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徜徉在彼此的似与不似之间——关于脱口秀与相声“界限”的问答
从最初《实话实说》火了小崔,到《一周立波秀》让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红得发紫,再到两位名嘴展开《小崔说 立波秀》;从新锐笑将王自健玩转《今晚80后脱口秀》,到德云班主郭德纲荧屏《郭的秀》,再到知名音乐人高晓松优酷跨界做《晓说》,近年来脱口秀这种文艺形式无疑正在获得越来越多拥趸,但随之而来的是从未间断的各种争议。无论是源于中国曲艺传统,还是借鉴国外Talk Show,正如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领结的身份诟病,这种中国式脱口秀似乎总逃不脱纠缠于其与相声的模糊地带。那么从理论上,我们应如何厘清这一现象?
编者
脱口秀与相声的共性规律
因为要逗,所以都要斗。
因为要嘲,所以都要潮。
因为要近,所以都要进。
因为要话,所以都要化。
因为要名,所以都要明。
◎ 无论是看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还是看我们家乡电视频道的《拉呱》,它们的垫话常常让人叹为观止,它们的现挂往往令人惊喜不已。曾几何时,相声看家的活路与能耐,竟成了脱口秀的杀手锏。于是我才说,脱口秀成长于即兴,相声衰弱于记性。
◎ 相声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较为科学的体系,它有自己的传统、队伍、行规、师承、流派、经典作品、技术技巧手段及其理论等等。而脱口秀呢,在中国似乎还属于一个泛艺术范畴,便很难寻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联系。
2013年的夏日,我应邀到一所大学举办关于相声欣赏的讲座,在临近结束时的提问环节中,一位大学生冲我发难虽未离开所交流的相声范畴,但提出的却是一系列脱口秀之问。显然,在他乃至当下很多观众的认知里,脱口秀和相声并无多大差异,都是通过语言表述逗人愉悦、开心的曲艺形式。面对这位年轻人即兴提问,我只好亦只能即兴面对
问题一:当下周立波、王自健等的脱口秀颇受欢迎,大有取代相声之趋势。你如何看?
我认为,脱口秀取代相声这不是问题,只是话题。若相声不思进取,完全可能衰败直至消亡。但,它的理由一定是由于相声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出了问题,而绝对不可能与脱口秀等的兴起有关。我如此断言的理由很简单:正如诗与歌词,它们血脉相通,但一旦谱上曲成了歌,便成了两种文体形式相声与脱口秀亦是如此。相声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较为科学的体系,它有自己的传统、队伍、行规、师承、流派、经典作品、技术技巧手段及其理论等等。马三立、侯宝林、马季、姜昆、李金斗等,他们表演风格可以大相径庭,但却无一不符合相声艺术的共性规律。而脱口秀呢,在中国似乎还属于一个泛艺术范畴,即当下走红的脱口秀,除了周立波、王自健等,还包括了相当数量的一批在荧屏用方言说新闻的角色主持人。如此便很难寻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联系。
脱口秀与相声的界限或差异,起码有这样几点:首先,脱口秀是从始至终地我说;相声则是跳进跳出地说我。其次,脱口秀面对话题或事件作评说它直接扮演着正义的角色;相声则围绕主题或人物去演绎其中的情理,交给观众自己去品、去悟、去琢磨。第三,从本质意义上说,有些脱口秀只是取艺艺术不过是其取用的元素;相声则是曲艺是曲折、含蓄、委婉表达的艺术。
诚然,大多数的观众,他们永远不会在意相声与脱口秀之间的差异。谁能让大家笑得开心且受益,他们便会成为谁的拥趸、粉丝。由此,脱口秀的兴和相声的衰,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话题寻找它们兴与衰的理由,即为什么兴?为什么衰?这,对所有热爱、关注它们命运的人,是一种清醒和理性,亦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问题二:哪些是脱口秀与相声的共性品质?
相声大家马季生前说过,相声可能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脱口秀;我曾在一个场合讲,最具中国特色的脱口秀就是曲艺里的一种形式,即见啥唱啥,且唱得巧、唱得妙、唱得美,唱得灵活、生动、智慧的数来宝。脱口秀与相声的亲密,由此可见一斑。前几年,我曾对一档定位为曲艺式新闻、取名为《拉呱》的电视品牌栏目,做过追踪式的调研。说到家,它就是一档电视新闻类的脱口秀。而将它主持火的,是一个青年相声演员。此人的成功,其相声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对其作用的总结,也许说出了脱口秀与相声的共性规律。我的概括是这样几句话:1.因为要逗,所以都要斗。很多受众看脱口秀也好、听相声也罢,都是冲着它们可以逗乐来的。殊不知,逗你玩儿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博弈逗即斗。2.因为要嘲,所以都要潮。嘲弄丑恶、针砭时弊,这是脱口秀和相声共同具备的优秀品性。若想嘲得有力,必须深入到时代与生活的大潮中去,即只有真正了解生活真相,才有可能沙里淘金。3.因为要近,所以都要进。大众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其目的都是为贴近其时代的广大受众,即,所有之进,无一不是为近所服务。4.因为要话,所以都要化。脱口秀与相声最终拼的绝对不是记性,而是即兴,是轻松、不经意间地思想、情感的表述。由此,必须善于将学到的东西化为己有,如此才可能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艺术。5.因为要名,所以都要明。每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都是人格化的呈现。而实至名归的符号性人物,都十分明白、懂得所从事艺术或行业的本质及其规律。从事脱口秀或相声的人,只有对自我、邻居等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不至于画地为牢或化我为他。
问题三:不少相声演员改弦易辙做脱口秀后火了,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其实,探究火背后的原因,比探讨火的现象更有意义和价值。火,既不能证明脱口秀成名易,亦不能由此便断言相声出名难。一种艺术形式或行当的兴衰,其中的原因极为复杂。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主观、客观的条件缺一不可。曲艺不仅仅是一种源自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即,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电影演员张国立、刘威、梁天等,成名后始终将早年曲艺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挂在嘴边。我相信,他们这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心底的真诚话语。我在追踪那位将电视《拉呱》做得风生水起、家喻户晓主持人的时候,他矢口否认自己的成名得益于改行,而坚持说他的《拉呱》是对另一种相声的探索。由此,我便愿意接受某些学者所言脱口秀是相声发展的生态变异的说法。而从这样的视角看,我们所要研究的,除了人的变化,还应研究形式的变化、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乃至时代的变化等多种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发现与发掘出脱口秀兴、相声衰的理由与真相。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浅薄、浮躁,缺少自信,缺少对自我存在本质、规律的深入和发现,凭借撞大运,完全有可能红火一时、一阵,但,它却休想走进历史,书写永恒。
问题四:脱口秀受到普遍喜爱,尤其是被年轻人所青睐,这对相声的自我完善有哪些启示?
首先是思的深入。记得曾在网上读过一篇来自香港的评论。评论认为,周立波赢得观众共鸣,不是浅薄迎合,而是其思想的深入与深刻。该文举例说了周立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许多独特发现。其实,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原本是相声的重要功能。相声不仅仅是表现,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人生认识与发现。其次是度的平衡。这里所言的度,是指周立波等,在批评和语言方面,火候把握得较为准确,或者说分寸掌握得比较得当。而掌控这种减一分则长,去一分则短的恰到好处之技巧,同样是相声家的应有素养。遗憾,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相声,其批评,或隔靴搔痒或将被批评者羞辱于死地;其语言,或抽象概念或庸俗不堪。第三是通的智慧。将腹中知识融会贯通本是相声家的硬功夫。但,今天的曲艺舞台,不缺少实口实词、死记硬背喊相声甚至唱相声者,而像马三立、侯宝林、苏文茂、高英培等那种台风极其松弛、甚至与拉家常无二的说相声者则稀有罕见。即兴表达的美感享受,我们反而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脱口秀得到。无论是看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还是看我们家乡电视频道的《拉呱》,它们的垫话常常让人叹为观止,它们的现挂往往令人惊喜不已。曾几何时,相声看家的活路与能耐,竟成了脱口秀的杀手锏。于是我才说,脱口秀成长于即兴,相声衰弱于记性。
问题五:怎样的素养可以让脱口秀与相声一起走进历史,成为永恒?
首先,重视积累。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是艺术之真谛而非套话。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马季等,本身学历不高,所采用的读书、学习方式也不同,但学习力却支撑他们走过完美一生。马季的生前好友、曲艺名家赵连甲曾多次提及马季的习惯:他随身不离小本本,随时记录着他独特的发现与感悟。周立波说他每天的彩排就是大量阅读,他订阅了许多报刊,十几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发现和思考。我曾提醒过一些从事口才培训的教师:口才只是载体通过学习积累,化为己有的思想、知识、见解等,才是口若悬河的源泉。
其次,善于变通。有人说,侯宝林、马三立的相声里,不少取材于西方幽默。比方,那位在侯宝林塑造的将手电光视为柱子爬的中国醉汉,原本就是一则外国笑话。由于我有辑录报刊各类精彩说法的习惯,亦曾多次在《一周立波秀》中听到过似曾相识的话语。但,由于它们已经与其营造的现场语境有机融为一体,所以,并未影响到我对其创作的认同和欣赏。
第三,顺应规律。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立存在的理由。并非所有的异质和他,都是有益于我成长的滋补。由此,认识并顺应自身的本质、规律,从而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便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说,尊重并研究脱口秀与相声的同与不同和似与不似,注重它们各自内在的艺术特征及其规律,了解其审美功能,是保障并促进它们共同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原则。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而我们尊重与顺应脱口秀与相声的内在规律,就是让它们的成长与发展,成为一种由里及表的自然生态。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