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兴致勃勃观石龙

作者:杨金辉 时间:2014年11月04日 字体:

8月24日,周日。天气预报说这天最高温度32度,微风习习,宜于骑行。我整装出发,长途骑行150华里,直奔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的古石龙景区而去。

说到去古石龙景区观光,还要得益于杨金萍妹妹。前几年,她就给我推荐说:金辉老兄,有时间去邯郸古石龙景区看看,那里是刚开发新景区,你这爱好写作的人,很值得去一看。早就有心前往观光。可惜有职在身,工作繁忙,一直也没能抽出时间。退休了,闲暇时间多了,机会也就多了,经过100余日骑行适应锻练,我自认为来回骑行三四百里问题不大,何况石龙景区离我的家乡不过一百多里。决心一下,骑上我的喜德盛山地车,沿中华路向北,一路猛蹬,两个多小时,就到达邯郸市南环立交桥。一问路,还要到北环西行,顺319国道走十余里。319国道南水北调桥西行,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赫然矗立,天下第一龙景区。往北就是直达景区的旅游路了,路况很好,很适于骑行。路两边白杨挺立,翠柏森森,空气中弥漫着庄稼的清新气息。转瞬间,古石龙景区到了。

古石龙景区位于邯郸市西北十公里处,卧龙岗下。它东望赵王陵台,西依紫山群峰,南临龙神道观,北连凤凰古台,实属风水宝地,亘古奇观。公元1988年,当地村民在村西卧龙岗烧砖取土时,发现五条十分规则的石带,感觉怪异,十分不解,遂报上级主管部门。后经多方专家考察论证,确认此石带是远古遗留下来的古石龙群。于是邯郸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8月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2004年12月由邯郸市龙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大规模投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五条石龙,到目前为止,馆内共发现一条大龙九条小龙。

虽是周日,来古石龙景区观光的人并不多。景区内人影稀疏。可见,我们邯郸在旅游造势方面力度不够。这么好的资源如果在南方早就名噪一时了。可惜在我们这儿还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古石龙位于邯郸市西北10公里的姜窑村,这里西依紫山,山势耸拔,岭麓龙盘,丘岗虎踞。村的西面,巨崖交错,峭壁矗立。石龙深埋13米厚的积土层之下,经分析推断,此石龙可能诞生于距今三万余年前。另据国家文化研究院最近出版的《龙鸣宇和龙文化艺术启示录》一书,该书搜集了古今中外有关龙文化大量资料,是中国龙文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参阅比较,分析推断,此石龙是中国境内年代最古、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龙。

古石龙在多年前因村民取土而发现,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02年3月,国家文化研究院的许国泰教授等九位专家到此考察后发现,古石龙非同一般,至6月30日,国家文化研究院的专家们到此做了连续四次大的专题考察。踏遍了附近的岭丘沟壑,对石龙周围的环境与地貌作了细致的现场考察研究,初步揭开了古石龙神秘的面纱。

石龙长约369米,已被毁断的龙头同龙体部分约100米。现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龙体有17.5米,其余部分仍埋藏在土中。龙体是由大致相同的龙节粘接而成,横断面呈椭圆形。经详细考察,石龙不是一个简单的实心圆柱体,而是由龙骨、龙髓、龙爪、龙头、龙翼(两翼呈不对称状)、龙尾(现深埋土中)、龙底盘等部分组成。现在裸露的龙底盘可以说明,底盘是一个整体。其横断面厚50厘米,宽75厘米,随龙体一起收缩。底盘托着龙体覆于黄沙之上。村民们证实20年前龙腔曾向外流水。据70多岁的老人回忆,当年龙口能喷水。在现场发掘出的龙爪座有30厘米,龙牙粗5厘米,可说明石龙的头巨大。构成石龙的石质,似花岗石。经过对从龙体上断裂下来的石块仔细观察,在石块断面有清晰的(树木)年轮形状,由外向内逐层收缩。石的颜色也由浅变深,到年轮中心部位颜色最深。石质非常奇特。经现场勘测和走访附近村民证实,方圆20公里以内,没有发现构成石龙的此种石料。

石龙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关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人文学家经研究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海底文明说。在石龙所处的五龙岗及附近地区,采集到大量的都乐石岩块以及海蛎子、贝壳等化石。距此1.5公里的赵王陵附近,也采集到许多古海底藻类、蕨类等植物的化石。由此可以证明,数万年前,邯郸姜窑一带曾是汪洋大海。随着时间推移,地层变迁,沧海桑田,因而推断石龙可能是海底文明的产物。其科技含量不亚于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

二、自然化石说。在数万年前,石龙曾是一种巨型的爬行类脊椎动物,形似恐龙,躯体比恐龙大得多,数量较少,活动于太行山东麓一带。跌伏泥沙之中,变为化石。

三、人为制造说。从龙体的正截面看,结构复杂衔接机关巧妙,有沟、槽,每节龙骨厚、长、宽大体上一致,龙骨表面还有保护层痕迹。尤其是龙骨、龙节之间,有明显的粘接材料,酷似现在的水泥材料,很坚硬。特别是在大龙的两侧各有两条小龙相伴,小龙的石质与大龙的完全相同,龙骨直径约150厘米。四条小龙与大龙的龙头一致朝东北方向,布成了有规则的五龙阵型。但石龙系何人所造?布龙阵有何用?巨大的龙体伏在黄沙之上,为何万年不下沉?等等谜团难解。

四、天人合一说。有关专家对石龙的年代,体型、材质、灵性及其科技含量进行了研究。认为石龙是由天然石料和人为材料合成,历史久远,乃天人合一所造。有人推测此石龙可能是象征昆仑神话传说中玄龙大帝(伏羲氏)的化身。在争斗中,龙首被南夷王(可能是蚩尤)所创而受伤。

得天独厚的龙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邯郸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的规划和建设,古石龙经修整终于在2002年10月1日同游人见面。 近日,河北邯郸县准备对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古石龙进行开发性保护,拟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龙文化景区。

如今,这些龙依次排开,中间为大龙,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规则的十龙阵型。大龙与旁边小龙的间距大约在2.5至3米之间,小龙与小龙之间间距比较小,多数几乎都是并排挨着的。为首的那条龙,龙头部分算上复原后的龙角高度为6米,宽4.3米,龙爪长3.4米,宽1.5米,龙身高约2.5米,宽约4.6米,目前清理出来的龙身有30多米长。据勘测表明,这条龙从头到尾总共有369米长。其余九条龙据勘探,也都有两三百米长,只是身形要瘦小些。

专门用来保护古石龙的龙文化保护馆于今年夏天刚刚建成,该馆长50米,宽40米,高8米,依卧龙岗而建,刚好可以把发掘出来的这十条古石龙保护起来。

规则的排列、精致的造型,疑为赵王陵的镇陵之物 。

从古石龙陆续被挖掘出来至今,已有多位专家前去研究论证。考察过古石龙的专家都认为,这里的古石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体形最大、年龄最古、石质最为奇特、神秘感最强的石制龙体。

河北省地质勘探大队游传泽工程师认为古石龙是人制造的。他分析,从龙体的正截面看,结构复杂衔接机关巧妙,龙骨每节都有沟、槽,每节龙骨厚、长、宽大体上一致,尤其是龙节之间,似有粘接材料。此外,龙体边还有龙翼,在龙身下还有一个完整的底盘,看起来就像是龙腹。而旁边九条小龙与大龙都朝东北方向,这样形象的造型及规则的排列,只有人为制造才可能出现。

其次,出土古石龙的山坡古时候就叫卧龙坡。而且周边还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建筑。此外,当地民间自古都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故事。古石龙都朝东北方向,而在古石龙东北方向1.5公里就是著名的赵王陵遗址。赵王陵是我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石龙极可能为赵王陵的镇陵之物。

也有人认为,石龙身体为料礓石,遇水而形成的。邯郸古石龙的成因,我一直认为是天然形成的。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内著名龙文化研究学者王大有教授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王大有介绍,2002年6月29日,他前往邯郸考察石龙。当时,姜窑村的石龙为5条,均只有龙身,有些还只是露出部分背部。经测量,当中一条龙身挖出了17.5米长,共12节,平均每节约长1.45米。龙身中空,曾有隧道流水。龙身外部呈土黄色,内壁部分颜色为灰黑色。看起来就像是一条巨型的脊椎骨髓。龙身底下还有一个托盘,看起来就像是龙腹,但未看到龙头。他告诉记者,他到当地考察后,发现这里原来是古海的浅海部分,他推测石龙应该就是古海退去后自然形成的。

王大有回忆,当时石龙很大部分还藏在山坡里。他发现,卧龙岗地表有一层砂成岩,有海岸阶地的那种波痕。路边又有裸露的海蚀岩,石上还有水流冲刷的沟痕与风洞。此外,在山岗上及姜窑村村口,又发现许多的海蛎子岩石以及还没有完全变成化石的海龟蛋。

王大有由此判断,姜窑村一带古时候曾是大海海边,山岗的位置就是海岸阶地,而石龙就位于古海浅海的位置。他认为,古石龙实际为料礓石所化。是古河道沙在自然脱水、固化、收缩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状,可算是一种砂成岩结体。而对于龙头一事,王大有表示,自己当年并没有亲眼看到,龙头系人为制造。

石龙是古河道沙被钙质胶结形成的?

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庆辰教授最终为记者揭开了谜底。

李庆辰告诉记者:我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察看,我认为这些石龙是天然的,是古河道沙被钙质胶结形成的。形成时间为晚更新世时期,也就是距今1万至12万年之间。李庆辰表示,他今年8月份去现场勘察时并没有发现任何海相的动物、植物、矿物。另外,从地质学上可知,从第四纪,即248万年以来,邯郸附近并没有关于海相方面的记录。而石龙形成时间仅十万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积而成的。至于卧龙岗上发现的波痕地形,李庆辰表示,它既可能出现在海边,也可能出现在湖边、河边,甚至是沙漠里。只要当地有流体比如风或水,分散性颗粒比如沙子,就有可能出现这种阶地地形。

李庆辰教授告诉记者,8月22日他来到古石龙处,通过他对周边环境及同位土层的对比观察发现,石龙形成的那段时期,当地处于比较干燥的环境。而古河道沙在自然界中会逐渐脱水、固化、收缩。由于古河道沙体中间都是沙子,而两边还掺有一些泥土,而泥土的收缩率要高于沙子的收缩率,所以,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变成中间隆起,而两边变凹的圆柱状骨头形状。石龙体上的沙体颗粒均匀,所以当它们固化收缩而断裂时,受力均匀,石龙的骨节就会呈等距离断开。

至于龙爪之类的旁物,李庆辰解释,这些其实是古河道原本的小叉支,里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变化,就形成了类似龙爪的外形。另外,之所以会出现十条石龙,是因为河道总是在不断改道,平行移动,河流移走后剩下的河道堆满沙子,于是便最终形成了数条相对平行的古石龙。

至于龙头部分,李庆辰认为,这些龙头都是后来人为制作的。古河道沙成形并不少见,但是像这样均匀断裂成如同巨型脊柱形状却极为罕见。如果能原样保留,供大家欣赏,其价值意义远比安上人造龙头要高。李庆辰言语之中流露出了惋惜之情。

走走看看,两个多小时,对古石龙景区走马观花匆匆一览。在心底感慨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的同时,也为祖先留下的无数文化遗产而自豪。当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保护它、利用它、开发它。

(作者单位:峰峰集团孙庄采矿公司工会)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