航天局工程师。以俊男美女恋爱戏著称的韩国影视剧,也有励志作品如《梦想高中》,讲述一个农村青年来到大城市,进入艺校学习不被重视,初展音乐才华却因患上耳疾一度颓废,最终振作自我走向格莱美的故事。与此相比,本文开头所述电影中好听、好看的青春故事更像是一系列以青春为名的行为艺术展示,并非青春记忆的真实写照。这虽然不至于被称为负能量,但也不啻于一种麻醉剂。更令笔者困惑的是,这几部电影的主创者多是年轻有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绝佳例子,为什么不屑于去写一个脚踏实地、更有普遍意义和示范意义、有更多现实而具体的参考性的故事?
青春记忆注定是叙述者改写而成的,因为记忆是人们对现实经历的选择性提取和修饰,但改写不应该是置换和致幻。不难发现,部分青春题材影片主创者的个体成长经历与大多数青少年有较大不同,影片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影片主人公的性格、经历、生命体验或多或少都有主创者自身的影子,有的创作者从个体角度出发,缺乏一代人、一个群体的普遍认知,恐怕是造成此类影片架空青春记忆、悬置理想彼方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青春题材电影创作者未来需要更广阔的公共视野和普遍观照,否则作品注定只能是一种奇特景观的展示,而不能成为可与观影者对话人生的作品。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