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寻历史镜鉴 存历史正气

——从《大秦帝国》看当下历史剧创作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业庭 时间:2014年12月01日 字体: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 CFP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11月24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京联合主办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研讨会。与会专家以历史剧《大秦帝国》为例,总结了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经验,指出了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上存在的不足,并为未来历史题材剧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秉持正确的历史观

在我国,历史知识的普及、历史意识的传递、历史智慧的开发,很多时候是通过较为通俗的艺术形式进行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在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看一部剧是否是历史剧,主要看它是否在宣扬正确的历史观。比如《大秦帝国》,宣扬的是秦人的进取精神,这基本上符合秦从西北地区崛起,然后逐渐强大,最后统一中国的历史大脉络,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所以它是一部历史剧。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进一步为经典的历史正剧作品做了框定。他认为,历史正剧至少应该强化三种记忆:史实记忆、史鉴意义、史诗记忆。当下的历史剧创作难点既不在史,也不在剧,而在于怎么样变史为剧。《大秦帝国》在这些方面为历史正剧创作提供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经验。该剧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材,讲述历史转折时代秦国的转型、上升、崛起。转型、上升、崛起,这些既是形容两千多年前那个时代的热词,也是今天时代的主旋律,因此该剧完成了一次今人跟古人的对话,让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同时,该剧处处从大处着墨,坚持以宏大叙事反映历史真实,并且生发出新的历史想象,又有效地避开了历史剧容易偏向后宫、野史的陷阱,这都为历史正剧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片专家丁振海看来,《大秦帝国》的成功给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要有思想深度;二是要有历史内容;三是要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现实意义,找到与当下时代的共同点,历史剧不能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不能为了把玩历史而写历史,更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写历史。历史剧创作要让人们从剧中的历史中得到借鉴,进而提高思想的深度,否则就没有写历史的必要了。比如,《大秦帝国之裂变》归根到底在说“改革的意义”,剧中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等众多情节讲述秦国变法的过程,探究出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内在机理,这就使该剧在呈现历史精彩细节的同时,也总结了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大秦帝国》的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历史剧创作都要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态度。只有怀着敬畏历史的态度,历史剧才能拍出艺术上的历史感,正如《大秦帝国》中兵器、酒杯、宫殿等道具以及人物的称谓、动作,甚至包括公子虔脸上戴的假面具,都尽最大努力为观众提供真实的历史氛围。

把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历来是历史剧创作的难点,也是历史剧创作中的永恒话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指出,历史剧要尊重历史,同时要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再现历史。所谓艺术真实就是通过艺术虚构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叙事有戏剧性,而虚构可能发生的事是对历史的补充和丰富,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具有戏剧性,使历史剧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为完美地统一起来。比如《大秦帝国之纵横》,全剧展现了秦惠文王在张仪的辅助下,纵横捭阖,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奠定秦国强大基础的曲折故事。影像化的叙事再现了历史,而剧中通过细腻的戏剧虚构,把秦惠文王的日常生活、个人情感表现得栩栩如生,很有生活质感。

实际上,史书关于先秦时代的记录少之又少,比如《史记》关于秦惠文王嬴驷的记录只有不到两百字,关于芈八子的记录只有64个字。史料的缺乏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大秦帝国》用高度艺术化的史实让21世纪的观众能够形象地了解那段历史,也让《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感慨道,“该剧风雷激荡、荡气回肠、大开大阖、大裂大变、大起大落,思想深度、历史厚度、艺术高度,要啥有啥。”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就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甚至摔得粉身碎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这样形容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难度。在他看来,历史剧不能是历史教科书,同时又不能回避对历史面貌的揭示和对历史观点的诠释,也就是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正如《大秦帝国》给我们的启示那样,历史题材没有限制,可以做成王朝的演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也可以做成历史传奇人物的故事,还可以用正剧、悲剧和喜剧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甚至可以像《神医喜来乐》那样用人物传奇的方式呈现一段社会历史的状态,关键在艺术上要做到好看,要把所有虚构的人和事,甚至环境都放到一定的历史中去,使艺术历史化,使历史戏剧化。

描述历史 观照当下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强调,任何历史剧都应是有当代的需求才去创作的,不能简单地为写历史而写历史,所以历史剧的创作是一种时代之需,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呼应。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也指出,既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历史剧只有与当下生活产生勾连,才能引起当下观众的心灵共鸣。《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对《大秦帝国》的观剧感受印证了上述判断。“虽然《大秦帝国》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今天来看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鲜活的民族精神和强劲的现代意识。原因很简单,该剧所表现的开拓、进取、奋发图强,正是当下中国所需要的和正在展现的民族精神面貌。所以,这也是《大秦帝国》这样一部历史剧能够在当下产生强烈反响的原因所在。”丁亚平说。

尽管历史剧创作是时代的需要,但现实中不少播出机构不愿播出历史剧,很多制作机构也不愿染指历史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当时未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网络和地方台的播出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后,第二部《纵横》才得以登陆央视。因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建议,电视剧管理部门在制作公示环节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干预和把关,让历史剧始终成为未来电视剧创作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包括播出、评奖、舆论以及营销推广等方面,都应该对优秀历史剧予以扶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当下的中国最需要像《大秦帝国》这样的历史正剧去帮助我们的民族提高整体的历史素养。在历史剧尤其是历史正剧式微的当下,全社会都应该支持培育像《大秦帝国》这样的创作集体,鼓励他们向历史学家吸取新鲜的历史思维营养,为他们创造一个较好的创作环境。只有这样,中国的历史剧创作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站得住、叫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历史剧创作的阵地才不会丢失。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